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疏勒有张非

张非是西域喀什的一个传奇人物。

2018年4月21日在喀什地区政协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岗位退休的他于与世长辞,离开了我们。

(张非书记在喀什市人代会上讲话)

张非是张振务的笔名,他15岁参军,追随王震将军解放新疆。他当过记者,当过公社书记,一辈子与维吾尔族群众水乳交融。他精通维吾尔语言文字,自学阿拉伯文,通晓伊斯兰事物,对维吾尔族历史和习俗了如指掌。在喀什政界、宗教、文化、教育等社会名流中,他是维吾尔人中无人不晓的“能人”。尤其是那些维吾尔族“长老”对他都十分敬重。

(1960年喀什市中心“大十字”)

(2015年喀什市中心“大十字”)

我与张非同志相识于喀什市,那时他是市委书记,我只是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小娃娃”。我们接触的这段期间,他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我一生成长都起到了重要影响。

(1980年前喀什老城区旧貌)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实干家

张非的俭朴和实干,是所有认识他的人的共识。1980年22岁的我,从喀什市红旗公社文书岗位调到市委组织部任科员。本想摆脱了农村风尘,可以干干净净坐进办公室了,但并非如此,这期间反而是我参加义务劳动最多的时段。

(1980年前喀什市城区民巷)

喀什市在新疆是个有重要影响的城市。那时,喀什市虽然名声在外,但城区面积不大,城市人口众多,基础设施相当落后。除解放南、北路和人民东、西路之外,大部分地方都是尘土飞扬、泥水横流,甚至巷道和墙角都可以随地小便。尤其是城市中心的人民广场,既有土足球场,又有煤渣铺成的跑道,每遇刮风,都会尘土飞扬,落叶乱飞。张非同志到任喀什市委书记后,首先提出要改变喀什市这种面貌。

(1980年喀什东门吐曼河桥)

第一个硬仗就是给人民广场的足球场盖上绿色的被子。当时,喀什没有见过绿色草坪,更没有专用草坪的种籽。他让城建局去郊区湿地铲运草皮回来,组织市属机关干部义务劳动,在劳动中,张非书记勉衣袖,挽裤腿,完全像个农民,他用实干影响着所有人,硬是给足球场盖上了绿被子。从此,人民广场成了喀什人民群众业余休闲的好去处,孩子们在草坪上翻滚着,老人们坐在草坪上唠着家常,人们开始对喀什市有了新的认识。

(1980年的喀什人民广场、人民公园)

(1984年作者儿子在人民公园前人民广场)

(2000年经过改造的人民广场)

(2019年的人民广场)

第二个硬仗是修建东湖公园。吐曼河从城北湾延流向城东,形成沟壑交错的湿地,严重影响了城市观感。张非提出了“整治吐曼河,修建人工湖”的构想,他亲自参加规划,制订施工方案,组织机关干部和郊区农民,硬是靠一双双手,挖出了一个人工湖,起名叫“东湖公园”。有人说“一个城市有了水,这个城市就有了福气”。从此,喀什市区有了大型水面,也就了有福气。现在,东湖公园已经成为喀什市区一个最靓丽的重要地标。在修建劳动中,到处都有张非书记的身影,特别是他那一手拿馕,一手端茶碗吃午餐的样子,至今仍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鸟瞰喀什东湖公园)

(喀什东湖公园夜景)

(喀什城区东湖公园全貌)

(当年参加东湖建设的机关女干部)

他最注重培养使用年轻干部

上世纪八十年代,喀什市属机关和基层单位有一大批年轻干部,他们大多数是疆二代。张非同志认准这批干部是喀什市的未来,于是一大批市属优秀年轻干部走上了领导岗位。我记忆中,当时最早提拔的有,巩新同志是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孙建军和徐源智同志先后担任过市团委书记;王新怀、包映天和我则是喀什地区第一批奔赴农村,担任郊区公社的汉族副书记。

与此同时,从市属各单位提拔了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这在当年论资排辈的时代,需要多大的政治勇气和思想魄力。张非同志承受了巨大的政治风险,当年我才26岁,大部分提拔的干部也都未超过30岁,这与当年市属各单位那些扛抢解放新疆的一大批股级干部来说,我们简直就是个“小屁孩”。事实说明,张非同志给年轻干部压担子,在实践中锻炼年轻干部的方略是非常正确的,对喀什市各项建设事业发展起到了前赴后继的作用。

张非同志在提拔年轻干部时,没有偏见,没有框框,注重工作和表现,不仅是业务骨干,更看重人品和口碑。在我的记忆中,王新怀同志当时在计委工作,我从组织部调到人事局工作,我们当时在机关都被认为是工作突出,作风正派,口碑很好的年轻人。从我们个人发展的情况看,巩新同志从县委书记走到自治区纪检委领导岗位;王新怀同志从州委书记到自治区工商局担任一把手;徐源智从县委书记走上喀什大学党委书记的岗位;我从巴楚县委第一副书记岗位调到自治区党委政研室任处长。这说明张非同志大胆使用年轻干部的作法,为自治区培养了一大批干部。可以说,在喀什市这个阶段对我们每个人的成长经历都是非常重要的。

(喀什市区结束了尘土飞扬的历史)

他特别尊重知识和爱护人材

张非同志不但敢于提拔使用年轻干部,而且非常注重培养年轻干部。我记得,由于文革动乱,使我们这一代人没有完成一个系统完整的教育过程。很多人高中毕业后,下农村接受再教育,招工招干返回了城市,缺少了继续上学的环节。为此,国家加紧开展了成人在职教育。我和王新怀同志同期任职公社副书记,张非同志鼓励我们带职脱产上学。

(喀什市区扩大城区面积)

(喀什市老城区改造步伐加快)

我记得,张非书记有一次当面通知我,让我找组织部领取表格,报考自治区党校大专班。当时王学军在组织部工作,具体办理此项事务,结果他私自把自己给报了名,为此张胯务书记严厉批评了他。第二年王新怀同志考取了新疆财经学院,我和蒋中仁考取了新疆农学院。两年学习期满后,农业厅发调令要我去厅里工作,张非书记得知后,与巩新同志一起到我家里做思想工作,以自身工作经历开导我留下来。当时我是真想去农业厅工作,但在他们真诚的说服下,我最终同意留在喀什继续工作。之后我从红旗公社调到了东方红公社担任党委书记,这在当时市属16个党委机构中,我是最年轻的一个书记,当年只有28岁。

(2010年5月设立喀什经济特区)

张非书记十分爱惜人材,珍视人材。我记得,当年我在组织部和人事局工作时,市属机关有一批大学生和知识分子。张书记到喀什市后,我所经手的许多事情,都与人材密切相关。安置和调动知识分子家属,帮助他们解决工资待遇和生活实际困难。经张非书记安排和过问的事情不计其数,这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映像。

(喀什市委、市政府机关)

张非同志离开了我们,与他接触的这段经历,让我难以忘怀。他祖籍甘肃临洮,跟随解放军进疆,长期工作在南疆农村。1964年,张非同志调任岳普湖县铁力木公社,担任公社党委书记,他与当地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骨肉相连,结成深情厚意。通过5年奋战,硬是把6万多亩被沙包分割得七零八散耕地,建设成“五好”条田,成为西北五省区“五好农村”和造林先进典型。

(喀什市新世纪新面貌)

张非同志给我们留下了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吃苦耐劳,作风扎实的宝贵财富。在社会发展的大潮中,受他的影响,我们这批被他“重用”的干部,无论是在艰苦创业的火红年代,还是在物欲横流的旋涡里,绝大多数都保持了良好作风和实干精神。这与那些随风而飘,随欲而流的投机者相比,充分证明张非同志慧眼识人的政治眼光和不忘初心的政治定力是很强的,他看人是很准的。

(全国援助建设喀什)

往日的西域疏勒已拂去了历史尘埃,在新中国祖国的怀抱中,喀什市得到飞快发展,现在已经成为中亚地区一颗耀眼的明星。这是包括张非书记在内的,一代代建设者们为她献出的一腔腔热血。

最后,让我们以张非书记真实的姓名称呼他张振务同志。缅怀我们老书记张振务。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