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辈子蟠一盆杜鹃,依然是半成品?走进重庆杜鹃盆景之乡

打开凤凰新闻客户端 提升3倍流畅度

从南岸区南山一棵树驾车驶往南山植物园,一种感受油然而生:越往里走,心越平静。

行至路上的人,不难发现南山的美:植被葱郁、空气清新、微风拂来花香。但还有另一番美,正待人去察觉。

近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九批“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位于南山风景区腹地的双龙村榜上有名。在这个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的村落里,究竟藏着怎样一番美呢?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南山双龙村

▲“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南山双龙村

盆中之景

上百户人家在守护

当你抬头可见重庆标志性建筑“大金鹰”时,就意味着南山双龙村到了。该村另与南山植物园、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毗邻,拥有丰富的抗战文化历史资源。

这里道路格外干净,村民们自发维护门前一方洁净。几乎每家每户院坝或窗台前,都会放上好几盆造型各异的花木。金弹子、罗汉松、茶花、海棠、杜鹃、映山红……这些花木大部分土生土长,有的精致小巧,有的苍劲有力,有的硕果累累,被人小心呵护在花缸或花盆里。

村民们自然也是好客的,敞开院落门,欢迎各路来客进门欣赏。拍照随意,村民们毫不介意,但若想摸摸枝叶,可就得征求村民同意了。因为这些花木少则养了几年、十几年,多则养了几十年、上百年,村民们自个儿也不会轻易触碰。

原来,它们并非普通花木,它们表达着村民心中那份诗情画意,也促使着村民们走上乡村振兴之路——南山双龙村盆景,近日已被农业农村部列为全国“一村一品”标杆案例。

▲南山盆景展示交易中心

▲杨彪的住家式盆景园林,成为双龙村农旅文化典范

记者走访双龙村村委会时了解到,当地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有意识培育花木种植产业,当时花木种植经济效益高,村民们参与发展的积极性强,但直到2000年左右,双龙村的花木种植竞争优势变小。地少,难以形成规模,是制约花木种植产业发展主要因素。因此,依托种花经验,村民们决定探索和打造盆景品牌这一路线。

盆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艺术之一,是以植物和山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表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品。南山自古拥有丰富的花、草、木、水、洞、石等自然资源,为制作盆景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和源源不断的灵感。

据双龙村村委会统计,全村目前130余户村民走上盆景创作这条产业路,其中大户60余户,盆景收入占全村收入60%以上。

蟠一盆杜鹃30年

只是半成品

其实在南山做盆景的匠人多达200余人,但一半以上的巧匠在双龙村。盆景已在南山自成一道乡村美景。

南山杜鹃盆景研究会会长杨彪的家,就是一处典范。其沿南山路而设,原先的几亩农田,已转型成了住家式盆景园。园内小桥流水、房檐上翘,一家人在园内生活得其乐融融。推窗见绿,就连阳台上也悬着盆景植物。

从少年到中老年,杨彪算是跟南山盆景打了近40年交道。从求生到发展,从少年到中老年,为了掌握盆景技艺的精华部分,他可以说是寸步不离的守着一方花木。

杨彪今年53岁,见证了南山盆景的发展。少年时期,他便和大哥背着南山野杜鹃、栀子花、映山红去主城各大菜市摆摊。早年,南山野花每窝只能卖几分钱,野杜鹃算其中最精贵的,每窝能卖上1元钱。从南山背背篓去上新街、弹子石、大阳沟菜市卖花,因为交通不便,全程靠步行,那段年少经历令他难忘。

▲杨彪的住家式盆景园林,成为双龙村农旅文化典范

▲杨彪为南山盆景博得种种荣誉

杨彪说,重庆人爱花,背下去的花,但凡听说是南山来的,很快就一抢而空。那时他便有所察觉,专注于种植花木是一大商机。于是,他和大哥在自家农田里,不断摸索着花木种植的商业经。

“种花木最初是为求生,种得好,自然有买家找上门。后来,重庆人生活条件变好,欣赏水平提高,买花木的人增多,这为南山花木提质提量有了新要求。”杨彪说,村民们意识到这点后,不得不加强自身学习,渐而产生了创作盆景的追求和兴趣。

几十年下来,杨彪自己也数不清创作了多少盆盆景,粗略算了算,至少500盆以上。他告诉记者,早期南山盆景造型追求“游龙弯”、“对口”、“三弯九拐”等传统风格,近些年来,大家更倾向于追求自然风格。

悬崖式、临水式、直杆式、丛林式、大树式、垂吊式等多元盆景造型,在杨彪的盆景园里随处可见。他指着一盆杜鹃盆景说:“从选苗源到蟠扎造型,它跟了我整整30年。虽然花期时花色艳丽,花干和花根长势都很健康。但在我眼里,它还是半成品。”

杨彪说,追求根、干长势均匀,盆景体态简单和明了,谈何容易。“人有多少个30年呢?”杨彪说这话时,欲言又止。

“我的大哥3年前去世了,园里还有他的作品,我在继承。”杨彪或许想表达的是,南山人专注于南山盆景的创作,不仅只是为生存这么简单。其中,还包含着南山人对家、对家乡的眷恋,和那份冷暖自知的乡愁。

▲杨彪的金奖作品《森林故事》

因材定型

这里藏着一棵不老松

重庆有不少年轻人爱花,但从花市把花植买回家后,很快植物就莫名凋谢枯萎了。杨彪说,养花和养盆景都一样,如养人,其中尤其锻炼做人做事的能力。

“汽车没油了需要加油,轮胎磨损了需要换胎,花木长大需要养分,也需要人去了解它、关照它。等待花盛开,等待花干花根生长,是一件日积月累的事。”杨彪说,对于南山盆景人来说,其中养护和培育的过程,甚至与人的生命和生活合二为一。

49岁的张乾川,是双龙村盆景大户之一,他和杨彪观点一样。除非真有要事离开,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注入到了家门前的盆景园。

10年前,南山突如其来一场大暴雨,张乾川在双龙村的老家遭遇了泥石流,上百盆塔状杜鹃盆景瞬间被冲走。眼看精心培育多年的盆景,一转眼没了影,张乾川沉默了许久。

“后来村里人问我,你还做盆景吗?我说,肯定还做。”张乾川认为,这就是南山盆景人性子里的执着与倔强。他很快找到新的园子,借来重新起步的资金,再次起航。

这些年来,张乾川一边在企业盆景园当管护,一边积累资源,期间,不忘悉心照料好自家园子。到了盆景蟠扎的好时期,他忙不过来,爱人跟着他学,轻轻地将铝丝蟠上。他的鞋底总是被泥土布满,每日早晚浇水,不定期施肥和防虫,两口子用心观察着每盆盆景的生长状态和习性。

▲张乾川为300余年树龄不老松作嫁接

▲双龙村盆景大户张乾川

“培育杜鹃盆景,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因地制宜,因材定型。多看,多想,多对比,试着拿一些年龄小的杜鹃做实验。盆土培育也是关键,可适当用塘泥,融入松针腐殖土,塘泥须暴晒一年后洒水,待其软化并敲碎。杜鹃枝条较脆硬,不宜过度蟠扎,一般依其树势,因桩立意。杜鹃浇水要谨慎,长期缺水容易枯枝,长期浇水过湿,容易烂根……”而今,张乾川盆景养护经验已成文,他非常乐意将经验分享给同村人借鉴和交流。

记者走访发现,张乾川园子里,藏匿着一个大宝贝。一棵寿命高达300余年的罗汉松,如今得到张乾川一家人的关照。“带它比带娃还用心。”张乾川说,除了为其遮风避雨,他还为这棵罗汉松做了嫁接,计划未来十余年内,为这棵不老松补枝、增粗、调型。

“它现在长势处于健康状态,秋天也在奇迹般的发新芽。希望它能成为重庆罗汉松盆景之最。”这是张乾川的心愿。记者算了算,十几年后,待这不老松盆景成形,张乾川已步入老年,这将是他一生作品中的亮点。

▲双龙村临水式杜鹃盆景

广交“盆友”

盆景产业链正在兴起

据记者走访了解,双龙村盆景的创作者,以中老年为主,并且他们当中,一些人还不识字,民风淳朴。杨彪告诉记者,2001年,他第一次带着杜鹃盆景去广州参赛,焦虑得睡不着觉,因为不识字,带给他诸多不便。

2011年,南山盆景技艺被评定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杨彪成为该项市级非遗的传承人,他告诉记者,农村人读书少,是当年家庭条件差造成的,但现在不一样了,他必须要作出表率,不能给南山盆景丢脸,以至于他至今坚持读书练字。

采访途中,记者还遇见一名90后南山盆景人张元宵,他是张乾川的侄儿,今年24岁,毕业于西南大学园林设计专业。听说这年轻人毕业后,曾在园林企业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

“父辈起早贪黑照看这些花木,对我影响很深。”张元宵告诉记者,他决定回来的想法很简单,就是想把所学,运用到家乡盆景产业发展上。毕竟父辈们逐渐老去,产业需要支撑和创新,他想尽一份力。

“锅头有了,碗里面就有了。”张元宵始终记得父辈叮嘱他的话。

▲悬在阳台上的南山盆景,迎着阳光

据记者所知,近年来,为让南山盆景被更多人所知,南山街道和双龙村村委会积极为村民们报名,村民们带着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出现在了国内各类盆景展会上,博得全国盆景艺术展奖项上百项。国家级盆景大师田一卫,成为双龙村盆景产业的发展顾问和讲师。

2016年3月,南山地区盆景展成功举办,共展出盆景作品300余件,使南山盆景由“松散型个体经营”转变为“组团式产业链”;2018年10月,南岸区成功举办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非遗传承南山精品盆景展暨盆景匠人评选,有效推动了南山打造精细化盆景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旅融合;2019年5月,双龙村打造全新赏杜鹃盆景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双龙村被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盆景赏石分会授予“中国南山杜鹃盆景之乡”的美誉;双龙村目前花卉盆景产业已具备一定规模和影响力,年产值已达2000万元,且以10%的年增长率稳步提升,全村花木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余亩。

“接下来,双龙村将继续深入打造一条完整的盆景产业链。”杨彪说,他和村民们信心满满,将带着作品广交“盆友”,为南山盆景的发展,争取更多的可能。

重庆晚报·慢新闻爆料邮箱:3159339320@qq.com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