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极河山集:《故国背影 • 宕昌羌人的历史奋争》(08)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冉小平 马昱东

校审:冉小平

执笔:马昱东

(08)

关于古羌人赶着他们的牛羊向四面八方扩散的历史我们再三讨论总感觉不太好写,因为如果顺叙则过于遥远和缥缈,如果倒叙又容易出乱,归根到底还是学问有限,底气不足,没办法,最终决定还是采用想到哪里写哪里的办法比较安全。

距今大约一万年到七、八千年时古羌人沿迭山山脉辗转到达今日宕昌岷江上游地区,也就是今天宕昌县北部的南河镇、哈达铺镇、阿坞镇、理川镇、八力镇、庞家乡、木耳乡等地。

这个地区在很长时间内被称之为“参狼谷”,为了与其他地区生活的古羌人区别开来,在参狼谷定居下来的古羌人被中原人称为“参狼羌”,也许他们也如此自我称呼。

当然参狼羌一定是生活于参狼谷地区古羌人部落联盟的总称,部落联盟之下还应有不同姓氏的部落,比如在哈达铺地区生活的古羌人就以“昌”姓部族为主,而在理川片区生活的古羌人则以“荔”姓部族为主。

发现有七八千年前人类活动遗迹的马莲川、八力村名的来历,我们在前文已有讲述,这两个村名其实都来自于“荔”,马莲即马荔,八力即八荔,生活在马莲川和八力一带的古羌人都属于“荔”姓。

我们再来看理川这个地名有何来历。

今日宕昌理川镇地势平坦开阔,小盆地地理特征明显,非常适宜人类生存,自然成为古羌人迁居的重要目的地。

但在很长时间内,我始终不能理解理川片区一直流传的“先有马莲川后有理川城”的说法,为何古羌人首先不在平坦的理川盆地落脚而非要在马莲川、八力这样的山区定居呢?

读了点与气候变迁有关的书籍才逐渐解开这个谜团。

至少在周代中国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非常适宜植物生长,估计距今七八千年时的情况大致一样,因此那时的理川小盆地内应该是茂密的原始森林,不大可能有广阔的草场。

森林是不适宜放牧养殖的,草场才是,而且在没有铁器工具时代砍树垦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古羌人自然而然将目光投向海拔更高的马莲川、八力等山区,这些地方的森林因海拔缘故自然要比理川盆地稀疏一些,也会有水草丰美的山区牧场。

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农业势必要优先发展,以解决急需的粮食问题,这个时候相对平坦的理川小盆地自然无可替代,于是砍树烧荒垦地,用不了太久,这个地区的森林就会荡然无存。

近水楼台先得月,跑到理川盆地砍树的古羌人不会是生活在哈达铺地区的“昌”姓羌人,一定是生活在马莲川、八力等地的“荔”姓羌人,他们将这片新开辟的平坦如砥的土地命名为“荔川”。

自此“荔川”这一地名沿用数千年直到民国时期,民国时期荔川归属岷县管辖。

也许承续了古羌人的血统,荔川人习武成风,民风极为彪悍,一言不合就会给你来个李家棍或者何家拳什么的,清末时中了武举的老爷就有好几位,下街刘老爷、中街李老爷都是明清史料中有明确记载的武举人。

总之“荔川”人不太好管,民国政府某任岷县县长时常为如何管理彪悍异常天天搞事情的荔川人脑袋疼,某日老先生突发灵感,何不将“荔川”改为“理川”,晓喻大家要以理服人,而不是以拳头服人,于是彼“荔川”就改成了此“理川”。

改名以后的理川真的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是弃武习文,而是文武皆盛,双子闪耀。

从武说,理川地区武术门派林立高人辈出,从文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理川学子考取大学、中专进入体制内者竟能占据全县一半以上名额,那个时代理川片区各校老师带领全体学生共同创造了一个乡镇文化教育的辉煌巅峰。

参狼羌中居住在今日哈达铺镇片区的古羌人以“昌”为姓,宕昌籍学者杨海帆认为这个“昌”姓可能与“宕昌”这个名称的来历存在某种程度的关联。

在参狼羌抵达后的数千年间其他羌人部族也因各种原因渐渐进入羌水流域,最有代表性的是钟(存)羌的一个分支“且昌”(旦昌)部落。

这是一支繁衍生息发展很快的羌人,他们迅速在人口数量及社会文化经济方面远远超过了原始居民参狼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优势愈加明显,极有可能是这支羌人最后引领和主导了整个羌水流域的人类社会发展。

最终生活在羌水流域的古羌人以“宕昌羌”作为一个整体正式登上历史舞台,极为重要的是宕昌羌培养出了历史上第一个羌人国家政权的建立者——梁勤。

每一个建国大业辉煌的背后都是一部挨整受气甚至被长期吊打然后持续不断地抗争最后侥幸成功的血泪史,羌人国家政权宕昌国的建立丝毫没有脱离这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铁律。

梁勤建立宕昌国本质上讲是持续数千年血腥杀戮的结果。

先秦时期中原人对分布于西部和北部地区的各种民族统称为“西戎”、“犬戎”或“戎狄”,这是因为中原人即使再努力也难以完全区分西部民族的族类源流以及由此延伸的二级分支、三级分支……

只要想一想这个问题头都大,我时常可怜当代那些苦心研究民族历史的学者,要弄清楚某个民族的源流是多么艰难痛苦的工作啊!

由于吃不准也真的很难搞清楚,我们就一起偷懒吧!粗犷地讲所谓“西戎”、“犬戎”或“戎狄”实际是分布于西北地区、以古羌族为母族不断分化演变而来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于中原华夏部族的民族,大多半耕半牧或以流动性较大的游牧为主。

落后归落后,西部羌人早在商代就已登上历史舞台。

《诗经·商颂》:"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这条记载足以说明古羌族与殷商的紧密关系,同时甲骨文卜辞中还存有大量与“羌”有关的记载。

首先使用“华夏”一词的周人在崛起过程中依然存在羌人挥之不去的身影,羌之别种“姜”姓部落是周人政治和军事的坚定同盟,大家熟知接近于神人的姜子牙是该支羌人的杰出代表。

波诡云谲的是煌煌数百年的西周王朝被另一支古羌人演化而成的“犬戎”轻松搞死,这段历史大家应该很熟悉,有不知道的可以问度娘“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答案自然揭晓。

周王朝时期,羌人与中原华夏部族之间更加血腥和旷日持久的冲突即将爆发,一切均缘于那个非常擅于养马的“非子”先生的到来。

公元前900年左右,秦人先祖非子先生受封来到“秦”地(今天水市清水县、张家川县一带),开始了为西周天子养马的宏伟事业,数百年后横扫天下、一统九州的大秦帝国就此落地发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