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年的“冲动废想” | 作者:​张雨婷

当代青年的“冲动废想” 作者:张雨婷 当某个点子突然迸发的时刻,你会觉得这个想法是前所未有的好,但是

当代青年的“冲动废想”

作者:张雨婷

当某个点子突然迸发的时刻,你会觉得这个想法是前所未有的好,但是大多时候不会去付诸实践,这就叫做“冲动废想”。 当下的我们惊诧于自己偶尔天才般的大脑,却从没有真正变成过天才,而是用更多无聊或自我怀疑的念头冲淡那一刻迸发的灵感。 到底是什么促成了“冲动废想”,当代青年真的只能做行动上的矮子了吗?

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文化的大环境当中,新兴互联网经济持续地锤击着我们的大脑,当前许多青年人的眼光早已宽阔到跨越七大洲四大洋,各种信息库也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必备助手。 就在这个知识汇聚、信息极速流通的时代里,青年人开始尝试跳脱出原本的禁锢性思维,拥有研究家的敏锐感去探索生活的缝隙,堆砌着自己的思想沙滩。 可与此同时,猎奇求异的虚拟经济形式和一些“新”风尚同样缠绕在青年人身边,大胃王吃播、吐槽加美妆视频、使n多小鲜肉一炮走红的选秀及真人秀节目都时刻刺激着我们的神经味蕾,填补着我们的大脑。 经受着这些事物每天如海浪般向自己扑来,我们堆砌的思想沙滩还存留多少? 在这片思想沙滩与新鲜事物碰撞的过程中,我们偶尔会迸发出一些可喜的好想法,并将其称之为灵感而沾沾自喜,可当我们怀揣着兴奋想要落实想法时,那些海浪会再一次向我们扑过来,一层层地冲淡我们的好点子的光泽,也冲淡了我们坚持想法的毅力与耐心。 新事物的过度冲击就是当代青年一步步地将自己的灵感转变为“冲动废想”的帮凶。

如果要探索过度冲击下“冲动废想”的产生过程,我们就得站在缝隙中摸索当代青年的心理特点及变化。 已经成为各行业骨干力量的“70”后是摸清行业规则、生活在行业框架中的一批实干家; 作为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受益者、大学扩招后接受高等教育最多最受社会关注的“80”后是创业的主力军; 拥有更加积极的个性姿态、更崇尚个性化的“非主流”生活态度的“90”后也在经历着思想的交融碰撞。 综合来看,最容易迸发出好想法的是作为梦想家的“90”后一代,但最有毅力将其付诸实践的却不是“90”后,而是“80”后。 两者的差别就在于受新文化冲击的程度: “80”后是信息化、知识化社会的初历者,萌芽式生长的新文化的冲击有助于其进行深刻的思想更新,从而在“70”后实干家的影响下进行创业; 而“90”后一代则出生在新文化翻天覆地的社会中,在过量、无筛选的新文化的冲击中艰难地寻找着正确的价值观,因此也缺乏支撑自己将好想法付诸实践的信仰。 但不可忽视的是,当下所有的青年都在同一个大环境中生活着,无论“70”后、“80”后、“90”后还是“00”后,彼此产生的影响都是交融而巨大的,每个青年都应该反思自己产生“冲动废想”的根源。

身为一名“90”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代人在新文化冲击下的麻木。 每次有好想法迸发时,我们总是会下意识地欢欣雀跃地称赞自己,可转念一想: 这个想法还不够新奇,我能想出来那别人肯定就想到了。 于是在“严格”的自我否定中放弃了好想法。 我们就是这样在一边堆砌自己的思想沙滩,一边摧毁它的“自我反思”中度过每一天,早已对真正的好想法产生了麻木,这也是我们没有信心和动力去将好想法付诸实践的最主要原因。

其次,当下许多青年对责任感有一种天生的恐惧,或是说对做出承诺后自己行动和思维受束缚的恐惧。 有时候,我们认为那些好想法只是属于我们自身的非真实财产。 它们的自生自灭只有我们知晓,也由我们来全权敲定。 相对于把它们扑灭,我们往往要付出更多努力和动力去让它燃烧起来,而这些努力和动力有的时候已经超出了我们掷入其中的信仰。 此时,很大程度上决定我们的想法能否付诸实践的就是我们是否能够克服自己对责任感的恐惧、寻求外力的帮助。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把一个迸发的绝妙想法同一个好朋友进行阐述,两人一拍即合,并且开始商议落实想法的途径和办法,那么这个想法成为现实的几率就远远超过了只有一个人来实施的可能性。 尽管只多出来一个人,但这个想法却已不再由你一个人藏在脑海中了,你将对它的承诺与别人分享,因此在把它实现的责任上也添加了更多砝码。

最后,“90”后受新文化过渡冲击产生的麻木和对责任感的恐惧都促使他们养成了惰性的思维和手脚,双目中尽是灵感光彩夺目的成果而非实现过程。 迸发而出的绝妙想法不如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无聊念头一样普遍又简单,因此每当它们出现时,我们关注的往往是一个个被无限放大和美化的标题,而舍弃了其背后无数个提供支撑的框架。 当我们保持着满格的兴奋与热情迈出尝试将想法化为现实的第一步时,标题背后的伪框架就暴露在了我们面前,那些我们曾经以为实打实的支撑框架原来是虚无的,需要我们去一步步摸索着搭建。 越不同凡响的灵感的背后就骚动着越多不规则的框架需要我们去探寻,这是灵感的伟大和神秘之处,同时也是难以触摸之处。 它就像一个落在金字塔尖的烈阳,先将自己的光芒袒露在我们眼前,可当它告诉我们通往金字塔尖的路需要自己去一步步探索时,我们开始在怀疑自己和怀疑灵感之间徘徊,最终选择抹去那片曾经耀眼夺人的光芒,原路返回。

当代青年的思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冲动废想”产生的根源也同样随之改变,这就意味着我们不可能以一时的分析解决所有时期的思想行动问题,而需要在生活中对自己抱有一种敏感和勤快的态度,在自己有将来之不易的灵感转为“冲动废想”的苗头时,及时给自己麻木惰性的思维泼上一杯凉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诚哉此言。 瞬时迸发的灵感证明着我们的存在,可真正决定着人生价值的是我们是否能摆脱“冲动废想”的陷阱,将灵感转化为实在。 目前的经济文化环境是多元但纷杂的,而当代青年又是当下时代新文化的主要参与者与承受者,只有我们认识到自己心理和思维上的误区,将更多信仰付诸灵感与行动,才能够真正地克服个人乃至整个社会的思想难关。

▼▼▼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