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小而美”的关键词

新华网南京11月12日电(钱贺进)镇江不大,面积不足4000平方公里的镇江在江苏地市中,算的上是十足十的“小个头”。

自然界中,引力与物体的质量关系密切;如此体量的镇江,在发展的道路中也或多或少地受到过“引力不强”的困惑。日前,在镇江市委网信办指导的“网眼看镇江 发现新亮点”走进辖市区网络主题活动中,我们一一走过镇江市各辖市区,发现在不大的地域上,丛丛簇簇涌动着茂盛兴旺的产业动能,演绎着物阜民丰的和美画卷。

在这里,“聚而合”的因子交相辉映,“小而美”的魅力灿然生光,“力场”二字被重新定义。

“靠自己”——美丽乡村的奋斗路径

镇江有古蕴流芳的文化大美,白蛇传说回荡在金山寺外,西津渡里一眼百千年;镇江也有细腻回甘的生活小美,比如别具风格的精致乡村。

在四面环江的扬中,是江苏地域面积最小的县级市,3.8平方公里的新治村便嵌在这座“迷你岛”中。迈上不过数百步,小小村落的丰富层次如书页翻开:小洋楼的庭院里,左邻右里的花草正开得繁茂;“宝晋诗社”里,父老乡亲在这里以诗会友;乡贤馆内,有威望又自愿扎根乡土的新乡贤成为村民们崇敬的榜样。

在丹徒上党镇墅山村,漫山茂密的茶林如同被大自然的梳子理顺,做茶43年的付玉香端出了从中国农科院 茶叶研究所引进的黄茶新品招待来客。绿透金黄、滋味鲜醇的茶香四溢,付玉香乐呵呵地说,黄茶虽难栽种,但一公斤8000元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小小一片叶子,已成为当地致富产业。

没有“地大物博”的先天优势,暂不足以建起发达的内通外联,怎样让乡村产业做响兴旺?镇江农民给出了答案——靠自己。

“没钱是万万不能的。发展村级财力是我们当前头等大事。”王义波到村第一天就跟村两委成员明确的。2010年,为改善村穷镇弱的现状,镇党委下派年轻干部王义波到村担任村书记,拓宽村级经济增收渠道。

近年来,新治村党委通过建设标准化厂房,提高土地租赁性收入;完善居民小区配套设施,提高开放性收入;发展物业经济、高效农业,提高发包性收入;优化涉企服务,提高驻村企业反哺性收入。村级稳定性收入到2017年已达到360万元。有村级经济打底,一切村级事业发展都有了基础和底气。

早年凭借 “国家级制茶能手”称号,付玉香成了当地率先富起来的能人。“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她动员茶农们成立墅农茶叶合作社,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销,积极引进新品种,在茶叶高效益的课题上率先操练起来。

对计生困难户,她也热心伸出援手。为了帮助同村12位计生贫困母亲,付玉香对她们的茶鲜叶按收购价的上线收购,12户贫困母亲户均直接收入超万元。今天,“墅香剑毫”的茶叶商标成了当地金字招牌。

“实干”——县域经济的发展精神

“苏南模式”珠玉在前,镇江县域经济不遑多让,问及如何补齐经济总量偏小、发展活力不足、综合实力不强的短板,建设者们坚定地说:实干!

“一代材料,一代装备”,在丹阳,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全体职工对此体会深刻。碳纤维,质量比铝轻、强度比钢硬,是国防军工和重大装备领域的新材料。但在国内,超强碳纤维材料研究一度落后于人,严重影响我国部分重大工程项目的进展。

“卡脖子”之外,制造与销售的话语权还掌握在日本人手里,技术封锁和高昂售价让江苏恒神股份有限公司原董事长钱云宝十分不服。

他从国内重金引入技术专家和骨干,建成低成本碳纤维复合材料工艺设计与制造创新团队。钱不够,就自掏腰包,在股市低潮时,钱云宝两次低价抛售自己名下的股票几千万股,“外国人能做出碳纤维,我们中国人也能做出来!”

在公司展厅,我们看到了大飞机窗框和下一代地铁整车车体等碳纤维大型制件,“所有设备都是自己摸索、自己研发。”公司总裁办主任马兴虎说,千吨级碳纤维生产线建设,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全产业链建设……实打实的拳头产品,在海洋装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提升我国高端装备的性能和技术水平。

国产碳纤维产业的强大,也迫使日本等国对我国碳纤维出口价格大幅下降。“经历过这些,我们更笃信掌握核心技术的重要性,对研发人才的投入是实业兴企最优先的选项”。

虽然是产业发达、特色鲜明的工贸之城,但“地方小”的确给丹阳带来过发展瓶颈。丹阳市科技局局长王小南坦言,在“群峰环绕”的苏南,争取国家重大成果转化平台搭建,引入关键核心技术人才,一个“县”的力量还是单薄了些。

怎么办?王小南介绍,丹阳对人才引入加大砝码,包括运用股权期权、知识产权入股等股权激励手段,以及科技贷款构建“引入、孵化、成长、成熟”的全过程投入机制。

如果人才暂不考虑在丹阳安家落脚,丹阳也积极鼓励人才为项目进行“离岸孵化”,他们引进28名院士与45名科技发展顾问与本地企业合作,每年至少两次与丹阳互动,对企业精心辅导。

2018年,丹阳研发经费占GDP比重达到2.6%。所有对技术的渴望,都指向一个目标——实业。随着人才引进,掌握一批关键技术,丹阳100多家企业的300多种产品,已经成为全功“单打冠军”或行业领跑者,10多项核心技术全球领先,形成一大批创新性增长点。

“绿色发展”——幸福空间的大智之道

经济账与环境账在矛盾处如何统筹兼顾,生态效益与幸福空间在交汇点上如何同进共生?镇江人不约而同指向关键词——绿色发展。

四面环江,因水而生的扬中一直对长江实行严格的生态保护,全省仅存的长江深水岸线全部集中于此就是最好的见证。然而,“岛市”也曾深受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困扰。由于地下水位高、地质承载力差的地理原因,以及城市污水设施标准低、居民私占填埋河道等因素,扬中城中水污染情况愈发严重,“治水”成为扬中人民的心声,美好生活环境成为百姓的向往。

铁腕治水!以往,治水涉及多家部门,或六问三推,或“各人自扫门前雪”,根治“城市病”,就要先根治“九龙治水”的僵局。扬中人较了真,在2016年组建水务集团,全力负责治水项目建设。

以“五水联治”为主题,从“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引活水、保洁水”五个方面全面启动水环境治理工作。财力有限,宁可压缩行政事业开支,每年也定要拿出亿元治水。两年里,扬中完成污水管网建设162.86公里、雨水管网建设105.6公里。

漫步广宁河畔,芦花随风摆动,清澈河水静静流淌,不远处全民健身公园里欢声笑语。“广宁河曾是岛内有名的‘龙须沟’,断头河支流多、黑水问题严重。但今天已是水美扬中的样板工程。” 水务集团董事长范选华说。

生态是现代农业的关键一环,高效农业曾在镇江打出“戴庄经验”“丁庄葡萄”“镇江江蟹”等响当当的农产品品牌。这个金秋,位于丹徒的国家稻鸭共作引智示范基地迎来水稻沉甸甸的丰收,在这里,稻米与鸭成为“富民好搭档”。

基地将日本稻鸭共作技术,创造性发展为“苕稻鸭萍”模式,通过植物固氮作用增加地力,而且构建了稻鸭共作+苕子化感两道防线,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控制水田杂草,提升了稻鸭共作的效能。不仅达到农药化肥的“双减”,还使水稻丰产稳产,既降低综合成本,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加上鸭肉、鸭蛋等副产品销售,一季稻鸭共作让农户们的收入更上一层楼。高效农业的知名度,正让镇江变成有名的“小清新”。

绿色发展,往往美的就在眼前,真正望向的更是长远。

小身材,大能量。县域经济活力迸发,为镇江整体崛起注入强劲动力。“镇江力场”,已破题起势。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