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的中年危机

“您之前关注过这款车吗?”“您打算什么时候购车?”“在车展上订车有优惠”……面对一个个销售顾问千篇一律的热情问候,我开始心疼买门票的25块钱。

这已经是第十二届郑州国际车展。当2008年第一届郑州国际车展举办时,或许谁都不敢想象,未来10年,汽车能以如此让人不可思议的速度进入中国的千家万户。2008年中国汽车销量为934万辆,其中轿车销量为504万辆。2018年中国汽车销量为2781万辆,其中轿车销量为1152万辆。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从2008年 的3501万辆一路飙升到2018年的20730万辆。当汽车不再是权贵的专享,当汽车不再是普通人的梦想,汽车产业好像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老去。

除了像郑州车展这样的地区性车展早已成为经销商的促销大会,世界顶级国际车展的地域性也越来越明显。法兰克福车展上的德系,巴黎车展上的法系,北美车展上的美系,东京车展上的日系,几乎都已经把主场优势变成了专场优势。尽管北京车展和上海车展受益于庞大的国内市场而迅速成长,但是除了“大”而“全”之外鲜有亮点。

如果把汽车产业拟人化,车展就像是万众瞩目的舞会,很多本应盛装出席的企业主动选择缺席这种无法带来明显收益的场合。这种“务实”未必不是好事,就像结了婚,纠缠于生活琐碎的夫妇不再看重玫瑰花的浪漫,却能为猪肉降价喜笑颜开。

车企每天研究怎么提高效益,生产出来的车外观越来越好看,在看不见的地方降低成本的技术也越来越高超。“平台化”“家族化”像病毒一样在全球汽车产业中蔓延,一个品牌的车越来越像俄罗斯套娃,尺寸几乎成为各车型之间最大的不同。企业领导把财报当作头等大事。当赚钱成为第一要务,汽车自然就是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工具,而不是被倾注无限情感的“孩子”。PSA与FCA“搭伙”过日子不就是图省钱吗?

当然,让汽车行业头疼的事不只有财报。各国相继进入汽车社会所带来的种种问题都让整个行业如负重担。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迫在眉睫,人们对上下班地图上的“红线”和再难见到的蓝天已经渐渐变得麻木。

欧洲车企大力吹捧的柴油车深陷“排放门”泥潭,暴露出企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残酷。在柴油车的环保表现饱受争议之后, “新能源车”成了汽车产业的政治正确,但多少企业只是为了赚快钱,拿补贴。市面上有多少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掏钱买的新能源汽车?

2015年以来的高田安全气囊召回涉及车型之广让消费者人人自危,最终导致这家世界第一的气囊生产商宣布破产。2018年,接连爆出的日本汽车企业造假丑闻为曾经的“日本制造”神话蒙上了一层阴影,尽管企业高层出面公开道歉,但也很难完全粘合消费者信心的缝隙。

车企最大的与时俱进好像就是借跟互联网企业所谓的“战略合作”之名,行蹭流量之实。车里安装个大屏能联网就是进步了?车企在2015年就敢说2020年实现完全自动驾驶,可是到今天,消费者能买到的也只是“双手离开方向盘几秒钟”。

汽车产业的中年危机显然已经开始,一方面是对现在的很多问题束手无策,另一方面则是对未来力不从心。失去了初心与梦想,“四肢”开始变得僵硬。当然,日子还是要过的,只不过大家都应该拥有一颗中年人的平常心,既不要再想一口吃个胖子,也不能对生活失去希望。想到这里,我对花25块钱买的门票渐渐释然,因为我是带着理想去的,只是它把我带进了现实。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