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遗墨——中国历代简帛书法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展

央广网长沙11月11日消息(记者姜文婧 通讯员李叶)11月10日上午,“千年遗墨——中国历代简帛书法展”在湖南省博物馆开幕,共展出战国、秦、汉到魏晋各时期出土的简牍、帛书真迹380件(套),其中绝大部分为一级文物,部分文物为首次实物展出。

简帛,是竹简、木牍与帛书的统称。据我国史料记载,从三千多年前的商代开始,简牍就作为主要的书写载体,广泛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帛书是更为贵重的书写载体。大至国家记事,小到书信往来,皆书于简帛之上;直至东汉时期造纸术得到改进使得纸张普及后,才逐渐被取而代之。从已出土的简帛来看,时段跨越战国至魏晋时期,部分偏远地区唐代仍有少量简牍出土。拥有一千多年发展历史的简帛,在华夏文明的传承与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20世纪以来,随着重大考古发现中,大量简牍帛书的相继问世,这些自然流畅、充满活力的简帛书法也引发了学界的极大兴趣与关注。

本次展览以时间为序,共分为楚简帛、秦简、西汉简帛、东汉简、三国魏晋简五大部分。战国的典籍、秦代的法律文书、汉代的养生药方、三国的行政公文等,均汇集于此。

本次展览中展出的长沙走马楼汉简(央广网记者 姜文婧 摄)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长沙本地出土的简牍十分丰富。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介绍,1973年底,在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发现了大量帛书,在考古学、文字学上均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马王堆帛书经拼缀复原,共28件(套)、12万余言,可以说是一部汉代书法大观。不仅在内容上涉及典籍、文书、书信等等,形式也多种多样。段晓明说:“我们从简帛中可以发现历史的真相,也能从真实的墨迹中发现书写的真谛。”

湖南省博物馆相关负责人介绍,不同于以往的简帛类展览,该展将视角聚焦简帛书法艺术,尽可能展示简帛书法自先秦到魏晋时期的发展历程及各时期的不同的艺术特色。以荆门包山、郭店为代表的楚简中,楚文字虽装饰笔画繁复,被文字学家叹如天书,但其中已出现后世所谓“隶书”、“草书”的笔意。秦王朝时,实行“书同文”,统一了文字的字形和字义。从“云梦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中,我们可以看出,秦隶作为书写于秦简上最主要的字体,已具备笔顺固定、点画平直的特点。迟至西汉,则出现了严格意义上的草书,其草法严谨完备;同时,由于“汉承秦制”等因素,西汉早期简帛上的隶书与秦文字非常接近,这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和简牍中可窥一二。以长沙市五一广场简、东牌楼简为代表的东汉简,则不仅展现了书写流畅的隶书、笔调轻快的草书字体,同时也将楷书的出现提前到了东汉早期。到了三国魏晋时期,虽然纸作为一种便捷的书写载体已开始逐渐替代简牍,但从上至下,从右至左的书写习惯依然在纸上保留了下来。同时,楷书字体逐渐走向明确与成熟。从这里也可看出,至此,中国书法的各种书写字体已基本定型。

本展于2019年11月10日至30日,在湖南省博物馆一楼特展二厅向公众免费展出。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