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少年的你》:魏莱的笑,陈念的泪,旁观者的沉默

《少年的你》里有三种人——

施暴者,受害者,旁观者。

耐人寻味的是,施暴者是一个家境富裕的好学生魏莱,受害者是一个追债家庭的贫民窟女孩陈念和一个满街乱窜的小混混小北,旁观者是更多芸芸众生,其中也许有你也有我……

这很不符合常人的逻辑。都说“仓廪实而知廉耻”,家境富裕的乖乖女,怎么会干校园欺凌这样的勾当?又道“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追债家庭的贫民窟女孩,又怎么可能见义勇为、面对恶势力仗义相助?

答案,或许就隐藏在一张张青春无邪的脸庞下。那些不辨是非的施暴、不堪欺辱的懦弱、不愿发声的漠然、不敢反抗的盲从,构筑了一段隐密的青春残酷物语。

阳光底下的“

先来说反派魏莱,我们不知道从“乖乖女”魏莱到“校园霸凌施暴者”魏莱经历了些什么?只能从“因为复读,爸爸已经一年没有和我说话了”等只言片语中,读出她的原生家庭可能未必如人们所想那般幸福。

如果非要为这个“反面角色”提纯一个特质的话,那么,魏莱一定是影片中笑容最多的人。而最令人悚然的,也是她的笑。

对同学校园霸凌时,她得意地笑;面对警察盘问时,她无辜地笑;对报警的陈念进行凌辱时,她复仇地笑;在家里直面父母时,她讨好地笑。她有一张清纯无辜、人畜无害的脸,即使是谎言满篇,也依旧可以脸不变色心不跳地满嘴跑火车。

有一个细节值得思量:当警察来到魏莱家里调查胡小蝶自杀事件时,墙上贴着一张又一张的获奖证书。

魏莱的妈妈说:“我和爸爸给她的都是最好的教育。这是那个女孩的家教有问题,心理素质太差了。唉,魏莱不受委屈谁受委屈,她太单纯、太好欺负了。”随即,镜头切换到魏莱的表情,没有内疚、没有懊悔,反而是一脸无辜和真诚。

这是一种典型的“取悦式”“讨好式”的人格,根源在于原生家庭充满控制欲、令人窒息的“爱”。在魏莱的世界里,父母以爱之名,时刻灌输着“不能犯错”“必须做到最好”的教育理念。被强加的“爱”让她产生了恐惧和绝望,这种情绪有如一股巨大的暗潮,一次又一次地拍打着她、袭击着她。

于是,在高考复读巨大的压力下,她就把这股恨投向和她一样复读备考的同学们,这是内心恨的一种释放和外化。

美国作家苏珊·福沃德在其著作《原生家庭》中这样打比方:有毒的家庭体系就像高速公路上的连环追尾,其恶劣影响会代代相传。魏莱,在父母“扭曲”的爱中,已经形成了一种扭曲的价值观,背上了沉重的心理枷锁。而施暴,成为了她反抗和获得优越感的渠道。

阴沟泥淖中的“

和“天使脸庞”的魏莱相比,陈念和小北,在大部分的时候,真不像个好人。他们的原生家庭让邻里甚至是警察都先入为主地觉得:他们不是善茬

陈念读书成绩优秀,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可难逃原生家庭的枷锁。在她心里,有着对亡者胡小蝶的愧疚以及随之产生的赎罪感,有着渴望母亲庇护却发现对方更脆弱的无可奈何,更有着坚守良知与改变命运的巨大撕扯。

小北天性仗义、爱憎分明,看似活得逍遥,内心却始终被儿时遭弃的隐痛牵绊,他用颓废来掩盖内心深处的苦与痛,在他灰暗的世界里,始终渴望被一束光的温暖来点亮。

一场高考前夕的校园霸凌事件,让两个少年相遇了,他们在彼此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于是互相支撑,用抱团取暖的方式,来抵御命运不断袭来的痛击。

陈念对小北说,大人们和学校教会了我们知识,却从来没有一课教会我们如何变成大人?

小北对陈念说,你往前走,我一定在你后面。你保护世界,我保护你。

电影最动人之处,恰在于这两个少年,没有变成被生活任意揉搓一蹶不振的窝囊废,而在兵荒马乱的青春里,努力地投射光亮。两个倔强的少年,在大银幕上重申了一种主张———即使身在阴沟,依旧需要内心向阳

旁观者的“冷漠

面对校园霸凌,旁观者为何不伸出援手?这是一个更具普遍性的问题。

影片开头,当胡小蝶从楼上一跃而下,镜头用多个快闪来展现旁观者视角:对着遗体拍照片发朋友圈,在群里列队发出惊恐的表情包,匆忙跑下楼梯跻身于围观人群之中。所有人都在热闹围观,只有陈念走过去,为死者盖上衣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旁观者也是欺凌者,他们纵容欺凌的发生,在那些令人难堪的时刻,他们的未施援手,就是对受害者的伤害。

如果是你,会成为挺身而出的陈念?还是成为那个沉默的大多数?《少年的你》用尽可能诚恳的故事和写实的影像给了我们一个反思自身的机会,这是电影的社会价值所在。

陈念的见义勇为,是主创对故事灌注的暖意,也让电影为人所称道。但隐藏在影片背后的深意,或许更发人深思。那就是,旁观者的善意,或许可以暂时驱逐施暴者,但真正能够拯救你的人,只有你自己。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与其说陈念是个拥有高尚情操的人,不如讲——她是一路被命运裹挟着向前、不由自主牵扯进道德场,并在最后实现自我救赎的人

很多时候,我们和少年时的陈念很像,把“长大”视作解决问题的希望。然后随着年龄渐长,才会发现,只有内心的强大才意味着真正的长大。

愿看完这部《少年的你》的所有人,都能多一份直面命运、对抗不公的勇气。

文 | 艳如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