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干部的定制“课堂”

近年来,陕西利用当地丰富的革命文物资源,为青年干部定制红色教育“课堂”取得积极成果。不少参训青年干部表示,这种培训让他们进一步坚定了信念、增强了本领、改进了作风。

现场教学

为青年干部定制红色教育“课堂”

在延安市延川县永坪镇赵家河村知青林下,党校微课堂正在上课,参加座谈交流的48名学员,均是来自陕西省直机关单位、企业、高校及各市县的县处级领导干部。他们都是“80后”,最小的只有30岁。课堂上,也有不少老乡自发前来,围坐在知青林下,一起聆听。

这是陕西专门为青年领导干部举办的“励志•筑梦”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培川班。从2018年开始,这个定制化的培训班每半年举办一次,每期历时一个月。

据陕西省委组织部介绍,之所以专门设置培训班为青年干部授课,主要是因为近年来一批“80”后“85”后青年干部开始走上领导岗位,他们普遍知识面宽、工作思路开阔,但对国情、社情、民情了解较少,严格的党性锻炼和基层历练较少,对党的奋斗历史和优良传统认识较少,对基层困难和群众疾苦体验较少。组织部门希望通过精准设置课程、创新培训形式,为青年干部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

“以往,对于革命历史的获知大多来自于课本,而这一次,我的感受更为直观、具体,受到了深刻的精神洗礼。”今年38岁的西安市鄠邑区委常委、组织部长闻其伟说,“在马栏革命旧址、照金纪念馆,我体会到‘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在延安杨家岭、南泥湾、枣园,我被‘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时代情怀打动;在赵家河,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我感悟到‘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

“沉浸+体验”式教学让党性教育入脑入心

见到荣朝柱和郑文娟时,他们正在赵家河村村民闫德才家生火做饭。荣朝柱今年38岁,是陕西省发改委综合处副处长,郑文娟今年37岁,是宝鸡市千阳县常务副县长。午饭时,他们要做的是剁荞面。革命时期,朴实的陕北人就是用一顿剁荞面,让长征的战士得以饱腹。

在老乡指导下,荣朝柱脱掉鞋子蹲在炕上,一手扶着机器,一手用力压面,细长的荞面一点点漏进锅里。郑文娟则在另一口锅里做着臊子汤。不到半个小时,一碗碗喷香的剁荞面就出锅了。

“别看只是一碗简单的面条,但是你和老乡一起做、一起吃,尤其是一起拉话话的时候,你就会了解他们需要什么,还缺什么,有什么困难。如果我们做工作时,能多问问老百姓的需求,工作可能会更加有针对性。”一碗剁荞面让荣朝柱颇有感触。

陕西省委党校常务副校长蔡钊利说,历时一个月的培训,无论是专业化的理论教育,还是生动的现场教学,或是实操性的现场体验,目的都在于帮助青年干部进一步打通历史与现实、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的脉络连接,进一步锤炼党性,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激励他们用奋斗铺就励志筑梦之路。

一些参加过培训的青年干部已将所学、所悟付诸实践。王细芳是西安市未央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党组书记、局长,也是第二期培训班学员。“培训班给我最大的启示,就是要勇于担当重实干、为民服务巧创新,不当‘坐而论道’的清谈客,要做推动实践的‘施工队长’。”2019年3月,未央区挂牌成立了行政审批服务局,王细芳随即带领大家启动了改革,前端以用户为中心,让企业和群众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后端推动一枚图章管审批,优化流程,明晰责任,良好的服务赢得群众“点赞”。

整合红色资源进一步挖掘“课堂”功能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院长赵耀宏、教授王东仓等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青年干部离革命历史越来越远,情感可能会越来越淡,因此更需要学习革命精神、传承革命文化。如果能够不断挖掘和整合陕西的红色资源,用于培训青年干部,将有助于这些干部将党的光荣传统内化为为人民服务的自觉。

陕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张帆说,对青年干部培训还需不断探索适合青年的方式和方法。“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要从他们身边的工作生活说起,用事实说话,增强互动和交流。甚至还可以尝试使用VR等新方式,让他们能走进历史,深入其中,乐于接受,取得实效。”

一些专家表示,陕西革命文物呈现出分布范围广、类型丰富、历史标识性强等鲜明特征,形成了以延安为中心的陕北革命旧址群、以汉中为中心的陕南片区川陕革命根据地旧址群、以西安和铜川为中心的关中革命旧址群的分布格局,建议进一步整合陕西红色资源,充分挖掘其党性教育“课堂”功能,为陕西乃至全国的青年领导干部提供培训基地。

(来源 当代陕西—陕西网 刘书云 张斌)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