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长工:未被授衔的多面手军事家

迄今为止,湘赣边秋收起义已经过去92年,回望历史的一幕幕,这场起义虽然以失败画下句点,但却推动了农民开展土地革命,实现了革命力量转向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的战略转变,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

秋收起义的经验总结,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敌追我赶的局势之中,总有人不畏荆棘满地,勇敢的迈向前方,为党开路,这其中便包括了何长工。

何长工原名何坤,4.12反革命政变发动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反动政局开启了新一轮的围追堵截,毛泽东担心其被追捕,以其在北京长辛店做工的经历,为他改名为“何长工”,寓意为“人民的好长工”。

还真别说,这个名字倒是莫名的契合了何长工的一生,他忠于革命事业,一心办实事,不慕名利,虽说是一介知识分子,但干的事情却有几分江湖侠士风范。

他为中国工农红军设计了第一面军旗;他不顾千里路程为毛朱会师牵线搭桥;他三次请辞领导职务,只为踏踏实实做好分内事。他不用华丽辞藻的形容,他的每个故事都能读出一点忠诚、一丝智慧、一份笃定,他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和军事教育家,他是何长工。

PART 01

解读何长工的一生,最纯粹的两个字便是革命。

1922年,22岁的何长工出洋留学,在法国接触到了少年共产党,并与其思想不谋而合,他怀着满腔的热血加入到了其中,等到回国后,便转为了中国共产党。因共产党内急需接受过新鲜思想熏陶的人才,何长工得到了毛泽东的欣赏与器重。

秋收起义前,毛泽东认为,红军对于自身的定位应当更加清晰,工农红军是共产党,不能打着国民党“左派”的旗子了,我们应当让自己的旗帜飘扬起来,让人民一看到红旗,便知道红军来了。在此倡议之下,何长工、钟文璋、陈明义与杨立三等人开始着手设计属于共产党的军旗。

没有可以参考的样旗,四人在操刀初期就犯了难,如何凸显工农红军的特殊性质呢?如何巧妙地表现共产党的军队活力呢?何长工站在八仙桌前,灯光照耀在他略显纠结的脸上,他思索了片刻,一拍脑袋,说道:“有了,我们可以参考苏联的军旗。”

其分析了共产党旗帜中应该融入农民收割粮食时所用到的镰刀,中间一颗闪耀的五角星,再用红色渲染底部,想必会很好看。

此想法获得了其他三人的肯定,经过斟酌与推敲,印有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的旗帜便制作完成了。在旗帜鲜明的号召下,寓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武装夺下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走过之处,百姓无不感慨红军好,打土豪、分田地等活动,一时间风头无两。

一面红旗,与白旗迎风而对立,对共产党树威信、扩队伍起着不可比拟的作用。何长工的智慧,献给了革命,用在了刀刃上。

PART 02

1926年冬日,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行至井冈山,局势稳定下来。

为了进一步粉碎国民党的围剿计划,巩固现有的工农革命政权,毛泽东急切的期盼着把朱德、陈毅等人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拉到山上来共谋大计。革命是不易的,每走一步都是险棋,为了早日将讯息传达给朱陈二人,毛泽东找来了何长工,委派给他这一看似轻松实则艰巨的任务。

南昌起义后,朱部行踪飘忽不定,传信不便的状况下,要想找寻到朱德、陈毅的部队藏身位置,还需到各地走访,一不留神就可能被国民党以“共匪”的帽子扣押下来,丢了小命。

为了早日完成自身使命,何长工先后去了沔都、曹市、长沙、武汉等地,并南下香港,途径郴州,辗转到了广州,舟车劳顿,疲惫不已。

经四下打听后,何长工从一位方姓太太的口中,得知朱部也许在韶关整军,于是又忙不迭的又去到韶关,才得以与朱德、陈毅蔡协民等人会面,其中曲折、心酸,都在见到了熟悉的人,听到了熟悉的声音后,化作了澎涌而出的泪水。

何长工紧紧握住朱军长的手,止不住言语中的颤抖,又带着欣喜与无尽的感慨,说了一声:“总算找到你们了。”

在此期间,他一直都处在危险之中,初到沔都时,何长工伪装成逃跑的革命军,却被民团挡住了去路,企图吞了他的赶路钱,何长工自知不给钱不让道的道理,便给了两个大洋搪塞了过去。

谁料后来又被民防稽查队抓获,民防团长贾成题打算次日破晓杀了地牢里捕捉的共产党人。

被困地牢的何长工细细思之,猛然想到贾成题有一老母,极爱礼佛,每晚十点都会在佛堂打坐,贾成题虽生性暴虐,但却是个难得的孝子,为了让母亲舒心,特地吩咐了十点之后,必须保证佛堂内外的安静。

何长工计上心来,认为这是一个突破点,便聚集了地牢内关押着的党员,组织他们在十点后高喊冤枉,打扰贾母的清修,也许能换来一线生机。

十点后,地牢内的同乡党员们闻声而动,一同锤门高呼,原本静寂的夜声响传的老远,吓得贾母一个激灵,一面对佛祖致歉,一面谴责贾成题,放了关押着的一干人等,切勿再叨扰她了。贾成题解释道要犯不能放走,可贾母已怒火攻心,为了让母亲消气,贾成题只得言听计从的放了所有被羁押的犯人。

何长工继续赶路,偶遇戴菊秋,两人一同行至广州,在得知部队行踪后,决定分头行动,戴菊秋回井冈山先行通报,何长工与朱部取得联系、汇合。现实的革命远比电视脚本、艺术故事中来的惊险,何长工以智取胜,不怕苦累,为井冈山会师埋下了伏笔,实属功不可没。

PART 03

井冈山时期,是他一生中最为辉煌灿烂,光彩夺目的一段,但他的不朽却不止于此。

有人拼搏为了功,有人拼搏为了名,但何长工在为党、为革命拼搏奋斗的这一生里,宠辱不惊,鲜少注重功与名。他将名利看得很淡,即使是毛泽东身旁的大红人,他也没有因此而改变自身的性子。

他的一生中,曾担任过班长、参谋、卫生队党代表、团党代表、红八军军长等职务,这些职务或大或小,但何长工对此一视同仁,不会因职务小而轻待了。

1934年9月奉中共中央指示,何长工与潘汉年一同前往寻邬筠门岭,与反蒋的广东军阀陈济棠的代表谈判,达成就地停战等五项秘密协议,后红军长征经过陈部防区时未遭堵截。长征初期他任军委纵队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

遵义会议后任红九军团政委,曾与军团长罗炳辉率部在侧翼单独行动,担负掩护和配合中央红军主力的任务。

1945年4月23日-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召开,该次会议拟定了中央委员的名单,何长工的名字在第二次预选中被划去。很多人对此等做法忿忿不平,还多次写信与毛泽东沟通相关事宜,但当事人何长工没有埋怨过一句。

新中国成立后,一众革命将士围炉夜话,闲谈聊到此事,何长工的一番言语倒是让人震惊不已,他平淡地以玩笑话的口吻说道:“有人问我,何长工同志,你是井冈山会师的有功之臣,资格那么老,怎么连个中央委员都不是呢?我对这些人说,毛主席曾经对我说过:长工同志,中央委员会不是同乡会,中央委员会里湖南人很多。

他不怕别人的茶余饭后的闲话,不怕他人的笑谈,坦然的将在这一番话告知给战友们,这不就是军事家的心胸气魄吗。宰相肚里能撑船,那何长工的内心,岂不是鸟语花香、清风阵阵了吗?甘为人民做长工,毛泽东看人看的真切啊,何长工本就是如此的呀。

漫长的87个年头,何长工做贡献的领域很多,勘探事业,教育事业,甚至是军队中的医疗事务,他都出了一把力,称呼他为多面手,亦是实至名归。

先大家后小家,何长工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一家三十余口人,包括其妻,均被反动派恶意杀害,为革命做出的牺牲不容置喙。虽然在长征途中,红九军团曾受到张国焘拉拢,致使何长工最后未能被授衔,但何长工的功绩却不会被埋没,战友评论其:“不求高官显赫,一生只有奉献。”

是的,无名亦是有名,历史的画卷中有其瑰丽的一笔。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