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评论|教改动真格,不是狠了而是晚了

□ 李晓亮 教改,当然很多。甚至小到幼儿园入园招录,大到中小学课程调整,再到最重磅高考系列改革,从入

□ 李晓亮

教改,当然很多。甚至小到幼儿园入园招录,大到中小学课程调整,再到最重磅高考系列改革,从入园识字,到报考大学,教改无时不在,贯穿求学全程。

但,似乎聊起教改,印象多集中大学前义务教育阶段,最多到高中。比如,昨儿浙江中小学减负新规,拟规定学生作业晚上九十点还未做完的可以不做。随即,当然是更熟悉的见招拆招。晚上做不完,早起接着做。就算明面有“可拒绝”选项,实操也都是“可绕过”的斗智斗勇破解智慧。甚至还有刷屏《南京家长已疯》的“焦虑文”推波助澜,感叹要制造“活泼灵动、热爱生活、轻松愉悦、心智健康的学渣”。

这也是南京减负新规闹的。看到这,你会很分裂。官方减负,民间阻击。一减一加,负担更重。非此即彼,总是极端,要么一刀切,要么妖魔化。而与之对应的另一极端,则是甚少涉及,几乎没印象的高校教改部分。最近再动真格:“40名大学生因旷课太多被退学,教育部回应:这是一个好的信号”(11月1日中青网)。

长期旷课被退学“开除”,本不该是新闻。四十来人如此集中处理,还是很有规模效应,也让人注意到,仅一校就有数十人长期无端旷课,根本不把学业当回事。就如从一个甚至是收到微信退学通知,才顺便有“异议”,认为“太粗暴”的奇葩案例也可反推,对这些人而言,所谓“上大学”的真正含义。

“一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天天睡大觉、谈恋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这是动真格的教改。当然,也不是只拿学生开刀“教育部发文消灭本科‘水课’ 教授三年不教本科转出教师”(11月1日《北京日报》)。

教改“增负”,师生双压,旷课到退学都不知情的学风,是不是从不亲自教书授课的“水课”养出的?近日又有本科不用写论文的所谓讨论。论文水不在论文制度,而在论文写作和考核上。全面放水导致论文注水,水课泛滥导致旷课无忧,最后是师生双双异化。

早该动真格了,要形成“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消灭“水课”,取消“清考”,丰富作业评价形式,让师生学术归位。该开除该清除,绝不手软。这样的教改不是太狠,而是太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