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昶:为肺病患者呼吸而战

2009年2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丁嘉安教授、姜格宁教授以及从世界顶尖肺移植中心、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学成归来的陈昶教授带领团队完成了一项历史挑战,为河南郑州一位11岁小男孩实施我国首例活体肺叶移植术

受访专家:陈昶,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副院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擅长:在胸外科微创手术、肺移植和大气道外科手术等领域颇有造诣,对于肺癌的规范诊疗、肺移植管理有深入研究。领衔发表SCI论文81篇,获得省部级奖项8个,带领同济大学附属肺科医院胸外科连年雄踞全国排行榜前三甲

出诊时间肺移植门诊)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健康时报记者 文雯 孙宝光)“舒服了……”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移植病房里,64岁的于明(化名)神情紧张地吸了一口气,又小心翼翼地呼了出来。这是他第一次用移植后的“新肺”呼吸。

两天前,于明还离不开呼吸机。肺纤维化晚期的他,双肺已经由柔软的“海绵”变成了坚硬的“丝瓜瓤”,几乎无法进气也无法呼气,就像头被按在水里,分秒难捱。“多亏找到陈院长做手术,现在又活过来了。”于明口中的陈院长,正是业内知名的肺移植权威专家、上海市肺科医院副院长陈昶。

人活一口气!而终末期肺病患者往往差的就是这“一口气”,有的上不来气,有的呼不出气,憋闷感、濒死感时刻都在,非常痛苦,而肺移植是唯一有效的解决方法。在中国,每年约有10000人需要接受肺移植,但实际接受移植的仅300例左右。能做肺移植的患者无疑是幸运的,而于明正是幸运者之一。

23岁的李亮也是成功进行肺移植的患者之一,不过,与肺病终末期备受折磨后的无奈选择相比,他的肺移植之旅来得有些猝不及防。

23岁小伙双肺全白,肺移植救了他的命

双肺(X光片)全是白色,肺功能几乎没有了!

李亮(化名)是一名实验室工作人员,今年8月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罕见的氟中毒,被紧急送到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正常的肺因为里面都是空气,间隔很薄,X光能顺利通过,是透明的;但患者的肺由于中毒出现了纤维化,间隔很厚,X光片就呈现出白色。造成氧气透不过去、二氧化碳也出不来,患者当时是缺氧和高二氧化碳的紧急状态,唯有肺移植能够救命。”该院肺移植中心副主任医师李玉萍作为肺移植团队中体外生命支持的负责人,很快做出了判断。

肺移植能救命,但是等待肺源需要时间,怎么办?只能靠ECMO(俗称人工肺)。“无肺生存”15天后,李亮终于等来了肺源。陈昶带领团队第一时间为患者成功实施了肺移植手术,这也是全国首例氟中毒肺移植手术。

换上“新肺”后,李亮恢复很快,现在已经出院了。但更多急需肺移植的患者还在“等待肺源”,一些患者因为病情进展,等不到肺源到来那一天。

“有20%~30%的患者在等肺源时死亡。”该院肺移植中心副主任医师苏奕亮告诉记者。很多患者都是到了终末期肺病的急性加重期才准备做肺移植,心肺功能极度虚弱,难以撑到肺源到来或者难以承受手术。

完成国内首例活体肺叶移植,书写中国历史

在所有脏器移植中,肺移植难度最高,对供受体匹配要求极高,而且常需要多个医院和多个学科通力合作。每一例肺移植,都是跟死亡赛跑。

1983年,加拿大多伦多总医院完成了世界首例成功的肺移植,比肾移植晚29年,比肝移植晚20年。作为大器官移植中难度最高的手术,肺移植的发展一直相对缓慢,我国的肺移植在早期阶段更是如此。

2009年2月,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丁嘉安教授、姜格宁教授以及从世界顶尖肺移植中心、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中心学成归来的陈昶教授带领团队完成了一项历史挑战,为河南郑州一位11岁小男孩实施我国首例活体肺叶移植术。

患儿因为囊性纤维化(一种基因缺陷病)造成肺部粘液分泌过多且无法渗出,导致反复感染,两侧的肺都没法用了。肺移植是挽救其生命唯一的方法,但小男孩已没有时间等待合适的肺源,最终爸爸的左肺叶、妈妈的右肺叶都被顺利植入男孩体内。

作为全国最早开始肺移植基础研究和临床探索的医院之一,现如今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移植术后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80%、70%、65%。更重要的是,肺移植后患者能获得同龄人相同的生活质量。

截至今年10月,肺科医院已经完成145例肺移植手术,成功率超过95%,五年存活率超过60%,其中术后最长的一位患者至今已经存活13年。而今年,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移植中心已完成了25例肺移植。

每一个环节都影响肺移植的成功与否

2018年,中国肺移植例数403例。相比之下,美国有2000多例。

“肺源短缺是目前面临的首要挑战。相比于肝移植、肾移植,肺脏总的捐献率和利用率要低很多。”陈昶直言,我国肺源的总体利用率仅有5%,一部分跟肺源本身的情况有关,还有许多初评合格的肺源由于缺乏有效的维护导致无法移植。

“以前做肺移植,我们总是把重心和关注落在手术本身上,总想着怎么把刀开好、把伤口缝好,以及完善围手术期管理。但很快就发现手术只是肺移植的其中一环,要想保证移植的成功率,还应该配备足够优质的生命支持系统比如ECMO,甚至肺源修复重建技术等等。”对于陈昶而言,肺移植环节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他都会认真琢磨如何解决。

在“珍惜每一次移植,不浪费每一例供体”的信念驱动下,上海市肺科医院不仅建立储备了品质优良的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还率先在国内引进了肺修复重建技术,让一些品质不佳的“边缘肺”在容器里修复3~5个小时即可用于移植。

陈昶是我国顶级的双袖式肺叶切除高手,更是中国获选AATS(美国胸外科学会)成员资格仅有的10位专家之一,慕名而来的患者络绎不绝。但是他坚持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肺移植手术和肺移植团队的建设中去。

作为医院副院长、又是肺移植团队带头人,陈昶的工作强度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每天三四台手术,一台手术平均三个小时,一年七八百台手术,早晨七点半进手术室,晚上十、十一点才能结束。尤其是肺移植手术,一场恶战下来,顾不上喝水吃饭,他又赶忙到ICU病房查看患者情况。

肺移植除了手术,术后管理非常关键,尤其是术后感染,有时候会造成病情突然急转直下,术后患者管理一切安好,陈昶才肯放心。

据国家卫健委近日公布的173家具有器官移植手术资质的医院名单显示,全国具备肺移植手术资质的医院数量仅有43家,上海市肺科医院位列其中。

正是不断精湛的技术加上反复完善的理念,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移植成功率已经超过95.7%,达到发达国家水准。“你若性命相托,我定全力以赴。”陈昶和他的肺移植团队一直为肺病患者的呼吸而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