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源电动汽车集团CEO王祖光:智能制造助力智慧城市

10月30日,2019中国相城春申湖创投高峰论坛·暨中国天使联合会长三角(苏州)分会启动仪式中,恒源电动汽车集团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王祖光先生,分享了主题演讲《智能制造,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嘉宾介绍

王祖光先生最先为公众熟知的头衔是“小灵通之父”和“中国首家纳斯达克上市企业缔造者”,他参与创业的公司有4家已经上市。过往的成功并没有让他停下脚步,2014年王祖光跨界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随后成为恒源电动汽车集团联合创始人与首席执行官,2016年恒源推出了智能造车平台“容大智造”,预计2020年上半年恒源电动汽车集团即可上市。

虽然在现在的中文社交媒体上非常低调,但王祖光的人生足以用“传奇”来形容。他出生于上海的书香世家,外祖父于怀仁是闻名上海的“怀仁会计事务所”经营者,祖父王公玙是一位传奇式的爱国人士。1979年,作为新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王祖光就读于伊利诺伊州大学,以优异成绩取得计算机电气工程双硕士学位,并成为学校第一个在两年半的时间里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生。他的研究生导师也是拥有9个博士学位、横跨多领域的学术界传奇:人工智能界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赫伯特·西蒙教授(Herbert A.Simon,中文名司马贺)。

毕业后王祖光先生受雇于英国雷卡公司(Racal-Milgo)担任系统工程师,负责网络管理系统的开发,随后进入当时通讯界最有名的贝尔实验室(Bell Lab) 成为资深研究员,他的研究课题主要是网络系统和网络管理。可以说40多年前,王祖光就成了最早一批接触人工智能的美国学生。

1989年王祖光决定回国创业,又成了最早一批海归。之后的故事我们就比较熟悉了:1991年他与陆弘亮、薛蛮子共同创立UT斯达康,让“小灵通”成为许多中国人第一部手机。2000年3月,UT斯达康成为中国第一批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之一。

王祖光说:“其实我这个人有个爱好,我就喜欢创业。对我来说人生就是过程最重要,浪费过程是最大的浪费。我在40岁的时候退休过一回,后来发现自己是天生要工作的命。”

2006年,王祖光第一次接触国内的汽车制造产业链,这带给他很多思考。2014年,60岁的王祖光又做了一个新能源车的创业项目,这就是后来的恒源电动汽车集团。到今天为止,恒源的电动车组件和系统已经在20多个国家销售、使用,其中销量最大的市场是德国。恒源电动汽车集团在全世界有12个工厂,包括美国、德国、法国、捷克、俄罗斯,日本福岛的工厂正在建造中。

智能制造:改变产业与城市的时空关联

2015年工信部启动实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专项行动”,智能制造创业的黄金时代由此开启。王祖光通过主题演讲表示,基于人工智能、工业自动化和数据化等前沿领域的研究成果,与传统制造相比智能制造最大的优势在于三个方面:

第一是信息自感知。

在生产制造过程中智能系统会通过网络和传感器自己搜索信息、认知信息。智能制造的过程本身含有对市场信息、供应链信息、用户信息等一系列信息的自动感知。

第二是系统的自决策。

整合多种传感器上传得到的信息,系统会根据智能算法产生决策行为,调整生产方式和产量。这个过程排除了以往的人脑智囊,纯粹是根据数据做出的自动决策。

第三是任务的自执行。

如何安排生产流程、供应链和运输如何配合产品,这些都是系统会自动执行的。

在智能制造体系运行过程中,深度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最重要的是,所有机器、设备、专家系统、市场数据和用户信息和人工智能软件都会相互连接、深度融合,形成一种数字化、网络化和弹性化的制造模式。

数字化制造的最大不同,就是可以根据市场反馈,结合现有供应链、根库存等数据,决定制造行为。弹性制造,最大的不同是从固定生产线变成灵活的加工中心,实现模块化生产和分布式生产。

什么是模块化生产?一条传统的生产线只能生产特定类型的产品,增加一种新产品就要新建一条生产线。而一个加工中心进行的是模块化生产,通过输入不同的程序指令,可以生产出作用不同的多种“模块”,想要一件新产品就从现有的模块中挑选符合需求的几件来进行组装。举个例子,高通的芯片就是一个产品模块,它可以应用在各种品牌的手机里。

王祖光表示,未来的制造业趋势就是模块化的产品越来越多,每一个供应商都承担一个模块的制造,不同的模块供应商可以分布在全球各个地区,这就是分布式生产。通过分布式生产,可以极大地压缩生产与运输时间,减少全产业资源消耗。

恒源电动汽车集团创立的容大智造平台,最擅长的就是做分布式和模块化生产,技术和供应链是恒源的主场,而品牌营销、售后服务和应对不同国家千变万化的市场与监管体系,是恒源的弱项。传统车企要把国内生产的整车销售到全球不同国家,还想盈利并且获得良好的现金流,这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基于扬长避短的核心战略,恒源在海外的合作工厂拥有强大的市场和销售团队,对不同国家的监管标准和用户需求很熟悉,还拥有全部资格认证。因此在国内制造的组件和系统,可以在海外工厂和合作品牌的生产线上组装,从而更加快速的进入海外市场,这就是智能制造下的分布式生产。

简而言之,智能制造模式带来的是时间上的压缩和空间上的拓展,是全球范围内的资源、技术、研发、生产和服务的再配置,是对物理上和概念上各种边界的打破。那么当下必然要问的问题是:智能制造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未来?

王祖光认为,智能制造首先改变的是C2M模式,即将用户和工厂连接起来。用户作为主导,工厂生产的产品可以变成定制,每个消费者都能得到定制化的商品。目前的工业进程还无法做到定制化,因为今天的商业要求规模化,定制的成本太高,要定制就无法形成规模。但现在已经有企业在追求智能定制,这就是智能制造的前导,未来一定可以通过模块化和分布式制造,达成“规模化定制”。

另外今后的所有产品都是联网而且互联的,产品与产品之间,产品与制造它的工厂之间,产品与它的供应链之间,都可以互联。除了产品变得更加透明,智能制造也会让人力劳动大大减少,也将改变我们的社会。

“有一次我去了郭台铭那边,他说你想不想看看我们的黑灯车间?我说可以。去了乌黑乌黑的,电灯一打开就看到机器人在干活,没有人,所以它可以不要灯。因为机器人不需要眼睛看。这就是非常典型的智能制造。”

王祖光提到一件趣事,说最近美国民主党的杨安泽要竞选总统,呼声非常高。因为特朗普说美国工人的失业是因为中国的制造业的发展。杨安则提出一个说法:不是中国的制造业,而是新技术影响了美国的制造业。今天的亚马逊仓库是无人化管理,即使是中国做玻璃的曹德旺把工厂移到了美国去,他也在准备规模化的使用机器人。所以杨安泽提出,今后我做总统,每个人每个月发一千块。这个提议听起来非常的可笑,但其实不可笑,因为未来多数产业都要实现无人化,所以今后应该让机器人来交税,让人来享受。未来人可能是个享受税收的对象,而不是一个交税的对象。

为什么特斯拉选择在中国建厂?因为特斯拉的很多零件都是在中国生产的,这些零件远渡重洋运到美国去组装成整车,然后还要从美国运到中国来销售,这中间的环节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和低效生产问题。但是即使特斯拉在中国建厂,这其中也有很多不合理,因为他们需要把所有东西运送到上海,之后再运往全国各地,依然造成巨大浪费。

基于此,王祖光认为未来的智能制造会改变制造的功能。例如未来一辆车的所有零件都在全国各地分布式生产,而苏州市场上需要的车辆,可以在苏州本地组装,这样物流环节只需要运输成本较低的零件,而不是整车。

在改变了制造业的空间和时间关联之后,智能制造就有能力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首先智能制造导致大量的工作不需要依靠人力,甚至很多研发测试环节都不需要人来执行。未来产业和城市需要的是高度专业的管理人才,去控制和监督生产研发流程。未来的智慧城市需要的人才是智慧者而不是劳动力,企业和政府需要去找到这些智慧者。这就意味着未来每个城市在吸引和培养人才方面的竞争和需求更大了。

另外智能制造将会融入城市机能,变成城市的一部分。因为每一个城市的发展方向不同,需要的公共设施、环境规划和产业生态也不同,就产生了许多定制化的需求。智能制造最擅长的就是定制化生产,消费市场的定制化与城市建设的定制化并行,因此今后的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是不可分割的。

大会后的采访环节,针对苏州相城的发展角度,王祖光认为这两年来相城政策上持续引进高端制造业、鼓励产业对接资本,以及扶持许多有潜力、有创新能力的小企业发展壮大,都是很有意义的。

“之前对于相城不太熟悉,来了之后感觉大开眼界。这里的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配套等方方面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我认为这样的整体环境打造,比起单纯的土地、税收优惠更有吸引力。相城在吸引人才方面的理念尤其关键,有好的人才能有好的产业,而吸引好的人才必须要有好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总体来说相城对于投资人和企业家的吸引力还是非常大的,当好的人才和产业集中了,就会形成投资洼地效应,会更快吸引资本。”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