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丹国国主耶律倍为何出逃?辽朝为何不再立国主?

欢迎关注《写乎》,您的足迹就是《写乎》! 作者必看: 作者:陈二虎 一、被盗的耶律羽之墓 时光回溯到

作者必看:

作者:陈二虎

一、被盗的耶律羽之墓

时光回溯到一九九二年夏天,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相关部门得到一个重要信息:一个古墓被盗了,墓位于阿鲁科尔沁旗罕苏木古日班呼嘎查朝格图山南麓。而且这个古墓非常大,墓里殉葬品众多而且品位颇高。

当地政府有关领导高度重注,旗文管所第一时间赶到古墓现场,大部分殉葬品被盗,确看到了灰色砂岩石的墓志,随后公安部门追回被盗文物二百余件,加上从当地牧民手中收回的四十余件,共有三百余件,

这些殉葬文物包括金银器、玉器、陶瓷器、铜铁器以及丝制品。其中最惊艳的是一件金花银质龙纹砚台,上面刻了三个显赫的“万岁台”三个字,难道这是一座皇帝墓?要不怎么会出现代表皇权,只有皇帝才用的龙纹砚台?

并且这个墓葬主室十分豪华,顶部、四壁都砌有绿色琉璃砖,地面铺的也是带有花卉等图案的绿色琉璃砖。规模之大,那么,这个墓主人是谁?

墓志楷书阴刻,字口勾金,首题:“大契丹国东京太傅相公墓志铭并序”,落款是“蓟门刑明远撰并书”。

墓志文中说:“公讳羽之,姓耶律氏”,耶律羽之《辽史》中有传,契丹迭剌部人,是契丹六院部蒲古只夷离堇的后人,是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堂弟。

耶律羽之的祖父曷鲁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祖父匀德实是亲兄弟,耶律羽之的父亲沤思在契丹遥辇八部联盟时为迭剌部部夷离堇(夷离堇,契丹官名,相当于军事首领)。

二、耶律羽之出任渤海国右次相

耶律羽之比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小了十八岁,他的大哥曷鲁与耶律阿保机同年。当时,他们的叔叔时为迭剌部首领的释鲁指着阿保机与曷鲁对众人说:“让我们强盛起来,就寄托在这俩个小子身上。”于是,其兄曷鲁开始与耶律阿保机创业,统一契丹各部,威服四邻部族。

耶律羽之自小也显示出超人的个性,倜傥不群,精通各部族语言,尤喜读书,自少年起就跟随阿保机左右,南征北战,参谋军机,得到阿保机的赏识与重用。

耶律阿保机的几个弟弟阴谋夺机,发动反叛乱,他一直与两个哥哥坚决支持耶律阿保机,建立起强大的契丹帝国。

契丹天显元年(公926年),耶律阿保机率兵攻打渤海国,耶律羽之奉命带领先锋人马,首先进入渤海境内,安营于今辽宁开原地界,其安营扎寨的地方形成了后来的郝里太保城,人们又叫和伦台布。

辽宁开原历史名家刘兴晖老师告知我郝里太保城又称和伦台布。我的第一直觉认为是满语。刘兴晔老师说不是满族,有可能是契丹语。契丹语几类蒙古语,我便咨询了两位精通蒙古语的,他们都告诉我这不是蒙古语。一时间,令人百思不得其解。前两天注释耶律羽之墓志铭,脑海一下闪现出“郝里太傅”四个字,这“和伦台布”是不是“郝里太傅”的转音异写?如果是,这郝里太保城的建立者就尘埃落定,确定是耶律羽之所建了。

休整一夜后,向渤海扶余府(今辽宁开原黄龙岗山城遗址)发起攻击,一举拿下渤海重镇扶余府,又与众将击溃前来支援的,由渤海老相统领的援军。

随后耶律阿保机契丹兵马势如破竹挥兵直捣渤海国京城忽汗城,渤海国皇帝大諲譔投降,渤海国土成了大契丹的一部分。

为了有效治理新收复的渤海,耶律阿保机改渤海国为东丹国,成为契丹的附属国,任命皇太子耶律倍为东丹国人皇王,设置中台省左右大相与左右次相,以皇弟迭剌为左大相,渤海老相为右大相,渤海司徒大素贤为左次相,任命耶律羽之为右次相。

这四位辅弼大臣,皇弟迭剌是当年反对耶律阿保机,阴谋叛乱的首恶之一,耶律阿保机根本就不相信这个弟弟,仅仅是给他一份荣耀而已,没有实权,右大相与左次相都是渤海旧臣,让他们担任职务,也是有职无权,起到安抚渤海臣民的作用,真正拥有实权的,但是耶律羽之,“虽居四辅之末班,独承一人之顾命”,耶律阿保机私下把治理渤海的重任全权交给耶律羽之。

三、述律平操纵耶律德光当上皇帝

不久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去世,本来皇长子耶律倍已经被耶律阿保机立为太子,明确了皇储的地位,然而耶律阿保机皇后述律平不喜欢耶律倍,想让二子耶律德光即位。于是,在皇后述律平的策划下,述律平把文武百官都召集到上京,让长子耶律倍与次子耶律德光骑马并排站在百官面前,对百官说:“先皇驾崩了,国不可一日无主呀,必须选择一个皇子继位。耶律倍与耶律德光都是我生的儿子,我对他们同样喜欢,让谁当皇帝,令我十分为难。现在我请各位大臣选择你们认为的人选,去牵他的马缰绳。”

这文武百官自然领会述律平的弦外之音,心知肚明,便争先恐后地拉住耶律德光的马缰绳,高喊:“愿事元帅太子(耶律德光)!”

述律平走了一个过场,装模作样地说:“大家的意图是拥立耶律德光为皇帝,我怎能违背呢,就按百官的意见来!”

由之,在述律平的操纵下耶律阿保机的次子耶律德光登上皇位,让做为皇长子的耶律倍倍感失落,心中有苦说不出。

耶律德光登上皇位,耶律倍失意地回到自己的封地渤海国,内心气恼又窝囊,还不敢表现出来,但还是处处受到刚即位的弟弟耶律德光的猜疑与限制,仅仅空有渤海人皇王之名,所有的渤海军政都落到耶律羽之身上。

刚刚收复的渤海境内,反叛不断,耶律羽之率兵四下平叛征讨,招抚四邻各部,在渤海境内威望极高,也得到辽太宗耶律德光的信任,名正言顺地升任渤海国左大相。

四、耶律羽之渤海国的实际“皇帝”

转眼来到天显四年(公元929年),耶律羽之上表建议把渤海都城迁往辽阳一带,便于统治与安抚,奏章说渤海民众叛服无常,“辽地形便,可建帮家於是”,把他们迁徙,“成圣祖未集之功,贻后世无疆之福”。耶律羽之的奏章恰合耶律德光之意,不由龙颜大喜,完全采纳耶律羽之的建议,下诏把东丹国国都迁到梁水一带,由耶律羽之全权代理。

耶律羽之授命,深感辽太宗对他的信任,主持在原有的城池基础上扩建辽阳城,然后把渤海京城连同大量渤海老百姓迁到辽阳,历时一年,迁渤海都城顺利完成。

契丹天显五年(公元930年),东丹人皇王耶律倍深深地感受到自己彻底被架空,处处受到耶律德光的监视,唯恐不测,便带着自己宠爱的妃子高美人以及亲信随从,从渤海逃往后唐的都城洛阳,并立木海上,刻了一首诗:“小山压大山,大山全无力。羞见故乡人,从此投外国”。

耶律倍出逃后,辽太宗耶律德光并没有再任命新的东丹国主,耶律羽之成了渤海国实际的“国主”,全面执政渤海国,军国大事有条不紊,充分体现了他卓越的才干,此后一直管理渤海八年之久。

据民间流传,有人曾经见到从耶律羽之墓中流出的一方东丹国螭龙钮玉心金印,镌刻的是四个阳文契丹小字,经懂契丹文的专家辨认,这四个契丹小字刻的是“主事大相”。如果此消息属实,这“主事大相”。

分明就是说是东丹国主持军事大权的首相,也旁证了耶律羽之是东丹国实际“国主”的位置。

契丹会同元年(公元938年),辽阳城升为辽东京,耶律羽之任东京宰相,不久奉诏入朝,加授他为特进,晋阶上柱国,成了契丹王朝的最高统治集团的一员,直接参与契丹王朝的军事大事,参政议政,也实际上剥夺了他渤海国的“国主”权力。

941年,耶律羽之病死,终年52岁。

【作者简介】陈二虎,笔名红叶,蒙古族中的契丹人。翁牛特旗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