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滩的姐儿洩滩的妹儿,消失的洩滩古镇

“青滩的姐儿洩滩的妹儿”,这个说法曾在长江航道上流传甚广。当年,船工们眉飞色舞的演绎,给人无限的暧昧想像空间。

乾隆《归州志》记载,“洩滩,州西二十里。水势涌急,其险异常。有洩床,石长三十余丈,水落石出。水溺时,若隐若见,行者无不惊恐。土人云,有洩无新,有新无洩,盖言新洩二滩因水之溺落乃呈其险。”

滩多滩险船佬多,上下行的船舶多在该地停靠,来此寻生活的漂亮女性也就多了。不说太细,你懂的。

洩滩位于秭归县西北边缘,长江北岸。对于洩滩这个地名,如今仍有两种写法,两种读音。

一种写作“泄滩”,读音“泻滩”,这是目前官方的正式写法和读音;另一种写作“洩滩”,两个读音,一是读“泻滩”,另一读“叶滩”,这是民间读音,当地老百姓大都叫作“叶滩”,估计是认字认半边,“洩”字的半边“曳”读“叶”,于是将“洩”读成“叶”。查阅《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结果是,洩(xiè),同泄,“洩”与“泄”通用。这样就形成了洩滩这个地名两种写法、两种读音并存的现象。

洩滩自古有之,一直隶属秭归(历史上曾称夔子国、归国、归乡、长宁、归州)管辖,明洪武四年(1371年)设立了牛口巡检司。

民国元年,设置洩滩乡,设有乡公所。新中国成立后,洩滩乡并入西陵区(区府所在地陕西营),江北设有三个公社(洩滩、牛口和黄家)。1975年,撤区并社,江北三个公社合并为洩滩人民公社。1984年2月,行政体制改革,撤销人民公社,设立泄滩区。1987年10月,秭归县行政区划调整,设立泄滩乡。

洩滩古镇,曾经商贾云集,热闹繁华,迁客骚人,游历于此。

旧时洩滩印记

民国初的洩滩

洩滩的江水。这张照片记录的是泄滩滩尾,长达3.22公里的江面上,密布着大大小小的漩涡。当江面处于中等水位时,此处尤为凶险。

鸿福号轮船行至洩滩,上行非常吃力,烟囱里升起缕缕青烟,其间还可看见几许明火。洩滩古镇保守估计应有千年历史。

两条青石板铺成的街道,既狭窄又毫无规则。街道两旁的茶馆、客栈、店铺,一家连着一家,临街的店铺大多是木板房,临江的房子则是清一色的吊脚楼。

房屋依山而建,隔江望去,重重叠叠,层层递进,就像挂在悬崖上的蜂巢。

街上民居都是两层两进,前面是门面,摆着木制的桌子板凳和竹制的躺椅,供客人喝茶吃饭、讲古谈今,后屋大多摆着方桌和四把圈椅,供客人面谈生意,或打牌赌博。

镇上店铺的生意都由女人们打理着,整个街上都是女人的声音和身影,于是就有了“泄滩的女子,青滩的痞子;青滩的姐泄滩的妹”等歌谣。

纤夫石

洩滩纤夫(1932年)

江上的滩子负责装船或卸货,或把货物从上滩背到下滩,或把货物从下滩背到上滩,在地位上是高于纤夫的力人。由于他们背累了经常就地躺下或摊在沙滩上休息,所以人们习惯地称他们为滩子。

古镇上百分之八十的男人是纤夫。他们中有本地的,也有外地在滩上打劈船落难的,这种人以拉纤谋生,生活极其艰难,有歌谣为证:“头顶青天,脚踩石滩,拉了一船又一船,走过一滩又一滩,抬头一看,还在泄滩,手中的纤绳与河比长短,累死累活还是拉纤的男子汉。”

老镇印象

三峡大坝蓄水前的古镇

牛口古镇板壁屋

牛口古街

洩滩小河口沙坝

搬迁前的乡卫生院

蓄水前的河道

牛口古街远景

古老的吊桥

搬迁前的小学

搬迁前的中学

远望洩滩老中学

泄滩乡新中学

新镇景象

“洩滩”牌坊

远眺泄滩乡集镇

洩滩陈家坡,秭归县第一个党支部所在地

特色水果—夏橙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