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颈鹿和麒麟有什么关系

据郑和亲自立的《天妃灵应之记碑》记载,永乐十五年,郑和下西洋时,各国都争着进贡了本国的珍贵动物,其中“阿丹国进麒麟,番名祖剌法并长角马哈兽;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禄并狮子……” 中外专家经考证指出,“木骨都束国进花福禄并狮子”,其中的“福禄”是索马里语“faro”的音译,英文译为“zebra”,是“斑马”的意思;花,则是意译,指花纹、条纹。“花福禄”指的就是“斑马”。“阿丹国进麒麟”,其所说“麒麟”是索马里语“giri”,即英文giraffe(长颈鹿)。《天妃灵应之记碑》中也说它“番名祖剌法”,因此可以说,进贡的麒麟就是长颈鹿。

以通事(翻译)身份三次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所撰《瀛涯胜览》一书中有如下描述:“麒麟,前二足高九尺余,后两足约高六尺,头抬颈长一丈六尺,首昂后低,人莫能骑。头上有两肉角,在耳边。牛尾鹿身,蹄有三跲,匾口。食粟、豆、面饼。” 由此描述不难看出,所谓“麒麟”即长颈鹿也。据悉,在日本,直到现在,长颈鹿仍被称为“麒麟”。麒麟原本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祥瑞之兽,麟凤龟龙被称为四大灵兽。至于为什么长颈鹿初到中国被称作麒麟,目前尚未有定论。有分析说,长颈鹿在明代传入中国之时,国人都从未见过这种动物,但因为长颈鹿的形态, 习性与中国古籍描述的麒麟相当吻合,加上麒麟出现是太平盛世的祥兆,朝中大臣便认为这种动物便是麒麟。当时的皇帝明成祖也非常高兴,命令画师作麒麟图,还有大臣写出《瑞应麒麟颂并序》一文来表示祝贺。

关于郑和当年为何下西洋,也是众说纷芸。其中的“长颈鹿说”认为,郑和船队远航非洲是为了寻找长颈鹿的故乡,因为他们在孟加拉国看到长颈鹿后,误以为是贵重、吉祥之兽“麒麟”,是皇恩浩荡的象征,而当获知长颈鹿原产地在东部非洲时,便不远万里,远航寻觅。在肯尼亚,有不少人肯尼亚人知道他们的祖先曾向中国赠送长颈鹿的故事。这使我想起查阅资料时看到的著名记者、新华社原副社长高秋福的一篇文章。他在文中写道:1981年,我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采访,一位野生动物专家说,肯尼亚的长颈鹿粗分为两种,一叫马赛种,一叫网格种。他告诉我,两个亚种最明显的区别是:马赛种体形较大,数量较多,全身斑纹呈不规则的锯齿状,网格种体形稍小,数量较少,顾名思义,斑纹是非常规则的圆形白色网状。

那么,当时榜葛剌和麻林赠送中国的长颈鹿是哪一种呢? 非洲赠送给中国的长颈鹿的种类问题。查资料可认为:在当时条件下,运到东非以外去的长颈鹿,都来自沿海地带。而无论位于肯尼亚东南部的麻林,还是这一地区北边索马里和南边坦桑尼亚的沿海地区,都是马赛长颈鹿的聚居地。因此,从地域上判断,那两头长颈鹿,应该都是马赛种。忽然间我感到,近600年的时空间隔,逾万里的地域距离,好像一下子都缩短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