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子杀手》商业考量:技术与成本的博弈大战

本报实习记者 胡佩钦、韦晓宁 知名华人导演李安以120帧/4K/3D的高科技格式拍摄的新片《双子杀手

本报实习记者 胡佩钦、韦晓宁 知名华人导演李安以120帧/4K/3D的高科技格式拍摄的新片《双子杀手》于10月中旬正式和中国内地的观众见面,高帧率呈现出的细节丰富的画面、流畅的动作戏成为主要卖点,但《双子杀手》故事本身也遭遇争议。从票房来看,《双子杀手》只在上映首日勉强守住单日票房榜冠军。

该片是《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后李安的第二部120fps/3D/4K规格的电影长片,也是全球的第二部。尽管《双子杀手》在内地的整体票房表现不尽如人意,但对能够放映该片“顶配版”(120帧+3D+4K)的CINITY影厅而言,情况却恰恰相反。根据猫眼数据显示,该片上映期间,全国单体影院日票房前十名中,有好几家都是拥有CINITY影厅的影院。

“电影本来就是技术的产物,也和技术永远脱不开关系。从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2D到3D、纯胶片拍摄到数字拍摄、纯摄影成像到CG和摄影结合成像,电影艺术的每一次提升都是以技术发展作为支撑,这永远是一个艺术跟技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过程。”耿鹏飞说。耿鹏飞是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的影视特效负责人。

对于CG与高帧率技术在电影行业中的运用前景,耿鹏飞持乐观态度,“未来可以完全替代”“成为主流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但同时他也提出,在技术本身的进步之外,商业考量在电影技术普及、技术标准制定中的主导地位。

【对话】

CG成像取代真人出演

经济观察报:电影《双子杀手》中,年轻版的威尔·史密斯是由CG合成的,许多观众表示根本看不出来和真人的区别。您对CG技术的现状和未来有什么看法?

耿鹏飞:我认为在未来技术发展的支持下,CG成像可以完全替代演员,实现不在场,达到“蒙骗”观众的效果。

现在的动作捕捉技术、面部表情捕捉技术,实际上从2009年的《阿凡达》开始就已经很成熟了,里面的纳美族人面部表情都是动物+演员现实动作的移植,虽然大家都知道那是CG完成的,但是还是会很快地进入剧情,不会产生一种穿帮或是类似“恐怖谷”效应的感觉,因为技术上已经克服了这个问题,达到高度拟真了。可以完全让你模糊虚构和真实的界线。

还有一些是必须提及的,比如说前几年的《速度与激情》里的保罗、去年的《银翼杀手2049》里的瑞秋、《星球大战》第八、九集的莉亚公主,都是演员已经去世或无法参演,后来又使用CG手段“复活”他(她)。

随着技术的发展,从观众视角来看,可能越来越难以分辨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拟。对观众而言,也没有多大的意义去分辨“真实”的虚拟。因为银幕上的一切都是虚构的,就是一层幻像的展示,只要观影传递的感情是真挚的,剧情的叙事逻辑是可验证的,对于观众来说媒介传递的方式也就不重要了。

经济观察报:未来CG成像是否有可能会完全取代真人出演?

耿鹏飞:对于这个问题观众并不具备决定权,而是取决于整个行业的发展、行业对于成本或者说一些其他的商业价值上的追求。商业制片永远是以商业目的为第一追求,艺术价值是其次的。

如果将来CG拟真技术达到一个门槛,用CG技术来做比聘请真的演员成本要低,而且成像效果可以完全相当,那么它就有可能会形成规模,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把大量的知名演员及其动作表情全部捕捉下来,然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重新进行一些迭代、变化变异,再去把它拓展成一个更丰富的表情库出来,然后随时根据一些编导的需要,把它映射到CG化的角色上去。

像郭敬明《爵迹》就算是这种手法了,虽然说从观众角度来看这样有点笨拙,就是类似于把演员再复刻一遍。但是从技术角度来说,他在国内完成了一次很有开拓性的尝试。

从商业片的角度来说,CG取代真人拍摄是一个缓慢推进的过程,因为毕竟技术还没有那么成熟,还有一些成本上的壁垒没有打破。但是制片人、资本方是绝对愿意推进这种技术的,因为一旦成功还是会减轻成本、商业资源取得成功--这意味着所有的因素都在可控状态之内,演员不会有档期问题,剧组不会有迁就演员而导致成本增加的问题,全都可以在数据库里进行不断的实验,可以迭代出成千上万个版本出来,然后再挑一个认为最合适的。

CG替代真人从商业角度上来说是可行的,但还是属于一个渐进化的过程。不同的题材、风格的影片,对这个技术的使用程度也有所不同,像动画片毫无疑问已经完全CG化了,商业成分比较重的真人剧情片,可能也会更快的推进这种技术。

另外新技术还会带来很多法律问题,比如前段时间的美图秀秀上线的AI换脸技术。法律问题是我们需要注意的一方面。

新技术连锁反应

经济观察报:电影24帧/秒的规格标准已经持续了将近一百年,近年不断有导演在挑战这个标准,您认为未来高帧率会代替24帧/秒的规格,成为电影界的主流吗?

耿鹏飞:高帧率代替24帧成为主流,我认为是必然的。24帧并不是最佳帧数标准,而是在当时那个年代的技术水准和成本控制下,一个各方面都能够接受的妥协的结果,新的技术情况、新的需求下必然会产生新的变化,标准会不断升级。

上个世纪末,高清电视的制式HD标准也分成两个阵营,一是以索尼为首的阵营,他们推广1920×1080,二是微软为首的阵营,他们是1280×720,大家都表示自己的标准最好、观众的视觉享受最好,实际上真正的核心是谁的成本控制最好,其他的都是一个广告噱头,最后竞争几年下来,终于由索尼统一成1920了。而现在普及4K,也许五年后又普及8K。

关于帧数的讨论也是一样的。高帧率成为主流应该是毫无疑问的,只不过是时间快或者慢,以及到底定在哪个标准上面。将来会固定到哪一个帧数上不好说,取决于产业里的相关企业以及它们之间的博弈。谁都想依据自己的标准来建立技术壁垒、形成专利。

具体时间我认为会很快。从技术角度出发,120帧仅仅是提高了帧数,最主要的压力都在存储和传输数据这个阶段。李安之所以敢用120帧,就说明实际上已经没有什么技术障碍,只是成本还不够便宜、不够廉价,没有成为批量化生产的规模效应。高帧技术我估计两三年就会开始普及,一旦那些公司能够开放授权,市场很快就会跟进,电影设备也会更新。这实际上是商业上的考虑,而不是技术上的考虑了。

不过,有些导演热情地拥抱新的技术趋势,而有些导演就不愿意。比如说诺兰,他始终是喜欢用胶片来拍摄,他说数字已经很好了,但他还是要用胶片,还要使用70毫米来拍摄。不能说他是太保守,应该说他是有情怀,他知道技术能够实现,但他还是愿意用古老的手艺来去完成,他享受这个过程。

不管什么时候,CG技术都会受制于成本,就算它很便宜了,对有些人来说还是太贵。一些特立独行的艺术家更愿意舍弃这样的技术、逆势而动,和志同道合的朋友来拍一部真正的“艺术片”,类似于实验电影的创作,以一种小众化的文艺片的形式。就像现在彩色摄影已经普及,但我们仍愿意创作和欣赏黑白摄影作品一样。

经济观察报:高帧率如果普及,您认为会给电影产业带来什么影响?

耿鹏飞:电影行业领域的高帧率技术,也许可以和电信领域的5G技术作类比。5G从技术层面上用了新的芯片、新的射频,可以实现比4G高十倍、百倍的速度提升。但这只是一个技术指标,三年后它会带来通讯方式上、应用情景上的什么变化,是很难想象和预测的。

一个新技术一旦投入实际的运营,就会产生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就像蝴蝶效应,你不知道这个风会吹到什么地方去,会带来什么让人惊讶的结果。

比如随着5G技术的投入,带宽极速提高,我们可以实现无人驾驶,把高清的数据信息流传递回云端的控制主机,然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这些视觉画面进行分析判断,再去发出指令控制车辆,做出各种各样的行驶动作。这些都需要极高的带宽和响应速度,在4G时代是无法实现的,只有在5G到来之后才能实现。

那么极高的帧数率和极高的画面信息流会给电影行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我认为首先会对VR电影会产生很好的促进作用。现在VR电影仍受制于技术,只能够以比较低的帧数率和画面分辨率来播放和互动,对大部分人来说还是不够友好。我自己尝试过几次,每次戴上头盔几分钟之后就觉得头晕眼花,它的切换速率还是太慢,分辨率还是不够高,视角也受到限制,没办法模拟肉眼能够达到的视野宽度。

在这种情况下,更高的帧数率会带来相关配套周边技术一系列的升级,120帧是原有的24帧的五倍,存储、编码、压缩等相关技术也都需要升级,这就带来了整个VR电影产业的升级。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