加斯东·巴什拉 | 木之子

作者 加斯东·巴什拉(法国) 翻译 杜小真 顾嘉琛 ◆ ◆ ◆ ◆ ◆ 如果理性主义的和客观的解释确

◆ ◆ ◆ ◆ ◆

如果理性主义的和客观的解释确实难以阐明原始人的发明的话,尽管精神分析的解释似乎有些冒险,它终将成为真正的心理解释。

首先,必须承认摩擦是一种十分性化的经验。浏览一下古典精神分析所提供的心理学材料就会确信这一点。其次,倘若人们确实想把热的感觉的特殊精神分析系统化的话,人们将确信,摩擦生火的客观的试验受到纯属内心经验的启发。不管怎么说,从这个角度出发,火的现象和再次点燃的火之间的距离是最短的。爱情是客观地点燃火的第一个科学假设。与其说普洛米修斯是一位充满智慧的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痴心的情人,而诸神的复仇则出于嫉妒。

一旦人们提出这种精神分析的看法,一系列传说故事就很容易得到解释了。一些奇怪的说法同理性化的解释无意识地互相混杂,又得到了新的解释。马克司·缪勒运用深奥的语言学知识,将如此透彻的心理直觉引入了人类起源的研究,他已十分接近精神分析的直觉,却未能将它区分出来。“关于火,有那么多的事情可讲!”第一件事就是:“火是两块木片之子。”为何是儿子?谁为这种遗传观点所吸引?是原始人还是马克司·缪勒?这样的观点从哪个角度去看最为清晰?是客观上还是主观上清晰?阐明它的经验又何在?这是两块木片之间摩擦的客观经验,还是那种燃起被爱的躯体的欲火的更温和、更爱抚的摩擦的内在经验。只要提出这些问题就可以弄清“火是木片之子”这种信念的依据。

这不纯洁的火——孤独的爱情之果,在它产生时已打上了俄狄浦斯情结的烙印,应对此感到惊讶吗?马克司·缪勒对这个问题的看法颇具启发性。关于原始之火要讲的第二件事情是“火一旦燃起,它是怎样吞噬了自己的父亲和母亲,即它从中迸发出来的那两块木片的”。俄狄浦斯情结从不曾得到更好、更完整的表白:如果你未点燃,惨痛的失败会使你痛心疾首,火将留在你身上。如果你燃起火,斯芬克斯会吞食你。爱情仅是一种可传递的火。火仅是一种使人惊讶的爱情。

由于马克司·缪勒不可能分享到弗洛依德时代的心理革命的成果,某些不连贯性在他的语言论文中也可看到 。他写道:“当原始人想到火并为火命名时,会发生什么事呢?只有根据它的功能才可能为它命名:焚毁和照明。”人们也许会因马克司·缪勒的客观解释而认为正是视觉的属性标志着一种被看作最初可见的,总是在被触及之前已被看到的现象。可事情并非如此:据马克司·缪勒的说法“尤其是火的迅速运动使人惊讶”。因此 ,火曾被秒作为“活跃、敏捷——Ag-nis,ig-nis”。用一种次要的、客观上间接的、无稳定性的现象进行命名不免显得十分做作 。相反,精神分析的解释重振一切。是的,火就是,L’Ag-nis敏捷,然而,最初敏捷的东西,就是这种现象发生之前的人的因素,正是手让杵在槽里摩擦,模仿着更为亲切的抚摸。火在成为木之子之前,首先是人之子。

(Gacheton Bachelard,1884-1963)

法国二十世纪重要的科学哲学家。出身贫穷,中学毕业后没有进大学,在工作中不放弃学习。七年后,依靠自学获数学学士。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从事中学数理教学,继续自学深造,1922年通过中学教师学衔考试。1927年以《论近似的知识》论文获法国国家博士学位,时年43岁。1930年任第戎大学文学系教授。1940年人巴黎大学科学哲学教授。1955年任名誉教授,并任伦理与政治科学院院士。1961年获法兰西国家文学大奖。他同时还是出色的文学评论家,诗学理论家。他是法国新认识论的奠基人。巴什拉著述丰富,数十部作品涉及领域广泛:哲学、自然科学、文学、诗学、教育学、心理学等等。主要代表作有:《论近似的知识》,《新科学精神的形成》,《梦想的诗学》,《实用理性主义》,《火的精神分析》等等。

《火的精神分析》:(La psychanalyse du feu )

在这部诗学论著中,巴什拉明确用启发传统哲学和古典宇宙论的物质要素的符号标出想象的不同类型。在想象的王国中,可以规定一种四元素的规律,这个规律按照与火、空气、水和土的关系排列不同的物质想象。这论证的是建立在理性心理学基础上的想象理论。对火进行的精神分析是证明巴什拉的科学精神的具体应用。他通过对火的分析,希望把知识与对物质的想象统一起来。从理性精神分析的角度对普罗米修斯情结、恩培多克勒情结等进行分析,描述了火从原始形象到生死本能精神的发扬,再到火象征的光和热对人的灵魂的启迪和升华,直至最高的火的纯洁化的生命高度的过程。

译者:顾嘉琛,1941年生,江苏吴县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西方语言文学系。曾发表过《系统法语语法》,主要译著有:《巴什拉传》,《重负与神恩》,《哥伦布传》,《看,听,读》,《文学与感觉》,《阳光与阴影》,《期待上帝》等。现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

杜小真,1978年9月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1993被破格提为教授,1999获博导资格。现兼任北京大学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研究所兼职教授,中国现代西方哲学会理事,国际哲学学院通讯教授(总部巴黎),法国巴黎七大葛兰言中心成员,加拿大魁北克哲学会《哲学》杂志学术委员会成员。巴黎高师法国当代哲学研究所成员。曾多次在法国、瑞士、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做访问学者、客座教授、访问讲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