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东健康,“第五波浪潮”中的快艇

文 | 傅叶 周天

美国经济学者,前白宫顾问保罗·皮尔泽在《财富第五波》一书中写道,21 世纪,健康产业将成为继汽车、房地产、IT 和互联网产业后的第五波财富浪潮。

随着科技与经济水平的发展,皮尔泽的论证如同热血动漫中宝藏的号召,从巨头到创企,从传统服务行业到金融与科技公司,都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健康与医疗产业的涉水布局。

2018 年初,亚马逊、JPMorgan 以及伯克希尔·哈撒韦联手进军美国医疗保健市场,旨在为三家企业员工提供成本更低、更透明和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这也被视作亚马逊切入医疗的关键一步。

Google 旗下 DeepMind 早在 2016 年就与英国 NHS(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宣布合作,试图通过深度学习帮助医生诊断患者病情,进军智慧医疗。

从国内来看,阿里健康已经在香港上市,而最近阿里斥资数十亿,入股美年健康成为其第二大股东;腾讯方面,马化腾也在今年的人工智能大会上指出智慧医疗领域是腾讯关注的重点;百度也在 AI 医疗领域不断投资。

梳理互联网科技巨头进入医疗产业的方式,不难发现,目前这些企业主要是在通过投资,或者技术赋能的方式进行散点式布局。

如此背景下,京东进入健康产业的「姿态」显得有些与众不同。

今年五月,京东将集团内部的多项医疗健康相关业务整合为京东健康子集团,旋即宣布完成超 10 亿美元 A 轮融资,那么大致可以认为目前京东健康估值落在 50~100 亿美元区间,逼近超级独角兽范畴。

人事上,京东零售集团 CEO 徐雷挂帅京东健康董事长,京东健康 CEO 则由京东老兵,零售生活服务事业群总裁辛利军出任。也就是说,无论在体量还是组织上,京东健康在京东集团内部来说,已经具有相当的地位和规格了。

如果说绝大多数科技公司还在热身运动,那么京东健康已经是全副武装,跨上擂台了。

而在 10 月 28 日的京东健康合作伙伴大会上,辛利军提出「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主张,京东健康未来要成为中国人的「首席健康管家」。

京东健康「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

01 盘根错节的产业背景

德鲁克认为,企业是社会的重要器官,即企业不是为了自身而存在,而是因为实现了特定的社会目标才被「允许存在」。

那么,在探究京东健康为什么要做出围绕「健康管理」的主张与业务布局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对中国的健康医疗产业环境,形成一个基本的认知与理解。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产业呢?

首先是规模庞大并且增速迅猛。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大健康产业战略规划报告》,截至 2017 年中国大健康产业规模为 6.2 万亿元,初步测算 2018 年中国大健康产业规模接近 7 万亿元人民币。

而在官方出台的《健康中国 2030 规划纲要》中也提到,到 2020 年,预计医疗健康产业规模将达到 8 万亿元,接近届时中国总体 GDP 的 10%,2030 年预计达到 16 万亿元,是毫无疑问的国民经济支柱级产业,关乎国计民生。

其次是产业脉络盘根错节,角色复杂。医疗健康、大健康都是总体概念,在巨大的规模背后实际上是由五个产业群组成,分别是医疗产业、医药产业、保健品产业、健康管理服务产业以及健康养老产业,这五个产业又相互交织,覆盖每一个人对于医疗健康的不同需求。

复杂耦合的产业结构,意味着推动这个行业的变革难度巨大,而作为「扛把子」的医疗产业,又恰恰存在着供需严重不平衡的问题——患者对中小诊所缺乏信任,哪怕排队也要去大医院看病,大医院的大夫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也抽不出更多精力来抓服务、做医疗科普等见效慢但意义重大的长期工作;而那些在偏远村镇的农人,更是很难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随着亚健康状态在中青年群体中不断蔓延,以及人口老龄化的趋势不断上升,目前全国慢性疾病的确诊人数已经达到 4 个亿,并且每年仍在以 1000 多万人的速度增加,对医疗健康系统来说,同时意味着机会和压力。

看起来整个产业机器是在高速运转,但仔细观察许多齿轮咬合的地方,已经冒烟发热。要解决这些问题,就需要有变革性的外部力量介入,将传统的以治为主逐渐向防、治、养一体化的模式转变,让医疗健康资源得到更有效地利用。

02 京东健康的「小生态」

按照辛利军在合作伙伴大会上所透露的信息,京东健康所提出的「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主张,其特点是京东健康将通过连接和打通产业链条,融合各方医疗资源,最终为用户提供贯穿生命全周期、覆盖健康全场景的产品以及服务。

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健康CEO辛利军

也就是说,京东健康想要实现的,正是基于目前的产业情况和痛点,提出一种创新的一揽子解决方案,为 B、C 两端同时提供价值。

如何实现?

不妨先来看一下京东健康「手上的牌」。目前,京东健康的业务可以主要分为四个板块,分别是以京东大药房为代表产品的医药健康零售板块、以第三方药品批发交易平台「药京采」为代表的 B 端供应链和渠道业务,以京东互联网医院为代表产品的互联网医疗业务、以及与国内多家顶级医院、政府相关部门开展合作的智慧医疗业务板块。

据京东健康医药部总经理金恩林介绍,京东大药房在三年时间内,已经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医药零售渠道,京东健康零售合计占据医药零售市场 15% 以上的份额,依靠京东自身的零售电商与物流供应链优势,有超过一半药品被发往三线以下城市。

「药京采」则是这种京东优势的 to B 体现,通过提升渠道效率,帮助个体及连锁药店降本增效。目前,「药京采」已经覆盖 21 个省、400 多个城市,下沉至镇级,让下沉市场的药店也能方便的采购到原先不容易采买的药品。

医药零售及供应链是京东切入健康医疗产业的破局点,从数据来看,京东健康已经「把这个坑占住了」。在接受周天财经等媒体专访时,辛利军表示,「在今年就会把全国按照区域中心的仓全部配置完毕,至少让京东百分之五十以上的用户享受到当日达或者次日达。」

京东互联网医院上目前有来自全国 32 省市自治区的超过 3 万名医生,80% 是主治及以上级别,在今年六月创下单日服务患者峰值 65000+ 人次,是线下顶级医院峰值的三倍左右。值得注意的是,患者在互联网医院上问诊后,就能直接在京东大药房下单,然后配送上门,已经实现了「医 + 药」的闭环。

智慧医疗业务则更多体现的是京东通过技术手段赋能医疗服务伙伴,是代表「将来时」的创新引擎。比如京东健康基于 AI 能力,与北医三院联合打造的 PharmCoo 药学知识图谱;以及与华西第二医院联合打造的医疗客服机器人等产品,都有效提升了医疗服务提供方的效率和质量。

从目前京东各业务板块的协同来看,已经初步实现了对药品产业链和医疗全流程的覆盖,在大产业下先跑通了一个「小生态」。这种综合了零售、供应链与科技赋能的解决方案,将有更大的可能撬动行业变革。

03 信赖并非玄学

有意思的是,目前的医疗健康虽然是一个「供给决定需求」的产业,但京东的健康管理业务边界却并非全然是「顶层设计」的结果。

「信赖」是一个有些玄学,却又直指核心的关键词。

辛利军向我们举了一个例子,用户找医生时不一定是找最专业的医生,而是找他最信赖的医生,他如果信赖一个皮肤病大夫,那么当他胃痛时,他一样会去找这个皮肤科的医生,因为他知道这个大夫会再帮他介绍靠谱的人。

对于京东健康来说也是同样如此,在京东健康买过药、看过病的患者,下次有买保健品、蛋白粉的需求,有给家人配置健康医疗保险的需求时,第一个想到的大概率还是找京东健康,恰恰是这种信赖关系使得用户对京东健康有更多的业务期待。

「一旦在健康管理建立信任,消费者的需求就是多样的,你说我满足还是不满足?因此我们要构建一个生态,有的不是我的核心业务就让别人来做,我们尽量围绕消费者最重要的体验做完,一些次要性的体验、非核心的能力,我们通过别人来实现,然后我们做质量把控。」

孙思邈曾提出「上工治未病」,京东健康「以健康管理为核心」的主张,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在试图将「治未病」变成现实。和前四波浪潮相比,健康医疗或许是唯一一个与全人类的幸福感高度相关的产业浪潮,京东健康这艘「快艇」的尝试值得长期关注。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