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银行存款”被点名了

作者|海马小姐

来源|海马小姐 (ID:ladyhaima)

1、

近期,银保监会出了一个文件,点名了结构性存款。

主要讲的是规范商业银行结构性存款业务。

其实不同于一般性的存款,

结构性存款是有投资风险的。

“结构性存款”这个结构,指的是两部分,

一部分是普通存款,

另一部分投资于一定的衍生产品,比如黄金、外币、期权或者其它投资品种,博取高收益,

简单理解,结构性存款就是“存款+投资”。

举个例子,比如招行的这款产品,挂钩的是黄金价格,

到期之后,根据当时的金价,可能会有3个利率等级的收益,1.35%、3.95%、4.25%。

存款人在承担一定风险的基础上获得相应的收益。

收益率的有不确定性, 很明显,和一般的银行存款比起来,它是有风险的。

“结构性存款”其实一直都有,但是这几年才火起来。

火起来的原因两方面,

一方面,

2018年4月,“资管新规”出台之后,严禁发行保本理财产品。

因此银行理财不好卖了。

结构性存款之前在性质上,一直是比较模糊的界定,又不好判断为理财,又和存款不一样。

但2018年7月20日,央行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

里面规定结构性存款也会纳入50万的存款保险条例里。

也就是说结构性存款是可以保本的,本金部分可以收到保护,

但利息部分,则按照衍生产品交易管理,不受存款保险制度保护。

(前文招行结构性存款的风险提示说明书)

于是,受存款保险条例保护的结构性存款开始大受追捧。

银行们纷纷发行结构性存款, 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几乎就把它当成了银行理财在卖。

另一方面,

互联网的发展,让大家有了更多的选择。

尤其是创新性存款的普及,比如京东金融的“当日系列”、“富民宝” (创新性存款对应的是一笔定期存款,搭配了信托结构,这块的监管也在趋严),

而在销售环节,

有一些机构把“结构性存款”也放在平台上,和创新型存款一起搭售,

但没有做明显的风险提示。

比如这样的⬇️

因此,在买这类产品的时候,还是多留个心眼。

2、

因为以上的原因,这两年,结构性存款的规模迅速扩大,

引起了监管层的注意。

关于结构性存款,市面上有“真”结构性存款,也有“假”结构性存款。

真机构性存款,

为基础存款+金融衍生品的设置,收益有不确定性。

而假结构性存款,实际产品并没有和金融衍生品挂钩,只是挂个名头而已。

甚至一些中小银行并没有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资质,

如果是这类银行发行的结构性存款,肯定是假的。

这类“假结构”收益的区间幅度变化很小,比如最高4.4%,最低4.2%,

且每次的收益都能“达到”预期收益。

其实,对于投资者来说,

假的结构性存款也不一定就“不好”,

假的结构性存款,没有投资到高风险的衍生金融产品中, 产品这端的风险更小了。

但这里的风险,其实都给银行承担去了,银行“保本保息”了,

尤其是一些中小银行,发行这类假结构性存款,实际就是变相高息揽储。

如果不加以控制,规模过大,可能造成系统性风险。

3、

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买了结构性存款的朋友,也不必担心。

这个产品并非0风险,但总体还是低风险区间。

另,如前文, 结构性存款受存款保险制度保障,本金是有保障的。

银保监会这次出台这个文件,其实也是在预防假结构性存款带来的风险,在产品端的角度做更严格的规范。

给了12个月的过渡期。

过渡期内,商业银行可以继续发行原有的结构性存款,但应当严格控制在存量产品的整体规模内,并有序压缩递减。

对于过渡期结束前已经发行的老产品,商业银行应当及时整改,到期或兑付后结清。

过渡期结束后,商业银行新发行的结构性存款应当符合通知规定。

未来的结构性存款,门槛将在1万人民币,有投资的冷静期,投资于衍生产品的比例有限制,有完整的风险提示。

最后,

在互联网平台上投资的时候,

即便是银行的产品,

也注意一下具体买的是什么,

产品构成是什么,看一下产品的“说明书”。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