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他促进“公天下”向“家天下”的转变,从此中国人开始“拼爹”

大禹,因品德高尚,治水有功,深得百姓的支持。在舜去世后,大禹正式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肩负起了国家的重任。大禹虽然身居高位,但是,他从来没有忘记过身上的责任,从来没有忘记过天下的长治久安,也从来没有过贪图享乐。

为了治理天下,大禹经常外出巡游,考察民情。

在大禹考察期间,大多数的部落首领都对他毕恭毕敬,但是,也有少数的部落首领不把他放在眼里。于是,大禹下令:让各部落把拥有的铜都贡献出来,而大禹则用这些铜铸成了九个大鼎,象征着九州。每个鼎上都镌刻上各州的地理出产、珍禽异兽,然后,把九鼎运到都城,号称是镇国之宝。另外,各部落首领必须定期向大禹进贡,并向九鼎致礼。

此时,拥有九鼎的大禹,就是九州大地的主人。之后,九鼎就成了封建国家政权的象征,大禹也拥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而九鼎的铸成,使得大禹有机会把权力强化,将各部落更好的管理起来。大禹晚年的时候,有一次在茅山召集各部落首领,想借商议大事之名显示一下威风,巩固一下他对各部落的控制权。在这次大会刚开始的时候,大禹就抓住了一个树立权威的机会。

原来,在茅山的不远处,有一个部落叫防风氏。而防风氏的首领不仅对大禹不尊重,还在开会的时候故意迟到。大禹看到这种情况非常愤怒,便下令处死了防风氏。各部落的首领见大禹这样威严,个个俯首称臣,唯大禹之命是从。

大禹因为禅让制,成为了新的继承者,所以,他也想效仿尧舜,找一个贤能的人,来接替自己。最初,不少人推举夷人首领皋陶为大禹的继承人,但是,皋陶寿命不长,竟然,死在了大禹的前面。于是,大禹召开部落会议,商议伯益为新的继承者。

伯益,曾是大禹治水时的“助手”,发明过一种凿井新法,善于畜牧狩猎,曾教会民众如何用火把驱散山中野兽,是一位具有文韬武略的英雄,深得民众的支持。然而,随着王位的稳定,大禹越来越觉得,好不容易到手的王位,怎么能交给外人呢?还是交给自己的儿子比较妥当。

可是,伯益在族中德高望重,军功非凡、深得民心,尤其在部落首领会议上,众人都推举伯益为新的王位继承人。大禹虽然不爽,但是,也只能顺水推舟。

可大禹后来越想越不舒服,甚至,到了寝食难安,烦躁不堪的地步。

后来,大禹想到:

自己继承舜位,一是因当年治水有功,得到了百姓的爱戴;二是舜选定继承人后,就让自己执行了天下大权。如果,我也效仿舜的做法,把治理天下的大权交给儿子夏启,而给伯益一个虚名,岂不两全其美。这样一来,等夏启做出了功劳,把国事处理的井井有条,百姓自然高看一眼。而伯益名义上为继承人,实则毫无建树,久而久之,百姓也会忘记他的功劳。

因此,大禹表面上坚持着“用人用贤才”的标准,但是,却在暗地里为儿子夏启蓄谋势力。在大禹死后,夏启果然开始行使王权,而多数部落的首领也表示愿意追随夏启。他们都说:“夏启是大禹的儿子,我们愿意追随他,效忠他。”从这里也不难看出:大禹为儿子“积累”了超高的人气,即使自己死去,其影响力也是不容小觑的。

伯益看到事态已经发展成这样,非常生气,就率领东夷部落的大军杀向夏启。机智的夏启早已有所防备,双方经过战斗之后,夏启战胜了伯益。

为了庆祝胜利,夏启在钧台举办了大型盛宴,并向诸侯宣布自己君王的身份。自此,“家天下”的制度取缔了任人唯贤的“公天下”制度。传统的禅让制被废除,取而代之的是世袭制的新模式,那就是:父亲的王位传给儿子、孙子或者是兄弟,这其中,他们一定是自家人。

虽然,夏启继承了王位,但是,有不少部落首领都反对世袭制,其中,就有扈氏。于是,夏启亲率大军讨伐扈氏,在两军对垒前夏启为鼓舞士兵,告诉士兵:“扈氏对天帝大不敬,我夏启作为上天之手,必要收拾扈氏一众逆贼。而你们作为我的士兵不可退缩,一定要奋勇杀敌。”

夏启训完话后,众士兵们挥舞起刀枪,冲向了扈军。经过一场旷日持久的战斗,不仅扈氏被打败,就连一部分扈氏成员都沦为了夏朝的奴隶。

从此,夏启排除了干扰,清了路障,让自己的王位更加稳固。

夏启实施王位世袭的故事,虽然是权力的争斗,但是,却在无形间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进而,产生了“国家”的雏形,成就了奴隶社会“家天下”的时代。不管怎么说,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

除此之外,奴隶社会在农业和手工业领域有了飞速的发展,不仅有了清晰的分工,还使得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所以,从禅让制度到世袭制度的演变,这是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在启死后还继续进行,但它也是历史前进的必要步骤,更是历史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资料:

【《竹书纪年·夏纪》、《史记·夏本纪》、《尚书·禹贡》】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