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和周公旦是如何稳固西周统治的?分封制和宗法制到底是怎么回事?

上次讲到,牧野一战,西周取代了商周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但西周的麻烦事才刚刚开始。

对于一个刚上台的天子,多方势力都在观望,姬发走到了一个重要历史节点。

这次,【C叔历史剧】第二集,我们要讲讲周王朝是如何平衡各方势力,以及其幕后的总设计师,周公旦。

《过秦论》作者贾谊曾评价:黄帝之后,孔子之前,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那这位周公到底做了哪些事呢?

1

周武王姬发终于站到了朝歌的城楼上,放眼望去,都是他的天下。

这一年,姬发已经64岁了。

胜利的喜悦只是暂时的。

史书上记载,周武王得天下后,忧国忧民,自夜不寐。

为什么睡不着呢?

一方面是跟着自己一路从西砍到东的兄弟,一夜之间都成了功臣,该如何安排?

另一方面,商朝旧有势力又该如何安排?

处理不好,就要二世而亡了。

其实这些问题,历代君主都会遇到,那他们会怎么做呢?

《旧唐书·魏徵传》里记载,李世民曾经说: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因此历史才被称为“帝王术”。

但姬发能借鉴的,只有“商”的制度,而且,根据结果来看,这还是个失败经验。

不过姬发和他的智囊团,不但解决了这些问题,还创立了一套影响整个中国历史的制度。

钱穆先生曾说:

“亦由當時形勢之實際需要逐步逼拶而成,同時亦是周民族對於政治組織富於一種偉大氣魄之表見。”

这是他对周朝分封制的高度评价,同时这也告诉我们一种看待历史的态度:

不以当时时代和环境,而单独评价历史都是耍流氓。

当然我们不讲分封制是个什么制度,而是要挖掘,分封制的规划过程,以及其背后蕴含的智慧。

2

实际上周朝的分封进行过两次,先讲第一次。

话说姬发打下朝歌,打开地图一看,呀,我们国家还真大嗨(据记载,周朝疆域至少是商的一倍)。

姬发老家在西边,王都自然还是西边的镐京,当时的情况,由于地理环境和交通的限制,天子实际能管理的国土有限,所以才需要把没法直接管理的地方分封出去。

西边基本王畿都管的到,主要问题就是东边,首先按规定,改朝换代可以,但宗祀不能灭绝。

所以尽管不情愿,姬发还是封纣王的后人武庚继续在殷这个地方,但他肯定不放心啊,所以又封了自己的四个弟弟在殷周围四个国家,来监视武庚,分别是,管叔、蔡叔、霍叔和康叔。

他们不仅监视,还将武庚的子民分散到这几个国家,用以削弱武庚的力量,历史上称为“三监”。

为什么不叫“四监”而是“三监”,我后面会说。

接着是各大古老部落,比如三皇五帝的后代,这些人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伟人的后代,这些人有好归宿可以笼络不少人心。

比如,把黄帝的后人封到祝国,炎帝后人封到焦国,尧的后人封到蓟国,舜的后人封到陈国,大禹的后人封到杞国。虽然规格给的很高,但实际资源没多少。

再接着就是血亲,这点是周和商最大的不同,其实商朝的套路也是分封制,但最大的问题在于,太松散。

打个比方说,一个奶茶品牌,只要交钱就可以加盟,品牌主提供技术支持和宣传背书,加盟店财务独立核算,用人都自己招募,自主权很大。

问题在于,加盟商之间,加盟商和品牌主之间,主要就是利益关系,出了事大家肯定都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也是纣王只能孤军奋战的原因。

周朝就吸取教训,一样是分封,但我的加盟店都是家里亲戚管理的。

《左传》记载:

“武王客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总体来说都是用自己人,这就是周的分封的特点。

我们复盘一下这个分封高明在那些地方?

1、周天子的分封底层逻辑:归类,排序、解决。

1)首先把所有要分封的对象进行分类,合并同类型。比如德高望重部落,功臣,商朝遗老遗少等等。

2)按照影响力或威胁程度进行排序,找出最本质的问题根源,逐个解决。比如纣王后裔。

3)根据不同分类的不同利益需求,需求的迫切程度,提供不同解决方案。比如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但地位高的不一定权力大。

2、分封的细节:

1)通过血缘关系建立各国之间更牢靠的纽带。

2)分封的亲戚足够多,据说分封了1000多个诸侯国,这样就让权力分散,无法和中央抗衡。

3、分封的补丁:

对于商朝的遗老遗少,不放心的监控起来,除了三监之外,其他商朝原诸侯也和周朝势力混杂在一起。

所以你看,一切都在细节中。

看起来还挺完善,但是人性的考验不久就要上演了,因为周武王在君临天下的第二年就死了。

— 3 —

周武王立的继承人是周成王,但当时成王年纪还小,不足以应付复杂的局面。

于是有了史上第一次的托孤,《逸周书·度邑》上记载:

那天周武王躺在床上,自感时日无多,于是把他的四弟周公旦叫到身边,缓缓地说:“上天让我做天子的期限已经到了,我的孩子还年幼,我占卜过了,国君的位子就由你来坐吧。”

“王欲旦传于后。王曰:‘旦!汝维朕达弟……今维天使子,惟二神授朕灵期,予未致……维幼子大有知……乃今我兄弟相后,我筮龟其何所即。’”

说完以后,周公旦无言以对,握着周武王的手,“泣涕共手”。

于是周公旦代天子摄政。

此刻一直站在幕后的周公旦终于走上了历史舞台,好戏终于要上演了。

周公旦是周天子智囊团里最重要的三个人之一,另2个人,一是姜子牙,另一个是姬发的堂兄弟,召(念shao)公奭(念shi)。实际上第一次分封,大部分都是周公旦的规划。

周公旦接手以后,忙到什么程度,史书记载,“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

说周公一头长发,没时间洗,好不容易抽空洗头,洗到一半有人来找,他就要握着头发讲事情,洗一次头要被打断三次。所以估计周公头发挺湿润,后来启发了周家一位后人,取名叫“周润发”。

吃饭时候也没得休息,刚吃块肉还来不及嚼,有人来了,只好把肉吐出来,去接待。

曹操有一首著名的《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最后两句就是,“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就是拿周公旦作比喻,虽然自己只是丞相,但已经统领天下了。

所以你看曹操都把自己和周公旦联系在一起了,那当时的人会怎么想呢?

周公旦家里排行老四,老二是姬发,那还有老三呢?

老三就是“三监”之一的管叔,此时正在监视武庚呢。

就像尼采说的,当你凝视深渊,深渊也在凝视着你。

所以你看自古啊,看守恶龙的,基本都得堕落,中外都一样。

管叔当然有想法,其实对于周武王的安排他已经不爽了,说是亲弟弟,结果连个诸侯都不是,人家都是什么公,自己还是个叔。

现在武王驾崩了,自己拿了号码是一号,结果开门了直接从二号开始叫,换你也得崩溃。

于是管叔、蔡叔、霍叔、康叔,这些“大叔们”没事就聚在一起吐槽周公旦。

被四个大叔围在中间的武庚很快也察觉到这个问题,就撺掇他们,不管武王给你们多少,事成之后,我双倍给你们。

于是武庚联合了商的残余势力,联络了部分蛮夷部落,加上“大叔们”的力量,西周建立后第一场内乱就这样发生了,史称“三监之乱”。

4

前面说不是有4个大叔吗?怎么只是“三监之乱”,因为大叔中出了一个“叛徒”,康叔。

康叔的人生出现了大危机,是跟着一起造反?还是站在周公旦这边?

人生有时候就在于选择,危机的一半代表“危险”,而另一半则是“机会”。

管叔和武庚也给康叔许诺丰厚的报酬,康叔十分感动,然后马上给镐京发消息说,这里有情况。

话说周公旦这边接到消息,马上准备应对,于是他就和智囊团商量,主要就是尚父姜子牙和召公奭,三人商量,出征讨伐。

可就在周公旦准备出征的时候,朝中大臣们却提出了反对意见,因为叛军声势浩大,不仅有原来商人势力,还有淮夷、徐夷、奄国这些蛮夷助阵,万一打输了,原本的国土可能都会丢失。

他们的建议是,既然三监反叛的理由是对周公旦摄政的不满,那让周公旦还政给成王,然后派出使者求和,不就可以解决了吗?

其实你也不好说这伙诸侯拖后腿,因为虽说周公旦摄政,但当时成王并不是个小孩,据记载至少已经成年了,这时候周公旦霸占这个位子,很难不让人有想法。

周公旦这时候陷入一个必输的境地,他明白,三监叛乱不可能因为他的离开而停止,他如果放权,那周家历代心血将付诸东流。但他如果不放权,就肯定要背一个强行摄政,贪恋权位的骂名。

但周公旦这次表现的异常强硬,不但力主东征,还写下了一篇《大诰》,强调东征是巩固西周政权的唯一选择,自己定会拼尽全力完成,这基本上算是签下生死状了。

当然,这篇《大诰》还有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让原本认为已经打败商朝的将士明白,这次打仗的意义是什么。

就好像周末加班,一种是领导强制要求的,一种是你明白工作的意义而自己去加班的,动力显然是不一样的。

当然,有两个人始终支持周公旦,那就是召公奭和太公望,他们做了分工,召公奭在镐京负责安抚西边的诸侯,太公望作为军师和周公旦一起东征。

讨伐“三监之乱”的战争开始了。

5

我在看这段的时候会有点阴谋论的想,武王当年设置三监是不是故意的?

也许他早就觉得这几个弟弟靠不住,所以都派过去看他们能否抵抗诱惑。

另一方面,商朝的残余势力毕竟都还在,但又找不到理由斩草除根,于是就有了这场“三监之乱”。

如果真是那样,那周武王的魄力不是一般的大,这完全是一场All in的赌局。

而代替周武王站在赌桌前面的,就是“赌神”周公旦。

这场仗和速战速决的牧野之战完全不同,这一打就打了三年。

这三年,周公旦不但打败了三监,打败了武庚,同时把残余的商朝势力连根拔除,甚至连同东夷和南边的淮夷都打服了。

于是,又到了重新洗牌的时刻了,也就是第二次分封。

通过这次东征,大家发现,东边距离太远,如果不能就近控制,未来势必还会出乱子。

于是决定,西边镐京是周起源之地,由周成王坐镇,而在东边建立另一个中心,洛邑,作为巩固东方势力的中心,管理商朝遗民,由周公旦坐镇。周朝这次终于真正将势力扩展到了东方。

在西周青铜铭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宅兹中国……”

这也是最早出现“中国”的记载,同时周公旦在此铸造九鼎,这也就是定鼎中原的意思。

在第二次分封中,主要有这几个重要的国家,分别是:卫、宋、鲁、晋、齐、燕等国。

话说三监是如何处理的呢?管叔和武庚直接被杀,蔡叔和霍叔被流放。

在“三监之乱”中,康叔立下大功,不但第一时间通风报信,同时也在平乱中出力不少。

因此,周公旦将原来管叔和武庚的地盘封给了康叔,这就有了“卫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北)。

卫国管理的是殷的七个大族,有点诡异的是康叔并不是诸侯,其实还是“监”,所以别的诸侯后代叫“某某公”或“某某侯”,卫国还是“卫伯”,到后来贿赂周夷王才成为诸侯。

所以有时候做无间道代价也挺大。

不过后来蔡叔和霍叔的后代还是非常优待的,他们也分别分封到“蔡国”和“霍国”。

再继续,因为不能断商的宗祀,于是又把之前纣王时期就投奔周朝的微子启找来,让他来管理武庚的遗老遗少,这就有了“宋国”,都商丘(今河南商丘)。

在“三监之乱”中,有一个叫“奄国”的蛮夷尤其活跃,为了镇压他们,周公旦将自己的儿子伯禽分封到了奄,于是有了“鲁国”,都奄(今山东曲阜)。

又让成王弟叔虞去管理夏朝遗民,于是将他分封到了山西南部,于是有了“晋国”。

接着是两位功臣,召公奭和太公望。

由于东边还有商朝遗民录子和存在,于是周公旦派遣召公奭去征讨,并将录子和的土地封给了召公奭,这也就有了“燕国”,都蓟(今北京)。

太公望的任务就更重了,所谓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当时还有一个强敌“莱夷”还未收复,于是周公旦就把这块地方分封给了姜子牙,于是有了“齐国”。

人家都是直接封地,轮到姜子牙了,居然还要打下来才给,这功臣也太难了,于是周公旦还给了太公望一个特权,齐国可以征讨有罪的国家。当然,这后面又引发了很多问题,这是后话。

到这里,第二次分封完成,天下大势已定。

6

其实周公旦所谓的分封制度,除了封土建国,还有一系列措施。

比如,军事上,根据不同国家的规格,可以拥有的军队数量不等。规定天子有六军,诸侯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

天子的六军包括西边镐京的“成六师”和东边洛邑的“殷八师”。这是军力的保证。

陕西历史博物馆里收藏的西周盠(li)方彝(yi),上面的青铜铭文记录了关于西周军制。

又比如,礼法上,建立了宗法制度,所谓宗法制度虽然不是一种刑法,但也是一种道德约束,其作用是为了让宗族安全地传承下去。

《礼记·大传》记载:

“人道亲亲,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这就是周礼最核心的思想,“亲亲和尊尊”,亲亲是让兄弟手足之间长幼有序,尊尊是在社会等级上尊卑有序。

后来在儒家思想里,就是“三纲”,所谓“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

在完成这一系列安排以后,周公旦在摄政七年后,还政给周成王。

在成王亲政后,有一年,国家发生灾荒,秋天颗粒无收,那时候遇到灾荒就要占卜吉凶来安抚人心。

于是成王找来了金盒,那里面有历代占卜的记录,打开一看发现有周公旦的一次占卜。

原来这是周武王病重的时候,周公旦向三位先王祷告,愿意用自己的身体来代替武王,以求武王健康。

成王这才明白周公旦的一片苦心。

这也就是成语“周公代祝”的由来,也是中国著名的孝悌故事。

周公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有一个头号粉丝,经常在晚上梦到周公,仿佛两个老友见面,这位粉丝也会向周公吐槽,你死以后,这个世界可真乱套了啊。

直到有一天,这位粉丝也已经老去,他对弟子说,我已经老了吧,好久没有梦见周公了。

我想,也许在他离世的那天,会看到周公正在不远处等着他,笑着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