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一章的随想

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古及今,其“孔德之容唯道是从。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壮哉!以此。”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是组成事物或交往范围各方面在实际平等的基础之上,相互影响、作用、制约,对立统一产生的共同利益认同之势,徳是这个无形之势在事物中具体的规范体现。“孔德”指无所不包的大德,涵盖我们物质生产中与自然界交往和人类社会交往生活中的自然规律、法律规范,规章制度,公序良俗,合同契约等一切合于共同利益之道的制约规范。德与道是有无相生的关系,没有共同利益之道,具体的各种规范之德,无从产生;而如果没有具体的规范之德,道也无法体现和落实。当人类在物质生产中与自然界交往时,只有产生与自然界的共同利益之势才能得到生活物质,而具体体现共同利益之势的是不断发现的自然规律和科学知识,人类也只有认真地遵从自然规律和各种科学知识,才能维护人与自然的共同利益之势,获得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当人类社会交往中禁止随意杀人、放火、偷盗、抢劫、强奸等行为成为社会各群体共同利益共识之势以后,必须通过相应的法律规范体现出来,才能为具体落实打下明确的基础,这是德“惟道是从”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具体落实,规范之德的具体落实,离开道的制约也不行;第三步是当共同利益之道发生变化后,相应规范之德也必须做出相应的增减和调节改革。事物无处无时不在,矛盾无处无时不在,道也无处无时的不在,同样德也必然无处无时不在。德可以是家庭内的和谐孝顺的家规家风,可以是一个企业团体的规章制度,可以是一个社会的公序良俗,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法律规范,也可以是世界各国交往中的各种双边多边的协议规则……。

道为什么会对人产生“惟惚惟恍。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感觉呢?

因为,我们生活中的事物每时每刻都在发展,组成事物各方面的义务和权利相对平衡状况在变,所以共同利益之道也会有相应的调整变化,事物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平衡—失衡—再平衡的过程,平衡点就是各方的共同利益。自然界的地震,大陆飘移都是在不断地平衡,失衡,再平衡地壳和地心及来自外星球的引力等多方力量。一个企业的发展也是一个不断平衡,失衡,再平衡的不断调节的过程。即使同一个人,因为所处环境、地位的变化后,他的利益诉求也会变,一个人当普通民众时,会报怨当官的各种不公,而一但挤进官员之中,会转而处处报怨民众的不是;一个人不买房时,会报怨房价太高,一旦买了房,就会怕房价下降;一个人不违法时,会认可法律的威严,而一旦违法,又会报怨法律无情。可见,即使组成社会各方的共同利益之道不变,每个人的情况和社会存在会变,对共同利益之道的态度也会变,因此才会使人们对道产生似已非己的“惟恍惟惚”的感觉。社会为了维护和谐稳定,会不断地围绕各方共同利益之道进行调节变革,又会在方方面面,直接间接地具体涉及到社会的每一个人。对一个人,一个群体来说,共同利益之道有时会代表自己的利益,有时会抑制自己的行为,共同利益之道看不见,摸不着,但又就在自己身边,在无形中左右制约着自己的行为。有时,想迎、想拒又身不由已,这当然会使人感到“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交往之中,会与各种人,各种事发生无法避免的交往,在交往中,每个人都会尽自己的聪明才智,利用各种资源去趋利避害,这种由多方参与的互动交往无疑会是复杂多变的。我们一个人,一群体人的行为会影响、作用、制约别人,别人的行为也会影响、作用、制约到我们,这种互动周期可能发生在很短时内,也可能是一个相当长的周期。往往各方的利益契合点,也就是共同利益之道,既不是原来我们的初衷,也不是别人的初衷,而是各方求大同存小异,也就是老子所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合其光,同其尘”的结果。也就是说,共同利益之道是在组成这个交往范围各方的互动之中才能产生和存在的,是不仅仅因为我们个人的道德修养所能决定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权利和义务相对平衡的道,只有在各方平等地相互影响、作用、制约对立统一中才能产生和存在,这时,道在人们,尤其是弱势群体面前才会显现出来;但是,一旦强势者可以摆脱各方制约,可以打破权利和义务的相对平衡,共同利益之道就会一时隐去,这时,显现共同利益之道的法律规范等也就形同虚设,直到利益严重受损的弱者一方或各方,积蓄足够的力量“弱者道之用”地去制约对立,将权利和义务失衡再度循环平衡过来,达到重新统一,这就是“反者道之动”。这个互动循环过程造成的共同利益之道的时隐时现,就会令人产生“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的感觉。这些过程是真实的,是每个人都会亲身经历感知的,这才是一个完整的生生不息的社会,人类才能以此生活繁衍。这些交往过程,远远不是主观空泛的道德说教所能代替和超越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和社会现实有巨大反差,使年青人走出单纯灌输的校园,进入各方拼尽各种资源趋利避害互动的社会后感到茫然不适。我们从小就受到提倡诸如孔融让梨、恣蚊饱血的道德教育,可见,这反映出不如此道德的事是寻常之事。那么,当我们身边存在许多不道德,不诚信之人之事之时,又当如何呢?而那些干活拈轻怕重,见利蜂拥而上的事,那些不尽义务或少尽义务,多占权利的因各种垄断而赢者通吃的事,又往往真真切切地存在于我们周围,挥之不去,令人无法摆脱。纯粹主观的仁义道德解决不了这些问题,也触动不了强势者的毫毛。只有老子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合,前后相随。”的对立统一自然规律,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老子的“惟恍惟惚”的组成事物或交往各方平等地相互影响、作用、制约对立统一产生的共同利益之道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人们也只有认识感悟了老子的共同利益之道,才能拨开重重迷雾,解开历史王朝兴亡,家族兴衰,个人得失之困惑,才能“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壮哉!以此。”可见只有老子的道德经才是“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兮!似万物之宗”,堪称万经之王。

道“惟恍惟惚”无处不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人或一个事物会横向的和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事物发生交往,也就会分别产生许多不同的,不断变化的共同利益之道。一个人在家庭中有和妻儿的共同利益,如果加入双方父母,交往范围加大了,原来的共同利益之道就必须有些调整,这个调整可能因为父母的赞助,而生活水平向上调整,也可能因为父母需要奉养而生活水平向下调整。如果再加入双方亲朋,交往范围内的共同利益之道就又要调整,调整好了,各方都为了共同利益而求大同存小异相互妥协,一家和谐,交往范围内和谐。这时,在与别人交往中无后顾之扰,还会得到助力。一个可以在大家庭中善于调节求得共同利益之道的人,在和外界别人交往中也会注重相互影响、作用、制约的共同利益之道,而亊业顺遂,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家和万事兴。而如果人们没有这个柔性的调整,就没有这个交往范围的各方共同利益之道,就会产生各种矛盾尖锐对立,不平静安宁,甚至造成家庭解体。同样,一个人在因为有亲情爱情做为缓冲,最容易产生和维持的家庭共同利益之道的家庭生活中,如果仍然没有能力认识和维持家庭共同利益之道,在和外界交往时也会更容易因为各种原因和交往的其他方达不成共同利益之道,在事业上也不会成功。所以日本的松下幸之助在日本刚战败后的人们普遍贫困的日子里,卖小家电产品的都是夫妻店代销,松下就特别注意这些家庭的内部和谐情况,产品优先赊给和谐的家庭,以后事实证明这个是正确的。一个人可以同时在家庭以外还会有许多交往圈子,同事、同学,战友、同乡、朋友等等,毎个交往圈子都会由不同的人,不同的利益诉求,形成不同的共同利用之道。如果善于寻求和坚持律己“无为”互动,服从这些道,会在相互影响、作用、制约中助力于别人的同时,会得到多方助力,使自己眼界,智慧,能力得到提升,人只有有了足够的横向的包容广度才会有纵向的深度和高度。一个社会同样如此。

一个人每天会被动地被卷入各种共同利益的道之中,还无法避免。你上车,有车上的道,上船有船上的道,进工厂,进商场,进剧院,进饭店……都有不同的共同利益之道,有不同的道与之体现的德,也就是不同的公共秩序和风俗习惯。你能够克制自己的不和时宜的欲望,依道而行,大家平安顺畅,反之如果一个人只顾自己欲望不考虑共同利益之道,轻则大家都起冲突不愉快,受到别人厌恶;重则,出现极端的如抢公交车方向盘酿成大的事故。道,看不见,摸不着,又无时无处不在我们周围,在制约和左右着我们,顺之则顺,逆之则逆,“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因为毎个人都生活在相互影响、作用、制约互动之中,没有任何人可以随心所欲。

道是在组成事物各方在平等的基础之上相互影响、作用、制约的对立统一中产生的。这就有要受几个先决条件的制约,首先是真实,如果各方参与的情况是虚假的,就无法产生真实的制约,道无法直接存在。再是特权存在,不允许平等制约,道也无法直接存在。道无法直接存在并不是不存在,只是要有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因为参与组成事物的任何一方都不会允许自己的利益长期受到损害,使自己无法生活存在。这种反抗被剥夺侵害的力量就是推动从新达到各方利益相对平衡的共同利益之道的制约之势,这也就是老子的“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这种利益从失衡到平衡就是道的功能,而动能来自于利益受损的反抗制约之势。可见,道是不可违背的,但实现道的方式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这个平衡的过程可以是低代价的,也可以是有无比巨大的,例如朝代更替。道循环周期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利益受损方的觉醒过程、力量聚集过程和由此产生的对强势特权的制约反抗强度。在道循环这个或长或短的过程中,必然是违道者的一时得逞,是由此产生的秩序混乱甚至失序,失信。因为对强势的制约力量一时小或不统一而延长了这个循环过程会造成一种道不存在的假象。而这也成为人们对道的“惚亏恍兮”的感觉来源。

古今多少有志君主,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世代相传;多少忧国忧民的圣贤志士,多少英雄豪杰都试图找出国家社会的混乱根源和规律,以便找出治理社会的规律和办法。但他们的的各式各样理论学说都无法解释历史上国家、社会、家族的兴衰规律。只有老子这个长期生活在社会底层,又有机会接触和了解许多国家高层资料和亲眼见识到上层社会的实际运作和侈靡生活后,他通过对整体社会各阶层的充分了解,站在客观真实的立场上,纵观了历史上的许多邦国、社会、家族的兴衰治乱循环历史后,从中悟出,在这表面上看似乎是杂乱无章,由许多偶然性串联起来的历史,并非无章可循,其中都会有一个规律性的无形之中在起着支配性作用的势,也就是由组成事物或交往范围各方平等地相互影响、作用、制约对立统一产生的共同利益认同之势。老子将这个“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的势称之为道。也只有通过道的观点才可以解释的通这些繁杂的历史现象,才可以给社会和后人以启示指导。所以“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壮哉!以此。”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