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之治”是怎样取得的?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23年(627—649),“贞观"是他的年号。在他统治的贞观时期,封建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比较快,社会秩序也相对安定,所以,历史上把这一时期誉为“贞观之治”。

谈到“贞观之治”就离不开太宗李世民。

取得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来源于二方面

一方面是:由于隋末农民大起义给封建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使唐初君臣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怎样才能避免走隋亡的老路?答案之一就是要调整统治手段,所以说隋末农民起义是“贞观之治”的动力之一。

另一方面:“贞观之治”的取得与唐太宗个人的作用有很大关系,是他直接参与和推动了唐初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进工作,才有了“贞观之治”的繁荣局面。

唐太宗都做了哪些事呢?

1.对百姓的徭役有所改善。

隋末农民起义使唐太宗明白, "水能载船,也能覆船’的道理,不能再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了,也就是说对老百姓的徭役不可太重,太重就会逼出反抗。

因此,他比较注意节制徭役、减轻人民负担,特别注意不要在农忙时征调徭役,以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这样做的结果,使流散在外的人员都返回了土地,并且有了生产的积极性,对生产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到贞观后期,社会经济已经基本恢复。这是“贞观之治”的一大成绩。

2.唐太宗统治期间,对少数民族采取了比较和缓的政策。

他劝地方官员,对常来进行骚扰的少数民族,不要轻易使用武力伤害他们,那样只能适得其反,引起更敌对的行为。他用这种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使国内基本保持了和平稳定的局面。

3.唐太宗还对统治集团内部进行了一些调整。

他削弱了士族的权力,加强了皇帝的权力,并大力提拔有能力,但社会地位低下的人作官。这些人中如魏征做过道士,尉迟敬德当过铁匠,秦叔宝原是小军官,张亮出身于农民,但他们都得到太宗的重用,做了地位显赫的大官。这种用人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稳定了封建统治,对“贞观之治”起了重要作用。

4.李世民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

在封建帝王中,唐太宗还以善于纳谏而著称。他能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选择正确的作法,他与大臣魏征的关系,一直被后世传为美谈。

魏征是太宗最信任的一名大臣,他敢于直谏是众所周知的。有时,魏征的直谏使太宗感到十分难堪,一次,他又把太宗说得怒气难消,太宗恨恨地说:“总有一天杀死这个乡下佬。”但是魏征死后,他又伤心,说魏征死了,他失去了“一面镜子”。正因为太宗善于纳谏,使他成为封建帝王中杰出的人物之一。

古代史学家们对“贞观之治”十分推崇,他们形容贞观年间“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虽有夸大溢美之处,但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盛世”还是可信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