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白:营商环境改革需因地制宜

据世界银行发布的 《全球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从46位升至31位,北京和上海是此次计算中国经济体得分的样本城市。今年的评分对于近年来着力优化营商环境的上海而言意味着什么?上海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11月1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晓白与上海市发展改革委营商环境建设处处长卢爱国做客“澎湃下午茶”,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为契机,谈论了上海营商环境取得的成效、面临的挑战,以及进一步优化的建议。

马晓白认为,办理建筑施工许可、获得电力以及跨境贸易是上海经验的优势所在。卢爱国提到,此次对标世行报告的改革涉及到了很多我们一直想改但之前进展不大的方面,办理建筑施工许可就是其一。“因为有了强烈的改革意识,我们在项目审批和管理的整体思路、流程设计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马晓白指出,世行的评估体系能够为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提供有力抓手,但也需因地制宜,结合各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改革政策。

上海营商环境得分相比去年提高3.7分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副研究员马晓白做主题分享。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自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出台众多措施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大力度的标志性改革简政放权,成功地改善了营商环境。

世行的评估报告在世界范围内有较广泛的认可度且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积极意义。因此,马晓白曾在2017的一篇调查研究报告中建议,以世行评估标准倒逼国内改革,提高中国的国际排名。

世界银行从2003年起每年在全球范围内评估经济体的营商环境,评估指标也从最初的4项扩展到了现在的10项。评估报告主要从企业全生命周期的角度,衡量一家企业在某一经济体内部处理相关事项的难易程度。

马晓白表示,世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的优点在于更能体现企业获得感,即一个企业在某个经济体内部实际运营过程中的体验。这也正体现了这份报告的科学性,世行的指标能够帮助政府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从而真正落实政策的落地效果。

上海将2018年列为“营商环境改革年”,通过自贸试验区、首届进博会等举措作为突破口,为上海的营商环境改善提供了有利条件。上海在今年的世行评估报告中得分为77.7分,相比去年提升了3.7分。

马晓白指出,办理建筑施工许可、获得电力以及跨境贸易是上海经验的优势所在,尤其是供电服务,使得上海在世行报告中“获得电力”指标排名从之前的98位大幅跃升至12位。她认为,上海市推行的FREE供电服务(Free 免费 、 Rapid 快捷 、 Efficient 高效 、Excellent 卓越)成功发挥了本土优势,利用本身的电网规模与技术优势,通过优化工程方案和流程再造减少了接电成本和接电时间。通过改革,低压客户“获得电力”只需办理两个环节的手续,而小微企业客户则实现了接电零投资。

在提问环节,就上海的营商环境,马晓白与卢爱国分享了更多看法。

马晓白与上海市发改委营商环境建设处处长卢爱国。 澎湃新闻记者 周平浪 图

上海营商环境改革:免罚清单、政策宣传升级中

澎湃新闻:世行的营商报告对于上海来说有什么意义?

卢爱国

:世行报告中上海的得分和排名的上升,是对过去两年我们全力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成效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这一评估报告的指标设计思路促进了工作理念的转变。以前政策制定、执行都是以政府为主,现在更多强调“客户意识”,企业至上,围绕企业诉求来思考和开展工作。

而且,此次对标世行报告的改革涉及到了很多我们一直想改但之前进展不大的方面。比如施工许可的指标,非常复杂,难度很大,牵涉80多部法律、100多项规章制度,以前如果想要推进这方面的改革非常之难。现在因为有了强烈的改革意识,我们在总体思路和流程设计上有了很大的改进。

澎湃新闻:对标比自己排名靠前的城市,上海在下一步改革中会注意哪些方面?

卢爱国

:上海目前主要对标的是香港和新加坡,因为这些城市的排名靠前且跟上海的发展有共通之处。就上海目前的得分情况来看,许多指标排名居中,在50多名或者60多名,还有一些是排名稍靠后的,比如纳税。针对这些指标,上海将借鉴其他城市的好做法。

我们下一步的主要工作就是紧盯排名比较靠后的指标,看看哪些放在上海的情况里可以改善。有些事项改革涉及国家的法律法规条款,我们也将组织开展研究梳理,向国家提出相关修法修规建议,今年提了34条,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些改革成效,明年我们也会继续这方面的工作。

澎湃新闻:北京这次比上海分数稍微高一些,具体差距在哪里?

卢爱国

:上海比较弱的几项指标,比如登记财产、开办企业等,北京的力度更大,表现更好。比如说开办企业,北京去年开放了公章免费刻制,这个做法让流程少了一个环节,也减轻了开办企业的费用,很受企业欢迎。今年上海学习北京的做法,但由于政策出台时间比较晚,在分数上没有体现出来。我们觉得,可能这个做法更适合让园区自己去做,作为自己招商的手段。

登记财产方面,因为上海是房产税试点城市,所以以前我们做不到当场核税,做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比较长的时间。针对这个问题,今年也采取了税收代征等相应的改革举措,为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

澎湃新闻:上海现在已经有了营商环境改革2.0方案,马上要出台3.0方案,可否透露一下3.0会关注的痛点和难点有哪些?

卢爱国

:除了世行指标,我们会更加关注企业经营中碰到的突出问题,注重提升企业的感受度。举个例子,目前企业反映突出的公平监管与弹性执法的问题。今年市司法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应急管理局联合出台的《上海市市场轻微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免罚清单》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对一些企业因为不知情或者危害很小的违规事项,在其第一次违反时不处罚。

之后这个清单还会慢慢扩大,对基层的执法人员也提供了依据。对这些轻微违法事项,以前按照相关规定,执法人员必须对违规企业进行处罚,但是受处罚的企业可能会很委屈,有了这个清单,执法人员就可以依法不处罚,但也达到了让企业了解法律法规的实际效果。

再比如,企业普遍反映它对政策法规不知情、不了解。其实政府部门也花了很大力气去做政策宣传和窗口培训,但是最终还是到达不了企业。我们认为这也许与之前的宣传做法有一定关系,事实上企业间有自己的有效联系途径,今后我们可能会更多考虑从一些行业协会和专业机构、园区入手,帮助我们把政策传达到企业,解决政策“最后一公里”这个问题。

马晓白

:根据之前的调研经验,我发现可能同样规模的企业对于政府政策的感知情况会有很大的差异。我在调研一家海淀区老企业时发现,他们研究政府政策的负责人每天可能要关注很多个公众号来掌握政策法规的新动向。

我们的政府没有一个统一的出口去宣传我们的政策,而很多企业也不一定有意识去安排专人研究政府的政策,我建议也许园区里可以安排这样的一个办公室向园区里的企业实时推送政府的政策动向,从而让政府的政策推广更精准。

提问:我们在税务方面的分数排名较低,为什么?

卢爱国

:纳税这个指标我们确实排名靠后,但是在这方面其实这两年我们已经有很大进步了。这个指标的衡量总共有四个维度,地方层面能改善的一个维度是纳税时间,已经从2017年的207个小时下降到今年的138小时,成效很明显,为企业办税提供了更多的便利。世行的专家也表示,如果税种没有改变,这个纳税时间再压缩的空间不大了。但是纳税次数、税费率以及税后流程,这些都是国家事权,与税制结构和税法直接相关,不是地方改革能够做到的。

马晓白

:我一直认为,世行的评估体系也代表了一种价值取向,即 “一个政府,一个窗口、一个网站”。但是放在具体的国家情境来看,税种、税制的改革可能牵扯多方,对国家经济会造成很广泛的影响,所以不宜单单只是为了追求纳税指标得分的提升去改变我们国家的一些根本政策。未来的改革方向,依然需要更加审慎的研究与评估。

澎湃新闻 郁斐 制图

--------

“澎湃下午茶”是澎湃研究所主办的线下分享会,旨在与中国智库领军人物以及城市管理者一起“看上海,聊决策”。分享会每两周举办一次,并向社会公众开放固定数量名额。往期活动简报、未来活动预告及报名,敬请关注澎湃研究所微信公众号(ppyjs1905)。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