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世一周年,他笔下的江湖如何在英语世界演绎?

10月30日是武侠大家金庸逝世一周年,无数书迷发文悼念,缅怀他笔下的侠义江湖。作为金庸经典作品之一,

10月30日是武侠大家金庸逝世一周年,无数书迷发文悼念,缅怀他笔下的侠义江湖。作为金庸经典作品之一,《射雕英雄传》首次被译为英语,在英美主流市场发行也格外引人注目。近日,《射雕英雄传》英文版译者之一张菁来到上海与读者交流。她透露,在第一卷《英雄诞生》第二卷《未竟之约》分别于2018年2月和今年初在欧美上市后,目前,该书第三卷英译即将完成。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射雕三部曲”第一部,全书四卷本逾100万字,译作英文体量更甚,由中国香港长大、毕业于伦敦大学艺术史系的张菁与瑞典女孩安娜·霍姆伍德(中文名郝玉清)合作翻译。安娜负责第一卷和第三卷,张菁负责第二卷和第四卷。安娜·霍姆伍德大学主修中文,毕业后成为一名文学经纪人兼文学翻译,对中国文学感情尤深。发现《射雕英雄传》尚无英译本后,她翻译了1万多字小说片段,撰写推荐文案,带着这些资料去见出版商。麦克莱霍斯出版社曾出版《日瓦戈医生》《龙纹身女孩》等热门作品,创始人科斯是英国出版界元老级人物。“当他得知,在遥远的中国有一位叫金庸的作家,在全球有如此多读者,但英国却没有翻译他的这部代表作。他说,我一定要出版这本书。”张菁回忆。

《射雕英雄传》推出英文版的消息传到中文世界,读者对于书中“江湖”如何用英语翻译呈现充满兴趣,也担心武侠的意境太难翻译、西方人不能理解金庸……“在英语文学世界中,有罗宾汉,有三个火枪手。东西方在某些方面或许的确有差异,但对正义与邪恶、对与错的判断是一致的。”张菁说,《射雕英雄传》看似离西方读者很遥远,其实对中文读者来说,书里的故事和人物与现实生活也有一定距离,因此语言并非障碍,小说中的家国情怀、亲子之情、友情义气是永恒命题,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读者都能找到代入感。“翻译的工作,就是要在看上去很不同的东西之间找寻共同点,尤其是人性和情感,可以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在她看来,《射雕英雄传》提供的是一个想象空间,读者可以依凭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畅想畅游其中。

有人担心“差异”,也有人说,《射雕英雄传》主人公郭靖与西方文学中的英雄成长模式其实颇有相似之处。但张菁认为,《射雕英雄传》里的英雄更“大”,“他在一个更大的世界中生存,而不是世界围着他转。不仅是郭靖,《射雕英雄传》每个配角也都有自己的故事。随着时间推进,这个更大的世界变得越来越立体。”

《射雕英雄传》题为“英雄”,张菁最喜爱的人物却是梅超风——在英文版中被意译为“Cyclone Mei”。“港片里,梅超风的形象像一个巫婆。但如果你认真读过金庸先生原著,写到梅超风回想过往,整章都以她的口吻出发,你就能理解这个女性是如何经历人生变故,生死不能的。也许你就不会再以坏人或好人的标签去看待她。这是一个真实的角色,也是一个悲剧的角色。”

“当你要告诉一个外国人什么是腐乳,你会怎么说?”谈及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张菁坦言,文化差异是最大挑战,“国外有一种食物叫蓝芝士,它气味浓烈,和腐乳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用这种食物类比腐乳,外国朋友或许就能更好地理解。”《射雕英雄传》虽是当代文学,其中也有许多古典文学用语和表达,无形中增加了翻译难度。在基本的情节、内容之外,两位译者都希望尽可能还原原著的阅读体验。张菁说:“十几岁二十岁时,我们爱玩好动,也许不是非常爱看书,但金庸先生的语言魅力却能让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一口气读完一部长篇。我们希望通过翻译把这种畅快、过瘾的阅读感觉带给外国读者。”

《射雕英雄传》英文版第一二卷已多次重印,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在亚马逊等多个海外平台上线受好评,越来越多中国文艺作品登上国际舞台,让张菁感慨“遇到了好时候”,“我们很幸运。如今,无论在经济领域还是文化领域,全世界都对中国充满兴趣。作为译者,希望提供一座桥梁,做出更好的成果,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优秀文化成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