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健康的线下流量收割战

阿里健康的线下流量收割战 阿里健康的线下流量收割战 继今年初完成对爱康国宾的私有化后,双11前阿里再“剁手”美年健康,不仅是对体检超千亿市场的看重,更是对线下体检机构所代表的流量入口的觊觎。欢迎阅读《阿里健康的线下流量收割战》 在新一年的双11到来之际,还没等到广大“败家仔儿”行动,阿里巴巴已经率先“剁手”,将美年健康收入囊中——中国体检老大的争夺战也就此落幕。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民营体检市场呈现出爱康国宾、美年健康、慈铭体检“三足鼎立”的格局。两年前,随着美年健康收购行业排名第三的慈铭体检,国内民营体检市场的格局开始变为美年健康和爱康国宾的“两强争霸”。 最终,“两强”的结局殊途同归,阿里系以闯入者的角色强势出圈——继今年初完成对爱康国宾的私有化之后,10月底,阿里旗下阿里网络与杭州信投又耗资近50亿元接下美年健康10.82%的股份,一跃成为美年健康第二大股东。 现在,高光时刻属于阿里,但更多的追问也随之而来:这家TMT巨头又将给整个行业带来哪些改变?将爱康国宾纳入阵营之后,阿里为何还不满足?此番入股美年健康,阿里又意欲何为?于阿里而言,体检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民营体检“一哥”进阶路 复盘民营体检市场发展的轨迹,至少要把时针往回拨16年。 2003年,一场非典的爆发,催生了很多新兴产业和公司,比如物流、电商,也让中国人首次意识到健康体检的重要性——因担心疾病传染,较高端的消费群体开始注意到民营体检机构的存在,带动更多需求从普通医院体检科转向。 上海国宾、北京慈铭、上海天亿,几乎都发迹于那个时期。非典次年,原解放军总医院肿瘤内科主治医师韩小红创立了慈铭体检;张黎刚创立了爱康网;俞熔则创立了上海天亿,后来更名为美年健康产业。 之后爱康网与上海国宾健检在 2007 年合并为爱康国宾,张黎刚担任董事长、CEO;而美年健康产业与沈阳大健康在 2011 年合并,成为“美年大健康”(为保持一致,文内统称“美年健康”)——民营健康体检行业三大连锁品牌形成。 局面的逆转发生在2014年,慈铭、爱康国宾、美年健康在相互较量十年后,不约而同地把这一年的关键词锁定在了“上市”上,就这样,“体检第一股”的争夺战在这三者间展开。 事实上,慈铭体检登陆资本市场的起意要早一些。2011年3月,慈铭体检在创业板上市未果后,转向了中小板,却正赶上了A股历史上第八次、也是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IPO暂停。2014年1月,股市终于开闸,本以为迎来转机的慈铭体检再次申请、路演,没想到路演结束后,证监会仍然没给通过。 正是在慈铭遇挫的这几年间,爱康国宾和美年健康后来居上,实现了弯道超车——2014年4月,爱康国宾如愿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2015年8月,美年健康借壳江苏三友,在深交所主板上市。 昔日的“中国最大健康体检连锁机构”第一个出局,创始人韩小红决定通过间接方式将慈铭体检并入上市公司。最终,2017年7月,美年健康彻底完成对慈铭体检100%股权的收购,三国鼎立成了双雄争霸。 然而,这样的格局也并没有持续太久,汹涌的外力让局内人猝不及防。 2019年3月,历时三年之久的爱康国宾私有化进入尾声,阿里携手苏宁参与认购,“阿里系”正式入局,7个月后,阿里旗下资本又成为美年健康的第二大股东。至此,中国民营体检“一哥”花落阿里。 争夺线下流量入口 对阿里这个互联网巨头来说,体检是一门好生意吗? 实际上,就在民营体检三巨头争打上市牌的2014年,整个医疗健康市场也发生着巨变,互联网的飓风开始吹向医疗领域,而这一年在国内也被称为互联网医疗元年。 在2014年的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马云“未来10-20年,中国最需要的是happiness和health”话音刚落,阿里巴巴即刻上马“双H”战略。 当年1月,阿里巴巴集团联手云锋基金,对中信集团旗下中信21世纪有限公司进行总额1.7亿美元的战略投资,收购后者54.3%的股份。10月,阿里正式收编中信21世纪,后更名为“阿里健康”。 借此,阿里巴巴不仅成为国内第一块第三方网上药品销售资格证试点牌照的拥有者,还掌握着中国仅有的药品监管码体系;而阿里健康也成为了“双H战略”(Happiness & Health)于大健康领域的落地及践行平台。 而后,通过集团资源注入、自建、合作、投资等方式丰富业务布局,阿里健康形成了以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智慧医疗、消费医疗为主的四大业务版块,构建了“互联网+医疗健康”业务的闭环。 这些业务目前已小有成绩。根据阿里健康今年5月发布的2019财年业绩公告,2019年财年,阿里健康实现收入50.96亿元,同比增长108.6%;毛利13.31亿元,同比增长103.9%。其中,医药自营业务的整体收入达到42.27亿元,贡献了其82.95%的营收。 不过,体系虽庞大、业绩虽可观,但缺陷也显而易见:这些业务内容基本都集中在线上,随着互联网流量见顶、红利不再,增长乏力几乎是必然的结局——这时候,寻找线下流量入口成为了阿里不得不为之举。 易观医疗分析师陈乔姗也表达出了类似的观点,在她看来,将体量是爱康国宾数倍的美年健康再纳入阵营,阿里看中的不仅是体检这个市场,更是看中线下体检机构所扮演的流量入口角色。 在对外的一致说辞中,美年健康自称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个人健康大数据平台”——截至2018年底,它网罗了超2778万的体检人次,在医疗实体方面,它也在全国落地了633家专业体检中心(含在建)。2019年,这俩数字还将涨至3600万、700家。 美年健康似乎成了阿里的最佳选择。 “阿里掌握了体检行业的头部巨头品牌,从战略角度上而言,可以通过控股这些企业赚取丰厚的利润;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健康体检数据,有助于其打造阿里的医疗生态链。”星瀚资本投资经理Joe也如此表示。 与此同时,体检整个行业还在快速发展。这意味着阿里抢占的线下流量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的报告,预计至2019年,全国健康体检数量会超过6亿人次,到2021年达到8.4亿人次。 此外,陈乔姗还认为:“阿里本已有钉钉,这是针对企业服务的大场景,收编民营体检行业后,如果能将两者对接,也将是一大利好。” 2016年时,钉钉曾与广州越秀区政府合作社区医疗,但成效一般——这或许也是阿里积极布局线下医疗实体的一大驱动力。 互联网巨头线下激战正酣 实际上,阿里如此密集的出手,也是其自我焦虑的映射。 BAT的战场早已延伸至医疗健康这一赛道。这边厢,老对手腾讯、百度不断蚕食市场份额,另一边厢,新的对手还正虎视眈眈——今年5月,京东宣布整合旗下医药电商、互联网医疗、消费医疗等业务,成立“京东健康”子集团,目前其已完成10亿美元的融资。 尽管阿里健康已经单独上市,但在医疗这一赛道它还远谈不上强者。根据《互联网周刊》统计的2018年互联网医疗公司排行榜,占据前五位的依次是平安好医生、微医、好大夫在线、健康之路、春雨医生,阿里健康仅仅排在第七位。 另一方面,随着互联网用户数即将触碰天花板,新零售的战火烧到线下,互联网巨头们也都开始酝酿医疗资源的线下沉淀。 一个月前,科技媒体The information报道,腾讯计划向高瓴资本集团的中国药店业务投资约5亿美元。资料显示,高瓴资本自2017年8月投资中国药店业务起,便大手笔注资超过15亿美元于旗下高济医疗,短短两年内,其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连锁药企。 当时,有业内分析人士称,资本之所以进入连锁药店领域,一定程度上是看重由药店延展出的相关健康服务。换言之,连锁药店是一个巨大的需求入口,可以进一步拓展PBM(药品福利管理)、慢病管理等业务。体检机构的道理亦如是。 阿里入股美年健康的次日,正值2019京东健康合作伙伴大会召开,京东健康CEO辛利军公布了下一阶段京东健康的三大核心要务:“新药品扶贫计划”、“新赤脚医生计划”和“新慢病防治计划”,上述三大计划无一不显露出京东健康资源下沉的野心。 从这样的趋势来看,即便率先抢占了体检入口,凭借强大的资本能力登上民营体检“一哥”的位子,但在这场战争里,阿里依旧道阻且长。 亿欧大健康作者徐涛对本文亦有贡献 阿里健康的线下流量收割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