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咪知道李月:做一个永远比昨天好一点的自己

“我知道,有些目标,可能我这一生都没有办法去完成它了。但是,这几年的经历让我明白,即便不能成为内心设定的那个人,至少,我一直都在有进步。”这是儿科医生李月对过去几年工作的总结,也是对未来职业生涯的期许。

我不是天才 但一直在进步

从一开始,做儿科医生就是李月的梦想。似乎,文章的开头都应该这样描述。可惜,李月最初的梦想不是它。

机缘巧合,冥冥中仿佛有一只无形的手,推着她一路走过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时光,走进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一名公立三甲医院的儿科医生,并且在这条路上越走越远。

“其实,不是我选择了这个职业,而是这个职业选择了我。除此之外,我找不到其他更能证明自己的职业。”

褪去最初步入职场的青涩,李月渐渐发现,对于儿科医生来讲,每天的工作,更多的是重复而机械的判断、操作,而这些是上百万医生每天都在做的事情。

每天按部就班地工作,诊治了成千上万的病人,却不觉得自己有任何收获。李月想:就算成不了业界屈指可数的专家、大咖,也不能总停留在原地吧?

一场忽如其来的抢救,让她开始发现,原来自己每天都有在进步。那些压力和忙碌,一直在推着自己滚滚向前。

一个35周的早产儿,心跳微弱、皮肤苍白、四肢疲软,连哭声都没有。李月和同事们立刻进行复苏操作,几个循环过后,加上气管插管,终于把孩子从鬼门关拉了回来。

“当时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绝对不能让孩子死在我手里,一定要救过来,至少撑到抱回病房。”李月回忆起来,也是心有余悸。

事后,李月回想、推敲每一个细节。如果是三年前的自己,能否像这样迅速判断、精准操作救活这个孩子?

所谓成功,不是只有一举成名、颁奖加冕才算;每天都比昨天进步一点点,也是成功。

她常常自比《灌篮高手》的球手木暮公延:这个世界上天才有很多,但更多的是平凡的普通人。

虽说,每个人都有某个阶段斗志昂扬、满腔热血,认为自己将来会如何如何闪亮,成为比谁谁更有名的人;但是,大多数时候,自己依旧还是原来的自己,不是国家总统,不是世界首富,甚至连个名人也不是。

但,这不能成为自己踟蹰原地的理由。

“这个世界上天才有很多,但更多的是平凡的普通人。即便不能成为内心设定的那个人,至少,我一直都在有进步。”

夜班祈福照

用“笔杆子”代替“嘴皮子”

因为性格果断、处事利落,被同事们笑称为“月娘娘”的李月,其实也有温柔、耐心的一面。

面诊时不超过5分钟的患者,偶尔会在线上向李月抛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是医学常识,有些是常见病例。

为避免在匆忙回复中出现不严谨,也为了减少工作量,李月决定用公众号文章的形式,向患者们展开普及。

如果有涉及患者提问方面相关的文章,李月会把链接转发给他们。“这样可以让家长掌握儿童健康医学常识,在家里解决常见问题,减少孩子在医院交叉感染的机会”。

争取每周一更,李月对自己的要求是坚持、严谨。从选题、撰写、排版、配图全部亲力亲为,她像盖房子一样,精心打理她的公众号,尽管有时候阅读量只是寥寥两位数。

“我一直在慢慢地写,也在思考读者们的需求点在哪里、喜欢什么样的内容。另一方面医学内容要严谨,写一篇推文可能要看十几篇文献,所以更新比较慢。”

也许短期内不会成为大V,但李月仍然像她自比的木暮一样,一点点在累积,聚沙成塔,精心为每一位关注她的患者和朋友们默默耕耘。

李月公众号的科普文章

“患者认可我这个医生,而不是公立医院这块招牌”

在公立医院,李月月均看诊量2000+,虽然每天承受着超高强度工作,但家长对医生的认可度并不高,这让她一度十分沮丧。

“每天门诊量这么大,我治好了那么多小孩,家属却没觉得我这个医生有多好。”

作为医生,自己到底能给病人带来什么?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体现在哪里?没有医院背景,自己的影响力有多大?李月常常这样问自己。

于是,她开始走上寻找答案的路:离开公立医院,加入了年轻的创业公司——妈咪知道。

与公立医院源源不断的流量相比,在私立诊所,医生靠的是个人品牌。

李月深知,个人品牌的建立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意味着医生不仅需要有过硬的医术,更要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这样才能与用户建立互相信任的关系,进而让患者成为自己的“粉丝”。

“我希望不管在哪里,患者信任的是我这个医生,而不是我背后三甲医院这块招牌。”现在的李月,觉得自己“每天都干劲满满”。

静心去做好每一件分内之事,不断自我打磨历练,做一个永远比昨天好一点的自己,是李月对自己的要求,也是她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最朴素的愿景。

【医生简介】

李月,复旦大学儿科学硕士,曾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担任住院总医师,拥有美国心脏协会的急救(BLS)和高级生命支持(ACLS)证书。擅长:儿童喘息性疾病,尤擅长慢性咳嗽、新生儿窒息复苏、儿科急症诊治。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