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内环滨江”的生活起源

一处没有文化认同的居住地,其生活是苍白的; 一处没有创新发展的居住地,其生活是无望的。 这两句话基本

一处没有文化认同的居住地,其生活是苍白的;

一处没有创新发展的居住地,其生活是无望的。

这两句话基本可以概括旧城焕新的宗旨。

今天,“核心地段”已经被媒体讲滥了,是时候追溯一下武汉“内环滨江”的生活起源了。

1

武汉最早的“内环”

武汉现在通用的内环线概念,基本是沿着长江大桥——汉水桥——解放大道——长桥二桥——徐东大街——中北路——中南路——武珞路对武汉三镇画圆。

然而在1995年6月9日长江二桥通车之前,武汉已有内环。

老武汉人一定会有印象,5路公交车车尾印有“内环”和“外环”字样。两者只是分别按照顺时针和逆时针在行驶,范围都是一样:汉水一桥(江汉桥)——解放大道——汉水二桥(知音桥)——汉阳大道。

汉水一桥于1956年建成通车,汉水二桥于1978年建成通车,这就是武汉最早的内环。硚口也因历史上桥多而得名。

汉水一桥

老汉口的发展起源于硚口,在泛海CBD动工以前,汉口的发展基本是沿水流方向发展,即从汉江到长江。因此,老汉口人表述方位常见东西向,罕见南北向。

武汉方言将它称为“高头”和“底下”,对应的是水流方向上游和下游。

我们可以看到,汉口的长江沿岸基本为租界区和传统民居,汉江沿岸基本为老工业厂房和宿舍,尤其集中在汉水一桥上游方位,其下游则多为小商品集市。

通常,对“高头”有两种理解:广义理解是泛指汉口水流上游方位,狭义理解是特指宗关的水流上游方位。

硚口,这块长江汉水交汇的一方热土,是武汉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而水厂则是当时整个汉口“内环滨江”最重要的地标。

要了解武汉最早的“内环滨江”生活,必须从宗关和水厂说起。

2

武汉“喝水”,始于宗关

江汉平原地区历来是富庶之地,在京汉铁路通车以前,商品多走水路运输。沿汉水而下的货船多在宗关一带停靠、完税、交易。

于是,宗关一带就兴起了客栈、茶馆、饭馆以及戏院、民舍、商行等,久而久之也有了“朝宗”的意思。

后来,宗关由税关发展成为热闹的码头集镇,乃至后来成为汉口近代工业起源。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后,把湖北枪炮厂、汉阳铁厂、丝麻四局等近现代工矿企业带到 武汉 。

这些企业生产 需要大量 用水, 于是 制 出 小型的制、供水装置 。

但这些装置没有普及到居民生活。当时,居民 只能靠水吃水 :

沿江沿河的市民到江河里挑水吃,离江河较远的人家则取水自河湖或水井。 汉口的小巷子里长年累月都是湿漉漉的,这些都是挑水扁担留下的痕迹。

送至家中的水需要用明矾沉淀杂质后才能使用, 虽然武汉的水资源丰富,但卫生条件较差。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 ,武汉民族工业的开创者 、 居鄂浙商宋炜臣 联合了10 人筹集银元300万元,申请开办既济水电公司,很快就获得张之洞批准。 张之洞还批准湖北官钱局拨款30万元作为水电公司股本。

水厂

水电公司设在英租界一码头太平路,水厂设在宗关,电厂设在大王庙河岸。两厂均在1906年开建。

1909年8月,宗关水厂竣工,9月4日正式向市民供水。这标志着武汉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自来水, 开启三镇文明饮水之先河,距今整整110年

武汉也成为继上海、广州、天津后,全国第四座拥有自来水供应的城市,比北京开通自来水的时间还早了一年。

宋炜臣 在同一时间还建设了一座水塔,位置在今天汉口中山大道前进五路闹市区。水塔 高约41.32米, 是 武汉 当年的第一高楼 。

水塔

当时的水塔除了解决了汉口大部分城区居民的供水问题,还 承担着消防瞭望 和 消防给水的双重任务,是武汉最早的、专门瞭望火情的瞭望哨。

有很长一段时间,民间组织的消防队在水塔上日夜巡视,一旦发现火情就发出警报,立即派出消防队为汉口居民区义务灭火。

从1906年到1909年, 短短三年时间,宋炜臣以实业报国,为武汉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配套保障。

3

“高头”生产,“底下”交易

工业生产基本在汉水上游硚口一带,商品贸易基本在汉水下游汉正街一带,这是汉口产业的格局。

武汉近现代史上,宗关不仅兴建了水厂,而且附近也出现了不少工厂。这些知名企业大多起源于手工作坊,它奠定了武汉民族工业的基础。

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之中,与青山、汉阳不同的是,硚口作为工业重镇以轻工业为主,且种类繁多,为百姓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这些民族企业主要有:

第一根火柴——燧昌火柴

1897年,宋炜臣在汉口创立燧昌火柴厂,生产出大汉口第一根火柴。它是武汉的第一家民族工业企业,产量全国居首。

第一块肥皂——汉昌肥皂

1915年,武汉近现代著名爱国实业家、慈善家陈经畲在武胜路上,投资创办了“汉昌烛皂厂无限公司”,生产出了大汉口第一块肥皂。

第一瓶白酒——汉产汾酒

清末,河北人刘峰青买下山西汾阳“老天成”槽坊,南下汉正街开设了7个槽坊,成为汉正街产量最大的白酒生产作坊。时人说“武昌鱼、汉阳藕、汉口酒”乃武汉三大特产。

1952年,在老天成等几家槽坊基础上建成武汉酒厂,1992年更名为黄鹤楼酒厂,坐落于太平洋路。

中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和第一位“洋厂长”

1957年6月,华侨黄敏选址硚口西端古田地区设厂。他和同事设计出一种3至4马力的手扶拖拉机。1958年4月,毛泽东视察了该厂试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手扶拖拉机。

1984年11月,武汉政府聘请前联邦德国专家维尔纳·格里希先生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引进的第一位“洋厂长”。

第一锭纺纱——申新纱厂

1918年至1922年间,由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伯父荣宗敬等投资,由荣毅仁的大姐夫李国伟在太平洋到宗关兴建福新面粉五厂(后改为武汉市第一面粉厂)和申新纺织四厂(后改为武汉市国棉三厂,当地简称“三棉”)。武汉纺织工业在历史上一度辉煌,与上海、青岛、天津成为全国四强。

申新纺织四厂老照片

4

汉口“内环滨江”生活

产业格局决定了生活格局。这是以宗关为核心的“内环滨江”生活的DNA。

厂房沿汉江一字排开,宿舍也就近建设。

以位于宗关到太平洋一带的三棉为例。三棉的一宿舍和二宿舍,分别位于太平洋铁桥路的东侧和西侧,今天都在经历拆迁改造。

这些最早的“滨江内环”住宅有几个特点

一是总体集约化布局,楼间距小,楼层低,公摊、套内面积均小。

二是受到历史局限,鲜有园林绿化和公共娱乐设施,但喝茶、打牌的场所一定会有。虽没有物业公司,但小区高度自治。

三是虽处滨江,但楼房较矮,普遍无法欣赏江景。楼栋之间,小区之间相互串门十分方便。

这就形成了令人羡慕的“事少、钱多、离家近”的生活。邻里关系和谐,邻居基本是同事,其中还有相当比例的同学和亲戚。

京广铁路从太平洋穿汉江到汉阳

在区域配套方面,汉江 是距离最近的景观配套、城市公园和运动场。 春秋到汉江钓鱼赏景,夏天到汉江“玩水”。

娱乐配套则主要集中在大型单位之内。比如上世纪中叶后,上至古田,下至体育馆,几乎所有人都去过位于太平洋的硚口工人文化宫。

它相当于一座迷你的中山公园,内有电影院、茶馆(棋牌室)、溜冰场、保龄球馆、桌球室、碰碰车、电玩室、哈哈园(游乐园)、歌舞厅,后来还出现了网吧。教学楼内设有中小学培优班、兴趣班等。

硚口的教育资源丰富且优质,是为数不多实现了从幼儿园到大学“全龄化”配套的区域。医疗方面,除了拥有同济医院,还临近协和医院等。宗关距离中山公园和武广商圈也仅10分钟车程。

汉江夜景

配套资源形成了闭环,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安排十分惬意,工作和生活的半径重合度非常高,出行半径较小,使得当年住在“内环滨江”的人们对区域的自豪感、获得感和归宿感较为强烈。

5

工业老城迎来旧改

2004年7月28日上午9时,轻轨一号线(一期)从 宗关站 发车开往黄浦路 , 武汉轨道交通由此拉开序幕 。 后来,这里成为了与地铁3号线的换乘站。

宗关对于武汉最老的“滨江内环”生活历史价值可见一斑。

15年后的今天,武汉经济飞速发展,四环线即将画圆,城市格局已有翻天覆地的变化。

虽然硚口的交通、生态、教育和医疗等配套都还有明显的优势,但过去引以为傲的工业优势,反而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劣势。

这些企业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厂房破败,住宅老旧。等待它的是一次城市焕新升级的历史使命。

今年10月16日,融创在华中品牌发布会上宣布,将对宗关地块进行旧城改造,打造融创·一江源项目。这是融创在武汉的三大脊梁项目之一。

融创品牌发布会

融创取名“一江源”,意为“同饮一江水,饮水思源”,亦有尊重历史,敬畏土地之意。

项目位于水厂二路以东,铁桥路以西,解放大道以南,沿河大道以北,将打造一座建筑面积约66万方的城市综合体,涵盖商业、商务、居住、教育(小学)、工业历史建筑等。

项目效果图

其中包括新兴商业门户地标、国际品质社区、工业遗产滨水文化带与都市绿轴。在工业遗产建筑的修复和改造中,重点保护和修缮福新面粉厂、申新纱厂(三棉)、三棉宿舍。

融创将其做结构加固处理,将文保建筑和两处工业遗产进行空间一体化保护和利用,还原建筑原始风貌和特色,并依托工业文化历史,打造文创艺术街区,形成文化带核心区域。

融创兼怀城市共造者的责任和使命,最大程度地保留原生自然绿植。 现在经过融创的工地,可以看见他们保留了原址上的大树,今后将形成多植被花园。

同时,项目 顺应场地关系,考虑沿河景观界面与城市界面的过渡,建筑高度由南向北,逐级升高 。 临江展示面建筑形态则通过高低错落、点板结合,形成层次丰富的门户形象 。

在住宅部分,融创不仅参照壹号院系列高品质标准,注重采景与外立面设计,还注重对生活空间关系的设计。

项目效果图

项目将打造沿河大道文化带和空中连廊,延续城市设计对滨水开敞空间的引入,打造行人尺度、开敞多元的体验带和汉江边的城市阳台,引导短距离休闲生活。

融创将在 武汉近现代工业的发祥地——宗关打造一座历史之城、生态之城、现代之城,让宗关的“内环滨江”生活焕发新生。

项目效果图

6

结束语:历史之城的老树新花

在旧城改造中,我们应当看到,落后的是居住条件,或是土地规划和空间关系。

改造中,应当充分尊重和保护历史文化,尊重城市肌理,善待每一片土地。通过对建筑与空间关系的整理、修复,激活区域对城市生产和生活中应有的价值。

旧城焕新,就是要在文化基石上为它穿上创新发展的外衣,点燃一个区域的生产和生活热情。

从这个角度来看,融创不仅具有旧城焕新的专业实力,而且还具有与城市共造的情怀与战略。期待这块土地,成为老硚口乃至大武汉旧城焕新的范本。

本文作者:冯毅成

编辑:若涵 责编:何杏梅 美编:雪莹 校对:玉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