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丁香真的分公母吗?叫“丁香”的很多,你指的是哪一种?

我们熟知的丁香一种是观赏性的丁香,一种是作为香料的丁香。当然,其实还有很多人认为观赏的丁香就是用作香

我们熟知的丁香一种是观赏性的丁香,一种是作为香料的丁香。当然,其实还有很多人认为观赏的丁香就是用作香料的丁香。

有人说,不管是观赏的丁香还是香料中药里的丁香,丁香是花总没有错吧?其实,还真不一定。叫丁香的很多,看你指的是哪一种了。

香料、中药里的丁香

作香料、中药的丁香,属于桃金娘科蒲桃属,它有很多别称,比如丁子香,雄丁香。既可作为烹饪香料,又是一味中药。

作为香料,丁香香味浓,有点麻,穿透力强。此外,因为独特的香味,丁香还用来做香烟添加剂、焚香的添加剂、制茶等。

丁香在中药里,味辛性温,入脾、胃、肺、肾经。可温中降逆,补肾助阳。

公丁香、母丁香,丁香也有雌雄之分?

中药里,很多时候会看到“公丁香”,公丁香和丁香什么关系呢?其实就是我们上面说的中药里的丁香。既然有公丁香,是不是就应该有母丁香?答案是肯定的。

一般提及“公母”会让人觉得花有雌雄之分。而丁香是两性花,一朵花上同时有雄蕊和雌蕊。单性花才会有雄花和雌花,比如银杏为雌雄异株植物。那我们说的公丁香和母丁香指的是什么呢?

公丁香是桃金娘科丁香的干燥花蕾。在花蕾开始呈白色,逐渐变绿色,最后呈鲜红色时采收晒干而成。母丁香则是丁香的干燥成熟果实。母丁香味辛性温,可温中散寒,不过母丁香药力较弱,功效较差,应用方面与公丁香相似。

总结一下,公丁香是干燥的花蕾,而母丁香是晒干的果实,是部位的区分不是雌雄的差别。

香料中药丁香需要注意什么?

中药配伍里有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说的是两种药物同用会发生剧烈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十九畏”则是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十九畏中有一畏便是“丁香莫与郁金见”,两者一般不搭配使用。不过,也不是绝对的不可以一起用。有时候合用会达到一些特殊的效果,这就需要使用者有深厚的中医药学功底了。

这里需要提起注意的是,用药方面一般会注意。但是在炖料的时候可能会出现“郁金”与丁香不小心凑在一起的情况。

为什么这么说呢?在 中有区分过:中药郁金为姜科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或蓬莪术的干燥块根。也就是说植物温郁金、姜黄、广西莪术、蓬莪术都可作为中药郁金的来源。如果这个块根来自于植物姜黄,那么这个就是我们说的“黄丝郁金”,而植物姜黄的根茎(注意与上面的“块根”区分)才是中药里的“姜黄”,也就是咖喱中的主要组成。

如果以为植物姜黄就是中药里的姜黄而恰巧用的是植物姜黄块根,那其实用的是中药郁金。

庞大的“丁香”家族

开篇时讲到其实丁香说起来也是一个蛮庞大的家族,倒未必都有“亲缘”关系,主要是大家名字里都有个“丁香”。

先来说说我们常看到的用来观赏的丁香,一般也叫“丁香花”,学名为欧丁香,又称“紫丁香”,属木犀科丁香属。中药里也有紫丁香,只不过不是花蕾,而是木犀科植物紫丁香的叶和树皮味苦性寒,归经入胃、肝、胆三经,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的功效。与香料丁香没有直接关系。

野丁香 ,木犀科植物花叶丁香的花蕾,依旧和香料丁香没太大关系,性温味辛,归胃经,功效:温胃散寒,降逆止呕;小丁香,远志科植物小远志的全草,可清热解毒,祛风止痛;藏丁香,为茜草科植物石丁香的全株或根,有强筋壮骨,利湿消肿的功效;白丁香,雀形目文鸟科树麻雀,以粪便入药,可化积消翳。滇丁香,茜草科植物滇丁香或馥郁滇丁香的花、果,味辛性温,可止咳化痰;关东丁香,为木犀科植物关东巧玲花的叶,可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口含丁香在古代是一种礼仪

母丁香,古代又叫“鸡舌香”,《齐民要术》有云:“鸡舌香,世以其似丁子,故一名丁子香。”《本草拾遗》记载:"鸡舌香和丁香同种,花实丛生,其中心最大者为鸡舌香乃母丁香也"。简单地说,鸡舌香就是母丁香。

相传东汉恒帝年间,有个老臣叫刁存,口气比较重。每次奏事,皇帝苦于被他的口气“折磨”,直至忍无可忍,便赐了个东西给他,让他含到嘴里。刁存不知是什么,以为是皇帝赐死的毒药,不敢下咽又觉得味辛刺口。退朝后,匆忙回家与家人诀别时恰巧有同僚来访,发现原来皇帝赐的是名贵的“鸡舌香”,此时刁存口气已去。此后,官员面见皇帝口含鸡舌香便成为一种礼仪。

这个场景不禁联想起《长安十二时辰》里面见面递薄荷叶的场景,薄荷叶也有清新口气的效果。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