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杨庆祥谈AI写作:已诞生60年 现在能5秒成诗

您的浏览器不支持此视频格式 封面新闻记者 蔡世奇 摄影 雷远东 10月28日,在“2019 C+智媒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封面新闻记者 蔡世奇 摄影 雷远东

10月28日,在“2019 C+智媒体大会”上,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封面研究院人文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杨庆祥做了关于AI写作的主题演讲,分享了自己研究的AI写作的历史以及对AI写作未来发展的展望。

他指出,机器人和AI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机器人到AI不仅仅是一个量的变化,更是一个质的变化。AI写作已经诞生60年,如今像小封一样的写作机器人的能力已经很强,但AI的远景更加复杂,涉及很多伦理学和哲学的问题,所以AI写作实际涉及的是非常强大的哲学的形而上的问题。

杨庆祥强调了对机器人和AI两个概念的区分:机器人的词根来自于一个捷克语,这个捷克语词根的意思是奴隶,它意味着机器人可以被人操控的机器,是一个辅助的设备。而AI的词根是艺术和智慧,它不是人的简单辅助和延续,而是可能会拥有它自己的智慧和举格的这样一个新的物种。

之所以将AI运用在写作上,是因为写作某种意义上是一个非常强调综合性和创造力的思考方式和行为模式,它对机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今年是AI写作的60年,1959年在德国诞生了第一首由机器人创作的诗歌,当然这个诗歌现在看起来没有我们小封写得好。”杨庆祥说。

2007年有一个作家用神经网络写了6千万字的小说《1 The Road》,它是用一个车载机器放在车上,然后在漫游过程中无差别记录下所有的信息,随后自动转换成文本,这个文本因为缺乏基本的逻辑和故事结构,而且很多符号没有办法转移,所以质量不高。

据杨庆祥介绍,新闻写作是一个应用,2006年路透社首次引入用AI撰写经济和金融新闻。中国从2015年开始使用AI进行新闻的写作,腾讯新闻的AI写作机器人在2015年9月发表了第一篇财经稿件,2015年11月,新华社发布了“快笔小新”机器新闻程序,接下来是封面传媒,的小封AI写作机器人也已经生产出了大量稿件。

“今天上午,我在封面传媒公司参观的时候,给了这个机器人两个字,万物,因为我们当时说万物都相爱,它用5秒钟时间写出一首诗,这个诗有6句,前面的4句,我看完以后非常惊叹。”杨庆祥说。

杨庆祥指出,据新闻报道中国每天有200人到2000人试图自杀,这些自杀的人都会到新浪微博已经自杀的用户的账号下留言,表达自己的感情甚至轻生倾向,微博上有大量这样的“树洞”。有志愿者团队搜索这些树洞上的自杀者,通过大数据的搜索和抓取锁定这个人的信息,比如有个人在我们酒店要自杀,离他最近的志愿者就救助他,现在已经挽救了三四百人。

“AI的远景更加复杂,涉及很多伦理学和哲学的问题,AI和AI的写作实际涉及的是非常强大的哲学的形而上的问题。”杨庆祥说。

世界各国以后都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来制定AI的法律和法规。杨庆祥认为,机器人或者AI,AI的远景,绝不仅仅在医疗、养老、消费等领域,它是一个关涉到人类学、哲学、法律,整个社会架构的一个新的重大的问题,它涉及到新物种和新世界的产生。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