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笔者有新解,欢迎指正

【本文由賨人客独家原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关于“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目前主要有两种理解:

1、不孝有3种,没有后代排在第一位。

2、不孝有3种,没有尽到后代的本分排在第一位。

还有人说:不孝有三的“三”是个泛指,指的很多种,并不是指的只有3种不孝表现。那么,我们到底应该听谁的呢?

笔侠以为:谁的也不听,自己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出处最早见于《孟子·离娄上》,也就是说:以后的版本都是对这句话的解读。所以,我们也可以自己来理解这句话。

孟子原话是这样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说的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没有和父母商量就擅自娶亲,是为无后的一种表现,但君子们认为舜并没有错。

光看这一句还很难理解,因为缺乏印证,我们再来看看《孟子·离娄章句下》里面一段同样关于不孝的记载:

“孟子曰:世俗所谓不孝者五:

惰其四支(四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这里又说不孝有五,和前面的不孝有三似乎矛盾,但仔细看看,又不矛盾。因为前3不孝实际上是一回事,就是“不顾父母之养”,其次是“以父母为戮”,就是让父母感到羞辱的意思;再次是“以危父母”。

从这里可以看出:孟子关于不孝有三的定义似乎前后呼应了。但有个问题:里面怎么没有提到“无后”这一条呢?这让人陷入了困惑。

后来,有人根据《孝经》的记载强行解读出了孟子的这句名言。

《孝经》一开篇就讲了“孝”的定义,孔子是这样说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于是他就总结了一条: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家里贫苦,难以赡养父母,却不想着读书当官,赚取俸禄来赡养父母)

那么一不孝呢?

《孝经》谏诤章第十五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于是他总结出了第一条: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一味地盲从,见到父母有过错却不去加以指正,陷父母于不义)

好了,再加上“无后无大”,就是三不孝了,即: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没有娶妻生子,致使家族绝祀)

以上总结出自汉代经学家赵岐《十三经注疏》

好了,每个人都有发言的权力,这是别人的理解,我也有自己的理解。

笔侠以为:孟子所谓的“不孝有三”,就是指的“不顾父母之养”、“以父母为戮”以及“以危父母”。但为什么又会钻出一个“无后无大”呢?其实,这是两层意思。

孟子是说:不孝有以上3种,但还有一种比这3种更不孝,就是“无后”。“无后”是什么意思呢?

结合后一句来看:“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是指:舜娶亲不和自己的父母商量,这种情况属于无后。很明显:这里的无后并不是没有后代的意思,而是做了让父母没有后代的事情。言外之意:这个儿子白养了,是后代就应该听父母之命,何况是婚姻大事?

所以,我的理解是:不孝有3种,但还有一种比不孝还大,就是和父母脱离关系,让他们没有后代。至于你有没有孩子这件事情,和“无后”无关,那是你孩子的事情了。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