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横断山腹地① 姜家大院:茶商巨子的百年风骨(上)

【编者按】 前不久,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随茶马古道命名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和著名策划人、《科学

【编者按】

前不久,封面新闻记者李贵平随茶马古道命名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和著名策划人、《科学中国人》杂志社总编张刚教授等20多名学者、艺术家一起,深入横断山腹地,进行了为期20天的“藏羌彝文化走廊——川藏线茶马古道大考察”。

本期起,封面新闻“地理频道”开始推出大型地理采访记——行走横断山腹地。

近200年来,一代代姜家人前赴后继,将醇香边茶通过千里古道和茫茫雪域,踩踏出一条汉藏商贸往来的沧桑之路……

封面新闻记者 李贵平 文/图

姜家大院,是川藏茶马古道上难得保存的清代豪宅旧址。这座幽深大院,承载了一代茶商巨子前赴后继的艰难世象,也铭刻着汉藏边茶贸易的峥嵘风骨。

姜家大院位于四川荥经县民主路187号。大院最初由明末当地徐姓土司所建,清道光年间卖于姜家先祖,几经改建,成为川藏线上名噪一时的“裕兴号”茶厂旧址,算下来有170年历史。

“裕国兴家”的清代大豪宅

荥经,古称严道,位于四川盆地西部边缘,是古代南方丝绸之路和茶马古道上的驿站。两条重要古道交集重叠,合二为一,这在国内极为罕见。黄炎培先生曾赋诗曰:“荥经之水,岩石嶙峋;荥经之城,空气氤氲。”

深秋时节,我来到荥经县城,问起姜家大院,人人都晓得,说它就在民主路呢。

民主路是一条四百米长的老街,处处可见高大山墙的民居。这些民居或高或低,错落有致,泥夹墙和木板墙相间,穿斗屋架之间开着雕花窗户。民主路种植着不少桂花树、橘树、苹果树、桃树、银杏。桂树尤其可爱,一条条树枝从树干中伸出来,在阳光下泛现绿宝石般的光彩。据说每年九月初到中秋节前后,桂花树上挂满金黄小花。人走在桂花树下,能听到桂花轻微的绽蕾之声。风儿吹来,还能“淋”到纷纷扬扬飘下的桂花雨。整条老街也都被熏染得香浸浸的。

那天上午,阳光打在树枝上落下斑驳的光点。一阵鸟儿鸣叫着,衬托着这里的寂静。街巷上,一只狗儿懒洋洋跟着我们走了一段,胡乱啃了些东西,躺在墙角眯眼儿睡去了。

推开窄窄巷子里的那扇木门,一个看上去已颓旧的大院呈现面前。

姜家大院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座北向南为主要朝向,平面中心轴上有一个龙门,两个天井、两个过厅、一个主房。另有一小天井,五个厢房,主房正对过厅,共有3间,中间一进为堂屋,堂屋两侧为主居室。堂屋的开间相对两侧的住房稍大一点。

昔日堂屋的主要用途是家族举行祭祀、聚会、婚嫁大典等大型活动,也是逢年过节家人团聚的场所。主居室只有当年的长辈才有资格居住,厢房则供子女居住或接待客人。这种布局设计,体现了古时巴蜀“正堂宽敞出贵人、堂屋有量不出灾”的建筑思想。

姜家大院是典型的木结构穿斗式结构,懂行的人说,屋面荷载和楼面荷载,由桷角及楼板传递给檩条,再由檩条传给木柱,木柱再将荷载通过柱基传达到地基,建筑结构受力和传力途径简单明确。难怪姜家大院经受百年风雨,日晒雨淋,依然牢固。我这些年行游蜀中各地,很少看到如此宽阔坚牢的旧式民居。

姜家大院的门、窗、屋脊、柱墩、抬墩和耍墩,雕工精细、内涵丰富。反映了当年房屋主人的追求与理想,也反映了忠孝礼仪、福、禄、寿、禧等传统文化内涵。

三个天井的平面布局和结构形式,为典型明清豪宅风格。天井紧密相连,所有居住在里边的人由一道大门进出,形成一个既封闭又独立的建筑群体。天井内的石阶,长满厚重潮湿的青苔,蝼蚁从容爬行,传递着陈旧的气息。

大院仍保留清代“裕国兴家”的楠木牌匾。“裕国兴家”四字写得遒劲有力,雄健流畅,这是清末荥经一官声颇佳的县官为姜家大院题写的。裕国兴家,既是姜家大院当年的立身之本,也是雅安地区茶马古道的文化精髓。

秋风萧瑟,鹧鸪飞过,落叶簌簌飘零,为这座冷清大院平添一些古意。寂静院子在我脑海里却鼓荡着一个时代的诡谲风云。一幅历史的画面令人动容:近200年来,一代代姜家人前赴后继,将醇香边茶通过千里古道和茫茫雪域,踩踏出一条汉藏商贸往来的沧桑之路……

“善待”强人的精明商号

如今,姜家大院的主人之一,是76岁的姜世民老人,他是姜家15的代传人。

姜世民早年因患病导致双目失明,但他可以不用拐杖在自家院子里随便行走。家里的石阶、门槛、楼梯和器物,仿佛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连耗子窸窸窣窣翻墙打洞的节奏声儿都了然于心。

姜世民平时没法出门,整天待在院子里做做家务,晒晒太阳,听听收音机。有友朋来了就陪他们喝喝茶。那天,他听说我们这群参观者中,有茶马古道命名人之一、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陈保亚,笑容如菊,向我们介绍这介绍那,还抱出一大叠发黄的家谱、书籍让我们阅读。

姜世民说,他现在居住在后院的一间屋内,其余房屋租给了别人,整个院子住有30多人。虽然许多人没有血缘关系,但大家天天相处,十分和谐,谁家炖个鸡汤、包个饺子、炒个腊肉就扯起嗓子喊一喊,坐拢来小酌一杯,充满世俗乐趣。

通过姜氏家谱和姜世民等人的介绍,我们得知,姜家发迹很早,明末清初,人口大量迁徙入川,姜家一世祖姜加有经由湖北麻城孝感来到今四川眉山洪雅,先以做银匠、开银铺为生,经过努力,生意慢慢做大。后五代人分别是:二世祖姜讳广、三世祖姜有桂、四世祖姜起番、五世祖姜振翮、六世祖姜讳灿。

康熙末年,六世祖姜讳灿带七世祖姜圻阔从洪雅来到荥经,定居下来。仍经营铸银,在积累了一定资金后,从事茶业生产经营。

这里有个故事,说明姜家人的诚信和精明:姜家在开银铺的时候,生意很好。一天,有个面相狰狞的强人拿了一布包东西交到柜台说要打成银锭,随后就离开了。由于当时顾客盈门,店主就没来得及打开看看,待忙停后开包发现,包里的东西根本不是银子。怎么办?姜家人还是按强人所嘱,拿同等重量的银子铸成了银锭,到取货的那天,强人把银锭取走了,临走前他瞥了瞥主人微笑的、意味深长的眼神,之后再没来过。

姜家成了远近闻名的大财主后,也成为小偷窥视的目标,但本地小偷不好意思“光顾”姜家,而是组织外地贼人来偷东西。那个时期,每天夜里,都有十几个肌肉疙瘩发达而会功夫的人手持棍棒巡夜护院,他们抓住贼人后不打不骂,而是带到厨房好菜好酒招待,末了再给一笔钱“恭请”他们别再来了。

逢年过节或遇到饥荒年,乐善好施的姜家定期煮好稀饭广为施舍。若有亡人,也出资送赠棺木。对在姜家茶店工作的先生、长工经济困难更是慷慨解囊。那些年,姜家大院在荥经县的口碑很好。

有一年中秋节,姜家大院外面的桂花树开得特别好,桂树上挂满了金灿灿的小花儿,碎碎的,一朵朵四瓣小花簇拥在各自的枝头,花瓣中小得几乎看不见的花蕊在金风中颤动。那天晚上,月儿正圆,清风徐来,姜家大院坝坐满了邻里乡亲,大家一边赏月聊天,一边喝着姜氏酿造的桂花茶,一边听镇上的评书艺人讲隋唐演义。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藏区许多地方的藏民感染了火症(现称痢疾),姜家闻讯,紧急联合荥经数家生产茶叶的厂家,根据古法配制了一种湫木茶,运送藏地,让藏族患者迅速得到康复,及时抵御了瘟症疾患的侵扰。

姜家商号建立了一套远近有名的管理、经营机制,主张讲信誉、求名牌、重商德。譬如十一号号规是这样的:“本号人员必须维护信用,礼貌待客,不许以假货充真、或以次充好,短斤少两等行为。”(未完待续)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