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极河山集:《故国背影 • 宕昌羌人的历史奋争》(10)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冉小平 马昱东

校审:冉小平

执笔:马昱东

(10)

需要对远古时期的一些民族概念加以说明了,再不进行必要的介绍就会形成捣糨糊状态,越捣越糊涂。

但凡学过中国古代历史,你一定会知道“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的说法,首先说明这是生活于中原地区(河洛地区)华夏族对周边外部族群很不友好的蔑称。

远古时期中国文字是有等级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甲骨文中华就享有无比尊崇的地位,其意为文明昌盛,无比美好。

“华夏”是汉族的前身,汉族的概念迟至汉代才逐渐形成,汉族先民在远古时期自称为夏人,夏人就是生活在中原地区拥有先进文明的人,这个称谓不仅仅是族名的标志或生活地域的区别,更为重要的是它首先体现了文化的认同与归属。

在周代只有遵守周礼的人才有资格被视为夏人或夏族,如果没有这样的文化认同,即使你生活在中原,依然是外族人。

华与夏古义相同,相互通用,华夏先民将最为美好和尊贵的文字用于族名,其义为富强繁荣的中原大族,大而强、富而美,这充分体现了华夏部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和“中央之国”的自豪。

自周代起华夏二字开始连用,最早出现于《尚书 ▪ 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意思是无论华夏族人还是外部族人没有不臣服的,而其中的蛮貊又是华夏族对周边落后外族的另一种称呼,先秦时期这样对外族的称呼还有很多。

西戎、鬼戎、山戎、犬戎、猃狁、熏粥、荤粥、鬼方、混夷、獯鬻、熏育、月氏、楼兰、乌孙、呼揭、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

这还不算后来才陆续出现的匈奴、东胡、濊貊、肃慎、乌桓、柔然、羌、氐、羯、契丹、鲜卑、回鹘、突厥、吐蕃、党项......

特别想知道看着这堆名称你是什么感受?是热情亢奋还是头晕眼花?我的感觉是抓狂似的痛苦,一种经常想起却无力搞清楚的那种痛苦,这么多民族他们从哪里来?又分别经历了怎样的进化演变?

要获得相对完整和准确的答案,此生无望,即使重新再读一回大学、研究生估计希望也不会太大。

从人种学的角度讲地球上的人类拥有共同的祖先,关键在于他们何时进行了分化。

按照人种学划分,中国人可分为七大人种类型,分别是环渤海类型、华北类型、西北类型、中原类型、苗瑶类型,百越类型,北亚类型。

其中环渤海类型、华北类型和西北类型属于东亚人种,百越类型属于东南亚人种,中原类型和苗瑶类型属于东亚人种与东南亚人种的过渡,北亚类型属于北亚人种。

而从基因学来看,汉族与藏族拥有高度相似的基因,这充分说明汉族与藏族具有共同的族源,这个共同族源就是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古羌先民,这些古羌先民也可以称为汉藏族群,汉藏族群是现代中国人最为古老和重要的来源。

从语言学角度来看,汉藏语系产生于陇山东西的甘肃天水和陇西宝鸡一带,汉藏语系是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大融合之后华夏部族使用的语言。

而汉藏语言分离的时间目前尚无定论,有观点认为在距今4000年至3000年之间,有的观点更加激进,认为汉藏分离的时间在距今2700年左右,原因是秦人的西进,秦人的崛起导致大量古羌先民演化而来的部族向西回迁至青藏高原地区。

早已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的西戎、鬼戎、山戎、犬戎、猃狁、熏粥、荤粥、鬼方、混夷、獯鬻、熏育等华夏族以外的部族很难称之为民族,那个时代并没有明确的民族概念,非要说民族只能说是民族的萌芽阶段。

上述这些部族有些由古羌人直接演化而来,有些属于华夏族外迁的分支,比如《史记 ▪ 匈奴列传》就记载,匈奴先祖是夏后氏的苗裔,公元前16世纪左右夏朝覆灭后,这支后裔逃至北方征服吞并其他部族最后形成匈奴。

总而言之,反复的分化和反复的融合形成了先秦时期部族林立的局面,实际上西部、北部地区绝大多数部族和华夏族一样都拥有共同的祖先——古羌人。

相对而言作为汉族源头的华夏族的构成非常复杂,东亚人种、北亚人种和东南亚人种在中原地区交汇融合是必然存在的历史进程,由于优越的生存环境和地理区位优势,华夏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人类原始文明,而这些文明的源头就是距今约8000年左右天水大地湾文明。

而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古羌人演化而来的众多部族还长时间停留在松散的游牧状态,当然也有一部分部族开始接受和尝试农耕文化。

比如有观点认为在河谷地带从事农业生产的羌人被称为“戎”,但也有观点认为专门从事武装抢劫的羌人部族被称之为“戎”。这些观点您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没有统一标准答案。

悲催的是作为中国人重要祖源的古羌人受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事实上并没有最终形成统一的民族,而是以不同部族的方式生活,古羌族那只是研究者赋予的学术概念。

在这些大大小小的古羌人部族中宕昌羌是重要的一支,宕昌羌的演化形成有自然地理环境的原因,更有深刻的历史背景,这个历史背景就是秦人自西周起持续数百年的强势西进。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