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蒙受一饭之恩,河南七旬老人为四川烈士马積明寻亲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冯店乡,78岁老人余信炎坚持为四川烈士马積明扫墓。烈士墓距离余信炎家,走路10分钟

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冯店乡,78岁老人余信炎坚持为四川烈士马積明扫墓。烈士墓距离余信炎家,走路10分钟,这条路余信炎走了数十年,每年清明扫墓、元宵节送灯,成为余信炎多年来的习惯。

1947年,马積明跟随“刘邓大军”来到河南省信阳市商城县冯店乡杨摆埂村。在部队负责后勤事务的马積明,偶尔接济附近的小孩余信炎,对于当时的余信炎来说,这些食物都是难得的美味。

后来,马積明被反动派残忍杀害,葬于当地。通过木质墓碑,余信炎也记住了马積明的家乡:四川省彭县红岩乡第七自然村。

曾经少年,耄耋将至。红星新闻与大河报联动,为烈士马積明寻亲找家。

▲老人扫墓

河南老人为四川烈士寻亲:

儿时蒙受一饭之恩

义务为四川烈士扫墓数十年

据此前大河报报道,1947年,余信炎所在的小山村杨摆埂村迎来刘邓大军,部队驻扎在余信炎家附近。期间,部队负责后勤的司务长马積明偶尔“接济”余信炎伙食,有时是一块猪血,有时是一块猪肝。对于当时7岁的余信炎来说,这些是那个年代普通农民难以吃到的美味。

有一天,马積明与另一位战友外出买粮食的回途路上,遇上了反动派残余“小炮队”。马積明腿部中枪,他将物品、银元悉数交给战友。战友走后,马積明面对“小炮队”毫不屈服,最终被残忍杀害。之后,赶去增援的战友含泪带回了马積明的遗体,马積明烈士被安葬在村子附近。

余信炎回忆,当时农村葬棺需用石灰做隔断,可以让棺木不易腐烂,但那会儿没那个条件。上世纪60年代中期,墓内棺木腐烂,一位民兵营长组织人手重新装殓,移坟至村东南部。

移坟期间,墓碑上的碑文丢了。幸好,在掩埋遗体那天,前去祭奠的余信炎将木质简易墓碑上的字刻入脑海,还记在了自己的小本本上。小本本保存至今,上面写着:四川省彭县红岩乡第七自然村马積明烈士之墓。(注:彭县即如今的四川省彭州市)

烈士墓距离余信炎家走路10分钟距离。按照当地习俗,余信炎每年都去烈士墓祭扫,清明扫墓、元宵送灯,没事也会去看看。在余信炎的带动下,当地村民们也都把马積明当成了自己的祖辈,逢年过节的祭扫也不落下。

余信炎年岁越来越大,有严重的气管炎、糜烂性胃炎。他一直有两个心愿:一是帮马積明立碑,二是帮马積明寻找在四川的亲人。

此前,余信炎也曾委托家人,私下寻访马積明烈士在四川的亲属,但都没有结果。

▲老人为马積明烈士扫墓

四川彭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

多方寻找未找到相关信息

近日将前往黑水县寻找更多线索

得知此事后,河南省商城县退役军人事务局联系上四川省彭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希望寻求帮助。

今年7月30日,彭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向其出具《关于寻找马積明烈士亲属的回函》(以下简称《函》)。《函》中写明:因自然村落变更,未找到马積明烈士及其亲属相关信息。通过多方走访,了解到当年第七自然村只有一户马姓人家:“马铁杆”及其独子马德明,马德明参军后退伍回家,在黑水县工作并结婚生子。通过再次走访梳理,彻底排除“马铁杆”及其子马德明是马積明烈士本人的可能性,其他村马姓人家仍未查到马積明烈士相关信息。

11月4日,红星新闻联系上彭州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李仕川。李仕川表示,针对马積明烈士一事,已经商议出新的方案,一方面由专人在红岩乡继续摸排,寻找更多马積明相关线索;另一方面由专人前往马德明生活地黑水县,摸排更多线索。近日就将有工作人员动身,前往黑水。

红星新闻在此呼吁,有知晓相关信息的人员,可以联系红星新闻。拨打电话(028)86612222,或者在微博上@红星新闻、@成都商报,提供更多线索,帮助四川烈士马積明寻亲。(图片由曹理炎拍摄提供)

红星新闻记者 胡挺 颜雪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