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小志大的青年毛泽东

1909年秋天,毛泽东辍学务农已经三年了。三年来,毛泽东常常在昏暗的小油灯下苦读至深夜。读书几乎成了毛泽东生活的必需。凡是在韶山冲能够借到的书,他都借来研读。他还经常偷偷到他的族兄、私塾教师毛宇居那里请教,晚上等父亲睡觉以后再起来读书。有一次,他到外婆家玩,听了表兄文运昌关于湘乡东山小学新式教学的介绍后,毛泽东很动心,觉得那里有许多东西是韶山冲学不到的,就对表兄说要到那里学习。舅舅和表兄也都很支持,并答应做他的担保人。

然而,毛泽东的这一想法却遭到了一心想当小财主的父亲的坚决反对。因为对毛泽东的出路,他心里早就有了打算。

“什么?到湘乡去读书?哪里的那么多钱供你去玩。我已与在湘潭做生意的堂伯说好了,过两天送你去那里当学徒。”原来父亲要把他这个不听话、不安分的儿子送到米店当学徒,以便学好生意经,将来好接自己的班,撑起毛家的门面。

“我不去,我不想当学徒,我要读书。”毛泽东说。

“你说不去就不去,这个家由你说了算吗?”父亲有些生气了。

怎么办?要读书必须先得到父亲的同意,因为需要家里在经济上的支持和保证。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怎样才能到东山小学读书呢?毛泽东心里琢磨着。

“八舅,过半个月,正好是娘的生日,到时我请您和表兄,还有在长沙教书的季范表兄以及我们村的毛麓钟、李漱清、毛宇居三位先生到我家吃饭,你们就可以趁机做我爹的工作。我爹他虽然小气一点,但最敬佩你们几个人,也最听你们的话了。”毛泽东把自己的想法向舅舅和盘托了出来。

“好!好!主要不错,我外甥真会做工作,将来会成大器的。这个忙,舅舅帮定了。”八舅文玉清望着聪明而又多谋的外甥毛泽东,欣慰地笑了。

回到韶山后,毛泽东又找到毛麓钟、李漱清、毛宇居三位先生,把自己的打算对他们说了,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接着,毛泽东写了一封信给远在长沙教书的姨表兄王季范,要他在近日回韶山,有要事相商。 一切安排妥当之后,毛泽东开始为母亲生日做准备…… 酒饭过后,毛泽东为来客一一沏上茶,并请父母和客人坐下,自己则站在下面,行了鞠躬大礼后说:“今天劳驾各位长辈、同辈、老师、朋友,实不敢当。我爹娘都在这里,我有一件事要当着大家的面讲清楚:我要读书。我要去外面的东山学堂读书。” 母亲一听,笑了。她虽未做声,但在心里埋怨儿子太兴师动众了。

父亲毛顺生一听,心里就不自在了。心想:这个“懒”儿子,人小鬼大,还有不少歪点子嘛。今天摆的原来是“说情宴”,看你今天如何说服我。

毛泽东见父母和众亲友都望着他,便清了清嗓子,一字一句地继续说道:“我今天年龄也不算小了。都已满16岁了。如今在世界上要想成大事,做出点名堂来,不读书不行。在乡村,韶山只有这样大,书也只有那么多,先生要我读的书我都读了。所以,要多读书,就要到湘乡、湘潭、长沙去读才行。我家里虽不很宽裕,但还是有饭吃,供我读几年书,应该不成问题。所以,我今天当着亲友们的面,正式向我爹提出,我要到湘乡东山那所出名的‘洋学堂’去读书。”

对于外甥毛泽东的这番话,八舅文玉清很是赞同,加上他本来就是外甥请来当“说客”的,所以,毛泽东的话一落音,他就转过脸对妹夫、妹妹说:“润之有志向,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孔夫子早就说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我看润之天资聪颖,记忆过人,又有胆识,读书后必有所成。妹夫、妹妹,你们辛辛苦苦还不是为了儿女们好,何不干脆让他们到外面去多学点东西呢?”

堂兄兼塾师毛麓钟也劝堂弟:“顺生,古人云,‘家无读书子,官从何处来’。润之说得在理,要想成大事,就得多读书。我看他天赋好,是一块读书的料,说不定我们韶山会出一个大人物呢!”

其他亲友也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毛顺生只得频频点头。但一想到家境并不是很好,学费也是一个问题,所以仍显得有所犹豫。 毛泽东见父亲仍然有些顾虑,便大声说:“今天我当着亲友们的面保证,让大家都晓得,我读书是花爹娘的钱,将来兄弟们分家时,我的那一份就不要了。”

毛顺生见儿子已经把话说到头了,加上又碍着众亲友的面,便勉强答应了。 客人们见毛顺生已答应送儿子继续读书,感到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便纷纷告辞。毛泽东在送他们时,再次感谢亲友们的理解和支持,使自己能继续读书深造。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毛泽东就起了床。当父亲像往常一样下地干活去后,毛泽东把一顶蓝布蚊帐、两床旧床单和几件洗得发白的旧长衫卷成一包,挂在扁担的一端,另一端挂个竹筐,里面装着他心爱的两本书:《水浒传》与《三国演义》。毛泽东告别母亲,挑着担子,大步走出家门。母亲追上来。在他的荷包里放了两个煮鸡蛋,顺便问他:“你不去地里给你爹道别吗?”“我已写了东西,夹在爹每日必翻的账簿里。”母亲没有再说什么,久久地看着儿子渐渐远去的身影。

父亲晚上回来,打开账簿,发现一首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是根据日本西乡隆盛的一首诗改写而成的。毛泽东借诗抒发他学而成名、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

看着儿子留下的书信,毛顺生久久屹立在原地,思绪良久...

毛泽东离开家后,反而格外的思念父母,思念家乡。他常给父亲去信,刚刚工作时,便时常寄钱和药物回家。母亲去世后,他又把父亲接到长沙居住。父子间原本紧张的关系,早已云消雾散,得以缓解。

踏入领袖故里,首观《梦回韶山》。

说是人生必看的红色大剧也不为过。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