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中的窦娥虽然冤,但窦娥父亲审案,也显失法律公平精神

中国人没有几个不知道窦娥的故事的,记得小时候,我们这里的农村上演过《窦娥冤》的电影,每个村都要演一场,露天放映,每场都是人山人海,有不少大妈大嫂都串村连着看了七场,一边看一边哭,泣不成声。

大家为什么会关注窦娥,因为窦娥的遭遇具有普遍性。为什么人民会产生共鸣,因为同是社会底层。

直到现在还有好多人喜欢把历史上蒙冤的人比作比窦娥还冤,可见老百姓对含冤的人容易产生同情。

那么窦娥是不是被冤枉的,她到底遭遇了什么呢?我们还是来回顾一下剧情吧。

《窦娥冤》是元代剧作家关汉卿的名著,那么它反映的一定是元代的生活,揭露的是元朝的黑暗统治和司法腐败吗?其实这是一个误解,元代当朝的文学作品是不能反映当朝的社会弊端的,不然就不会允许上演。

即使元代统治者的审查制度不那么严,环境比较宽松,但《窦娥冤》反映的问题非常有代表性,因为历朝历代的司法体制没有什么变化,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窦娥冤》其实不是元朝的冤,也不是窦娥一个人的冤,而是几千年来中国人民共同的冤。

窦娥到底冤不冤?答案是毋庸置疑,真冤。

故事的梗概是:一个杨白劳式的落魄书生窦汉章,欠下了一笔高利贷,到期还不起了,人家也不当老赖,将女儿窦娥抵押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但窦娥命苦,没过多久老公夭折了,窦娥也只能守寡,跟婆婆相依为命。

有一次蔡婆婆外出讨债遇到麻烦,恰遇两男子拔刀相救,蔡婆婆感激之余把救美的英雄带到家里热情招待,救人的叫张驴儿,听这名字都不地道。

果然这救人的张驴儿父子俩不是什么英雄,而是流氓混混。他们救人危难,不是义务而是有偿的,要人家蔡婆婆母女以身相许他们父子。蔡婆婆虽然放高利贷,但放钱不放色,人家是正派人,坚决不答应。这张驴儿恼羞成怒、心生毒计,竟然对蔡婆婆在羊肉汤里下毒。可是却弄巧成拙被张驴儿老爸吃了,老驴一命呜呼,小驴自然要嫁祸于人,窦娥为了不连累婆婆,一人认下了投毒事实。

无论哪朝哪代,谋杀都是死罪,窦娥被执行死刑的时候心有不甘,为了表示自己的清白,对天发誓。说自己如果有冤,六月飞雪、大旱三年、鲜血不沾地。窦娥发誓的三条全部应照,但人死不能复生,也不会有人给她申请国家赔偿。

但编剧为了有个大团圆的结局,安排一个清官(窦娥做官的父亲)复审此案,沉冤昭雪,真凶伏法。

要是按照现代的疑罪从无、重证据不重口供的原则,窦娥是被屈打成招、遭遇了刑讯逼供,虽然不能说窦娥无罪,但不能说人家有罪。这样就给人定罪还把人处斩,显然是草菅人命,是一场冤案。

而剧中描述的六月飞雪显然不可能,大旱三年也只能说是巧合,血飞溅不到地上也不符合医学生物学规律。

再说如果每个喊冤的人都这么说,老天都要这样表示表示,那地球将再也不会下雨,老百姓都没法活了。旧社会没有公检法,仵作也是听县太爷的,更没有司法独立,县太爷一个人就是公检法司。没有指纹,没有DNA、也没有血型鉴定,还没有律师和陪审团,破案全凭着口供,在那样的司法体制下,要想不冤枉不制造冤案比登天都难,哪怕你是清官。

戏剧就是艺术,在现实中,窦娥的案子不能让窦娥的父亲插手,这在现代司法体系中叫回避制度,哪怕不是你自己亲自过堂,也应该避嫌。

总而言之,在封建社会,官老爷的意志就是法律,官老爷的权威不可侵犯,他们判的案子基本都是铁案,不能翻案,也没有办法翻案,除非是政治斗争和权力争斗,办案的官员倒台了,案子才可以重审。

但重审的案子结果就一定是公正的吗?因为程序的不公,想追求案子结果的公正,比登天都难。

电视剧《大宋提刑官》里有一个秉公执法的法官,他有句掷地有声的话是"人命关天",他为了追求司法公正不怕权势,不怕丢官。但宋代现实中这样的官员不但绝无仅有,而且即使有也无法在官场生存。因为统治者不怕冤案,就怕自己的权威受到质疑。

因此,如果你不幸出生在古代,被牵涉到案子里,那命运只有一个,那就是喊冤,虽然不见得有多大用处。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