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文化在秦统治时期的存在和影响

秦岭-淮河的分界线,分割的不止是地理和气候,更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明体系。在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先秦时代,这种文明的隔阂愈加凸显。

本文试图以先秦,秦汉时代的几句古文入手,系统阐述楚文化的产生,以及在嬴秦时代受到的冲击,并兼叙其后世影响。

一、我蛮夷也,不识周礼

古中国的中心,随着夏商周三代的数次迁移,却总没有脱离黄河中下游的界限。

目光再向南,越过水网密集的江淮,便是古中国的势力范围边界了。在那儿,黄河文明的辐射已经越来越微弱,衍生出的是一种与中原文化截然不同的文明体系。由于东周列国时,南国尽归于楚,故而这种文化有了一个名称:楚文化

由于南方独特的地理环境,异于中原的经济模式,相对原始的部落政治与旧贵族势力,使得楚人在与中原文明的交流中,表现出既向往融合,又时刻保持独立性的矛盾特点。

楚人一方面承认周王室的正统地位,一方面又迫不及待地自封“楚王”,成了第一个公开称王的诸侯,甚至明目张胆地询问“鼎之轻重”;楚国一方面积极参与中原争霸,一方面又把主要精力放在消化内部诸多部落身上,制约了自己的向北扩张。

战国初期的吴起改革,虽然一定程度上让楚国向中原文化靠拢,却是新瓶旧酒,本质上还是那个哼唱着《楚辞》,祭祀着东皇太一和湘君湘夫人,与中原格格不入的南方“蛮夷”。

值得注意的是,楚人对自己这“蛮夷”的身份,似乎并不反感。春秋时楚国攻伐随国,随国君叫屈“我无罪”,结果楚国用一句直截了当的话怼了回去:“我蛮夷也。”

我蛮夷也,不遵守你们的周礼。这句蛮横霸道的话语,是楚文化最直接的代表。

二、车同轨,书同文

然而,文明的独立是建立在雄厚的实力上的。很多时候,强者的个性才叫个性,弱者的个性只会被当做矫情。印第安人,迦太基,象雄,他们的文明并不比当时的西班牙,罗马,中原逊色,却只能在博物馆里供后人瞻仰。

在秦帝国一统天下的战车面前,楚文化终究也未能幸免

在战场上消灭了楚国军队的历代亲王,也不得不惧怕于楚国那盘根错节的旧贵族势力,以及迥异于中原的楚文化。于是,从昭襄王到始皇帝,秦的历代统治者使出各种手段,大开大合,整顿着征服土地的秩序。

在这个过程中,楚国文化遭受了近乎毁灭的打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物质毁灭。

欲灭其国,先亡其史。历史的承载物,除了史书,便是更直观的建筑庙宇,历史遗迹了。而在古代的中国,宗庙更被赋予了近乎神圣的政治意味。“国之大事 在祀与戎”,这个“祀”就是祭拜祖宗庙宇。而一个王国被灭亡的标志之一,就是这个国家统治者宗庙的毁灭。

前二七八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都。郢都位于今湖北荆州,历史上的楚人依托而生,根植而盛的龙兴之地,是楚人自商末周初以来逐步开拓,苦心经营八百余年的基业,是楚文化得以发祥,繁盛和辐射四方的根源所在。

根据《史记》所载,白起攻破楚国国都的第一件事,就是“烧先王夷陵”,用烧毁楚人先王陵墓的方式,摧毁楚人的精神支柱,瓦解楚人的宗族意识,泯灭楚人的文化认同感。

根据考古所见,郢地遗址中战国的宫殿,民居手工作坊依稀可见,却唯独没有秦时的地层堆积。这足以成为秦人摧毁郢地宫殿建筑的证据,正所谓“隳名城,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可怜楚人积累百世的风土民物,楼阁庙宇,珍宝文物,尽付祝融。

第二,肉体奴役。

秦律之苛刻,世之罕有。偶有言语失当,便会遭到杀身之祸;连在道路上倒垃圾的行为,都会面临断手断足的残忍刑法。如果不是商鞅把军功与爵位挂钩,让秦人享受到国家发展的福利,这套虐民的峻法早就被推翻了。

如果说对于秦人,秦法尚有温存;那么对于被征服土地上的民众,秦法就只剩下苛刻与暴虐了。

根据对楚地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的考察,尽管这批秦简内容丰富,但有关秦律的就占了一半以上,且名目繁多,规定严苛。有触犯者,轻则破财,重则沦为奴隶,甚至遭遇横死的命运。

楚地由于地处偏远,受中原辐射较浅,因此奴隶制的推行一直比较缓慢。在春秋与战国前期,楚地多半仍为原始部落,少有中原那样成规模的奴隶出现。而到了秦征服楚地以后,楚地文献里关于奴隶的记录骤然增多,反复出现,这难道不足以说明,秦统治者对楚人的奴役和压迫吗?

第三,文化侵略

除了物质的毁灭与肉体奴役,秦统治者还要移风易俗,让楚人在精神和文化上认同秦的统治。此即史书上“矫端民心,去其邪避,除其俗”,以严刑峻法禁绝楚地的传统风俗。

等到始皇嬴政一统天下后,这种文化上的渗透与整合更加变本加厉:废分封立郡县,车同轨书同文,修驰道,收兵甲铸金人;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秦的统治者,怀着一厢情愿的意志,强迫楚人放弃自己的《楚辞》《九歌》,放弃自己的风俗习惯,去适应新时代的秩序。他们只看到驰道旁匍匐着的一排排恭顺的身影,却没有看到这些身影下潜伏着的愤怒与怨恨。

靠着自己的铁腕手段,嬴政把帝国的稳定维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然而他也是人,是人就会老去。

始皇死,天下乱。

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最早爆发叛乱的地方,竟然还是楚国。

戍卒叫,函谷举。大泽乡正是楚国的地界,那个叫嚷“王侯无种”的陈涉,正是一个楚人。旬月之间,义军席卷楚地,天下响应,遍地狼烟。楚文化在强压之下,爆发出惊人的反噬力。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巨鹿一战,破釜沉舟,秦帝国最后的希望破碎,天下诸侯在震惊中,认识了楚国的天之骄子项羽;沛公兵入咸阳,灭亡大秦的两个人,项羽和刘邦,竟然都是楚人。百二秦关,终究属了楚。

然而,楚文化作为偏远的,原始的,崇尚个性而非秩序,充满自由色彩的文明,终究难以承担起匡扶天下的重任。项羽灭了秦,却并不想重建一个新的秩序,只想着恢复楚国过去星罗棋布的小邦国时代,把天下变成一个更大的楚国。儒生讥讽他“沐猴而冠”,虽然辛辣,却不无道理。

于是,天下又一次对楚失望了。诸侯和百姓,都需要一个新的代言人,来保障他们的利益。约法三章,与诸侯共天下的刘邦,最后成了他们的选择。

四年的楚汉之争,项羽打赢了几乎每一仗,盟友却越打越少,底盘越打越小。最后的垓下之战,与其说是项羽与刘邦的对决,不如说是天下所有势力,对项羽的联合围剿。

天亡我也,非战之罪。

就这样,在和中原文明的正面交锋中,楚失败了。新任皇帝刘邦,尽管自己是楚人,继承的却是完完全全的“秦制”和中原文化。至于后来的韩信叛乱,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不过是地方势力的垂死挣扎,终究难以扭转历史的方向。

四 后记

在和中原文明的竞争中,楚文化虽然失去了主导地位,却并没有彻底消失。楚文化中的凤图腾,楚辞,傩祭祀等等,已经融入汉朝的宫廷与民间,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经过两汉四百年的开发,楚地的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与中原文化的隔阂也日渐消除。以至于在魏晋乱世,衣冠南渡时,曾经被中原士族瞧不起的南方,反而成了中原文明延续的基地。

楚人“不服周”,霸道强势的生存哲学,也一并保留了下来,经过千年的传承与升华,最终在近代孕育了湖南军事集团,孕育了新中国的数位开国元勋,承担起救亡图存,继往开来的历史使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