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索奖:奖掖青年科学家,看重未来潜力

科学探索奖:奖掖“青稞”,看重未来潜力 本报记者 何 亮 11月2日下午,青年科学家迎来高光时刻——

科学探索奖:奖掖“青稞”,看重未来潜力

本报记者 何 亮

11月2日下午,青年科学家迎来高光时刻——2019年科学探索奖在京举行颁奖典礼。

获奖人有中科院青年女科学家付巧妹、有年仅35岁的中科院海洋所研究员高翔、有研究量子物理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陈宇翱…… 颁奖典礼的嘉宾也可谓星光熠熠:饶毅、毛淑德、陈十一、程泰宁……此刻,他们都是为获奖者鼓掌的人。

科学探索奖是我国第一个民间发起面向青年科研人员的科学奖项,强调奖励中国区域内全职工作、拥有重要探索方向、年龄小于45周岁的科研工作者。其每年在9个领域遴选50名获奖者,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每年获得60万元人民币奖金。

这个被调侃为“青稞”(青年科学家)的群体,其未来潜力更加备受关注。

研究方向与潜力决定是否获奖

与国际国内众多知名奖项采用“提名制”不同,科学探索奖的申请通道更“宽阔”——既可由科学家提名,也接受个人自由申报。

“奖项关注过程甚于结果,过往的成绩只是参照,探索的方向才是重点。”科学探索奖执行委员会秘书长王妩蓉表示,评奖与成就脱钩,便少了“出身”“帽子”“派系”这些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

初审通过后,评委委员会便组织各个领域的专家进行同行评议。王妩蓉告诉科技日报记者,他们邀请的都是小领域中非常知名的专家,而且与申报人的研究方向精准匹配,超过百位两院院士参与其中。

这些真正的内行,要帮助回答第一个问题——入围者的研究方向与潜力是否值得拿奖。

同行们也只是把了一道关,评委委员会要参考这些评价进行50%淘汰率的复审与终审,以匿名的方式选出最终获奖者。“我们必须‘火眼金睛’还得有战略远见。”王妩蓉说,“或许几十年后才是验证奖项最终价值的时刻,我们要为自己的‘预判’负责。”

在关键时期为年轻学者雪中送炭

“我想一部分会用来支持家庭生活。”谈起奖金使用,获奖者付巧妹并不避讳科研与生活兼顾时的压力,但奖金的自由支配让她感觉“非常好”。

科研人员一生中会遇到两个最困难时期。科学探索奖发起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坦言,一个是做研究生的时候,要有开拓新方向的学术压力;另一个是博士毕业5至10年,要有在一个领域站稳脚跟的生存压力。在他看来,探索科学奖能够关注后一个阶段的年轻学者,是非常有远见的一个做法。

“推出科学探索奖,是希望帮助到那些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青年科学家,让他们在寻求创新又尚未最终突破的关键时期,得到雪中送炭的帮助,可以心无旁骛地继续攀登科学高峰,助力国家基础科学研究以及前沿核心技术探索。”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马化腾说。

让科学探索奖逐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

“社会科技奖励是中国特色科技奖励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颁奖致辞中,科技部副部长黄卫表示,“科学探索奖”以青年科技人员为奖励对象,重点考察其未来潜力,采取持续支持方式,是社会科技奖励的一次有益尝试。

2017年7月,科技部印发《关于进一步鼓励和规范社会力量设立科学技术奖的指导意见》,其中提到,鼓励、引导和规范社会力量、用人单位和机构自主设奖,加快形成一批公信力和权威性的社会奖励品牌。

政府如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腾讯公司高级副总裁郭凯天特别提到了政府指导与政策支持。

在没有过往经验的环境下,腾讯基金会得到相关政府部门在趋势分析、专家支持方面的帮助,使科学探索奖能逐步面向国家战略需求,依法依规办奖,公平公正评审,不断完善奖励机制,以科学规范的评审打造“科学探索奖”的公信力和影响力。

【编辑:田博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