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与庄子的《逍遥游》

人与人的精神构成是不一样的。精神营养的不同,决定了一个人有别于他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决定了一人境界的高低,眼界的宽狭。

看一个人的言谈、行文,就能知晓一个人精神的构成材料。一个人只能用自己融化的东西,来发表看法、观点,评价事情。我注意到,我的一个朋友对老子的《道德经》极有兴趣,估计没少翻看、体会。碰到问题,就引用《道德经》来解释。评的恰如其分。如众人对毛评价不一,有毁有誉。他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刚开始,我不明白何意。一查,才知说的是事物矛盾的平衡机制。这个平衡机制解释很多事,都行的通。一个人不可能众人皆赞誉,或指责。有毁有誉,才是世事的常态。毕竟众人的视角不会那么一致。

后来,我们谈到做事不应一味张扬,而应有所节制。他说,知止不殆。这些古文是什么玩意,还真不知道其含义。我又查,还是老子之言。意思是知道节制,就不会有危险。说的蛮有道理。什么时候,都过犹不及,物极必反。懂得克制、节制,方能长久。我也因为他的爱好《道德经》,对《道德经》有个一知半解。《道德经》就是他精神构成的一个特色了。

还有一回,我们闲聊,他提到庄子的《逍遥游》,勾发起我的一点趣味。我还真没读过这篇古文。这点趣味,激发过我多次探察《逍遥游》。莫非与此文缘分浅吗?最初不解其味,时间一久,连当时仅有的一点印象,也消失个无影无踪。

今夜想起此文,又深入探察一次。有几个地方触动我。如蜩、学鸠讥笑鹏的远行,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我不禁一笑,我想到秦末陈胜、吴广的一句名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大小不一,不在一个频道,眼界肯定有高低,志向肯定有远大、近小之区别。不解天之大小,恰是井底之蛙的可悲。作为我们,不应当用自己全部的努力,去竭力扩大精神的世界、心灵的疆域、境界的边界吗?怎能自足于狭小的一隅,甘愿与蜩、学鸠、蛙为伍。再如,宋荣子具有荣辱不惊的境界。一个人受到赞誉,有几人不喜?一个人受到指责,有几人不悲?荣则喜,辱则悲,人之常情也。但宋荣子却达到荣辱不惊的淡泊之境,不简单。世情不是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吗?人生在世,不就是为了功名利禄吗?宋荣子却如鹏一般去追求一种更广阔的人生境界。这让人怎能不佩服呢?

庄子揭示的当然是一种更广大的人生境界:“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但达到此种境界,非易事。需要人在道行修养上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克服不掉这些世俗的障碍与羁绊,到达庄子所谓的逍遥游,只能是一种幻想。

作者简介:

王海青,1981年生,山东省济宁市人。小学教师。济宁散文学会理事。济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于《山东教育》、《快乐写作》、《山东文学》、《崛起》、《大运河文学》等刊物。作品受到多个公众号推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