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人的对决》巴斯德和科赫在微生物领域的角逐

两个人毫无疑问都是世界上的伟人,虽然因为德法之间的战争造成了两者的裂痕和角逐,但是这并没有造成科学的内耗,反而两个人竞争性的爆发,都为微生物世界的认知和问题解决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巴斯德在蚕病的研究中,发现了微生物的致病作用。在对啤酒的研究中知道了啤酒变质同样属于微生物的作用。

他们两者在炭疽杆菌的传播致病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科赫发现了芽孢在细菌致病性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巴斯德通过改进了显微镜以及显微摄影技术给出了炭疽杆菌的生命形态。并且巴斯德还通过减毒作用制造疫苗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很多疾病的治疗都是通过将原致病菌减毒或者灭度注入动物体内以获取抗体,然后进行预防。

果然不是自己的领域,行文就有很大的不畅通之感。

德国科学家科赫

看来还是回到本来的想法,推荐一下这本书吧。

巴斯德和科赫在微生物学的研究领域几乎可以算作是开创性的贡献。他们从自己的专业出发,为人类减轻伤痛,治疗疾病提供了很多的方法甚至研究思路。

而仅仅因为国别以及战争原因,导致科赫在法国没有什么知名度。而巴斯德在德国也没有多少人知道。因此这本书是想通过两个巨人的贡献以及竞争说明两个人都作出了极其伟大的贡献。

这本书不仅仅适合生物学专业的人读,也适合普通人读一读。

但是,感觉属于说明性的文章,其实也只是认识吧。不知道有多少人喜欢读。再说也是新出版的书,我看书太杂,不知道有没有人喜欢这本书呢?

这本书偏向于人物传记类型,希望有人会喜欢。

生物学家巴斯德

摘录几段,供大家参考。

(1)梅尼契科夫最后的结论不偏不倚,力求公正:“法国人巴斯德告诉人们炭疽杆菌的真正含义,德国人科赫则告诉人们炭疽杆菌是同名疾病的唯一传染源。在科学问题上,最好要排除所有爱过感情。”

(2)勒夫勒在科赫60岁生日时发表了《回忆录》,其中写道:“我还记得,当时我们俩各自在科赫的一边工作,他每天都能在我们惊讶的目光下演示一些细菌学的新发现。在头儿的影响下,我们也从早工作到晚,几乎想不起来基本的吃喝拉撒的需求。这段时光将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中,在他身边,我们学会了严密观察,精确工作,精力充沛地投入项目。”

(3)在关于结核杆菌的文章里,科赫之处,他的老师雅各布·亨勒(1809-1885)在他1840年的发表的著作《病理学研究》中,认为需要满足四个条件,才能说明一种微生物能真正致病:(1)强该微生物从患病组织中分离;(2)得到其纯培养;(3)用该纯培养能够复制疾病;(4)从试验发病的宿主身上再次分离出该微生物。

(4)第一次大规模霍乱爆发是在1817年至1823年,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英国人进攻印度和中东,继之以商业入侵。这次一次霍乱范围直达俄国边境的里海地区。第二次大爆发是不久以后的1826年到1837年。巴黎在1832年遭遇惨重结果:945698名居民(当时巴黎总人口)中死了18402人,死亡率达1.95%。全法国有超过十万人死亡。随着铁路和整齐轮船的发展,第三次大爆发(1841-1859)和第四次大爆发(1867-1875)紧随其后。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和苏伊士运河的开凿(1859-1869)也促成了霍乱的传播。

(5)巴斯德的开场白如雪,在当时法德两国紧张的对立局势下,我们可以想见这番话造成的影响:“今天我们大家在场,表明科学是中立的。科学没有国界,或不如说科学的国度拥抱全人类……但是,先生们,虽然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应该心怀祖国。所有科学家都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为祖国争光的想法支撑着科学家鞠躬尽瘁;想让祖国跻身前列或保持领先的雄心,激励着他们投入到艰难但光荣的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中,人类因此才能享有各国科学家带来的成果。人们从中作比较,做选择,占有和利用这些成果,每一次都代表着不同国家的荣誉。先生们,各位是人类知识的代表,它如此艰涩又如此精妙,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各位将自己耕耘所得贡献给了全人类;各位的名字代表着各自祖国的光荣,你们可以骄傲地认为:为祖国工作,作为人类,你们实至名归。”

科学家是一个充满信念的职业。

现代生物实验室

参考文献

[法]阿尼克·佩罗,[法]马克西姆·施瓦兹[著],[中]时利和[译],巨人的对决[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8.01:1-214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