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民乐》亮声澳门,海派民乐牵起“沪澳情”

“海上生民乐”,天涯共此时。

11月12日晚,上海民族乐团登台澳门美高梅剧院,亮相沪澳经济文化发展协会、澳门上海联合会主办的首届“沪澳主题周”,以一台《海上生民乐》,为澳门观众带去别样的海派民乐体验,牵起了“沪澳情”。

“我们以前看到的民族音乐会,演奏家都是正襟危坐地合奏或独奏,这场音乐会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把民乐器从古至今的发展展现了出来,还通过字幕逐一讲解每件乐器的历史和特色,形式非常新颖。”

当晚,澳门坊众学校的吴老师特地带着学生来听音乐会,他观察,“有一些曲子尝试了跨界,还有一些曲子用了全新的配器和编曲手法,民乐有了新的生命力,不仅让中国人共鸣,也让外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有了全新的民乐体验。”

谈起唢呐与民乐小乐队《凤舞》,跟着吴老师一起来看演出的一位女学生眉飞色舞,“领奏的那位唢呐演奏家台风很赞,演奏技术更是无可挑剔。”她还对民族管弦乐《丝绸之路》情有独钟,“演奏家们都是背谱演出,太惊讶了,我自己学竹笛,我知道难度有多高。”这位15岁的女学生没去过上海,因为这场音乐会,她说,“我很想去上海看一看、玩一玩。”

《惊梦》

让民乐符合当代人的审美

从管乐组合《汲古》、古琴独奏《流水》悠扬的远古之声,到丝竹重奏《紫竹》、古筝独奏《墨戏》雅韵天成的江南情调,从二胡与大提琴《梁祝》、民乐重奏与昆曲《惊梦》演绎的千古爱情主题,到民乐重奏《蜂飞》、唢呐与民乐小乐队《凤舞》激情四射的感染力……

《海上生民乐》以“乐和天下”串起音乐会主线,分4个篇章、共12首曲目,几乎将所有民乐器都搬上了台,吹管乐、拉弦乐、弹拨乐、打击乐等四大类都得到了充分且立体的展现。

“我们的原则就是要让民乐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以开放、融合的思维创作,既要好听,又要创新。”上海民族乐团团长罗小慈介绍,《海上生民乐》里的作品,无论是独奏、重奏还是合奏,都力求符合当代人的审美情趣,无论是传统经典还是当代新作,都经过重新创编。

为此,上海民族乐团大胆启用了几位上海本土青年作曲家,除了古琴独奏《流水》,几乎都是原创或改编的新作。事实证明,演出效果最好的,也恰恰是这些原创或改编的作品。

演出现场,二胡演奏家马晓晖牵手澳门大提琴演奏家何川,带来了别具一格的一版《梁祝》。原本近半小时的曲子被压缩到5分多钟,但仍旧保留了至柔至美的主旋律、无忧无虑的小快板,以及缠绵悱恻的“化蝶”。

“当二胡遇上大提琴,它就遇到了音乐上的‘灵魂伴侣’。”马晓晖说,二胡和大提琴在这里是平等对话的关系,就像祝英台与梁山伯,二胡代表女性,大提琴代表男性,“大提琴是浪漫的、抒情的、绅士的,和大提琴一起演凑,二胡多了一份浪漫,多了一份缠绵,多了一份诗意,多了一份小鸟依人。两件乐器都特别擅长表达情感。”

《梁祝》

何川还是第一次在公开场合演《梁祝》,用大提琴和二胡对话更是第一次。分隔沪澳两地,两位演奏家都是通过微信交流和分析曲子,来到澳门合排后,何川一开始没有太放开,在马晓晖的指导下,他慢慢找到感觉,表达也更自由了,“我们俩就是用乐器塑造角色,用乐器为大家讲故事,有一点情景剧的感觉。”

民乐重奏与昆曲《惊梦》创编自昆剧《牡丹亭》里最梦幻的一折“惊梦”,讲述了杜丽娘与柳梦梅在梦中唯美又浪漫的一次相会。

古雅的昆腔吟唱破空而出,两位带妆的昆曲演员款款而来,让人惊艳,“我们在昆曲里是以表演为主、以唱为主、以杜丽娘和柳梦梅的走位为主,这里更突出了听觉上的享受。”工小生、饰演柳梦梅的胡维露说,昆曲里最常见的伴奏乐器是曲笛,经过民乐团的创编后,这一段的配器改成了竹笛、古筝、中阮、打击乐,“我们在昆曲里是按一板三眼走,有稳定的拍子和节奏,这里完全不是按板眼那套来写,非常自由,非常灵动。”

纵观全场,跨界和融合是这场音乐会的关键词。

《紫竹》在清新明快的紫竹调里加入打击乐,律动感更强了;《墨戏》让古筝和民族舞同台,描摹了中国书法的气韵流动;《别姬》将同样讲述《霸王别姬》的琵琶曲《十面埋伏》、京胡曲《夜深沉》糅在一首曲子里;《蜂飞》将俄罗斯炫技名作《野蜂飞舞》改成了二胡、笙、中阮、打击乐的五重奏;《凤舞》在唢呐名曲《百鸟朝凤》里融入了爵士元素和摇滚元素,浓郁的炫技色彩瞬间点燃了全场……

民族音乐、国际表达、当代气质,上海民族乐团没有让民乐躲在博物馆里当文物,让人隔着橱窗欣赏,而是贴近当代人的审美,与当代人的生活共融,在当代真正活过来。

当晚的现场值得一提的还有压阵出场的民族管弦乐《丝绸之路》。这是现场规模最大的一部作品,描述了“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明的绚烂交汇,除了上海民族乐团的27位演奏家,还特别邀请了澳门中乐团的10位演奏家加盟。

“《丝绸之路》是上海民族乐团的保留曲目,澳门中乐团也演过很多次,并不陌生,所以我们很默契,迅速进入了状态。”澳门中乐团首席张悦如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如今已在澳门定居15年,因为沪澳经济文化发展协会牵线,他有机会和家乡的兄弟乐团合作,“我遇到了很多校友,见到了很多熟人,感觉非常亲切。”

让人惊喜的是,上海民族乐团和澳门中乐团的演奏家还返场加演了一曲《我的祖国》,笛子刚吹出主旋律,观众席便集体发出欢呼,还有人忍不住跟着哼唱起来,“整场音乐会都很感动,特别是听到《我的祖国》,感觉祖国很伟大,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澳门观众纷纷表示。

《丝绸之路》

兵分三路分享海派民乐

11月对上海民族乐团来说是尤为忙碌的一个月。

当上海民族乐团一行40余人在澳门演出时,另一支60余人的小分队在团长罗小慈的带领下,也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莫斯科、喀山巡演。

11月13日在圣彼得堡卡贝拉音乐厅,上海民族乐团将上演《海上生民乐·和平颂》,这也是上海民族乐团在第八届圣彼得堡国际文化论坛中的重要亮相。

其间,上海民族乐团将与安德烈耶夫国立模范民族乐团联手演绎中国作曲家赵季平的民族交响史诗《和平颂》,以音乐抒发同护和平、携手前行的美好祈愿。为了更好地实现双团合奏,两团主创在前期就乐谱、编制、排练等细节问题进行了充分沟通,并在上海民族乐团抵达圣彼得堡后立即开始合排磨合。

11月14日、16日,上海民族乐团还将在莫斯科格涅辛模范音乐厅剧院、喀山爱乐音乐厅上演《海上生民乐》,其间,会分别与俄罗斯奥西波夫模范民族乐团、鞑靼共和国国立民族乐团合奏俄罗斯民间乐曲《卡林卡》。

上海民族乐团与俄罗斯艺术家的交流源于2018年的原创音乐会《共同家园》,“虽然我们的乐器、音乐语言、音乐素材不尽相同,但这种碰撞、交流、交融产生出的音色和色彩,非常令人惊喜和振奋。”罗小慈说,在中俄建交70周年之际,上海民族乐团再次与俄罗斯的艺术家合作,与俄罗斯观众相遇、相知、相通,必将再度用音乐谱写中俄友谊的灿烂乐章。

结束了俄罗斯和中国澳门巡演,上海民族乐团将再度出发,前往泰国清迈参加第四届清迈吉纳斯特拉国际音乐节。

清迈国际音乐节以阿根廷作曲家吉纳斯特拉命名。11月19日演出当晚,除了《海上生民乐》,现场观众还能欣赏到上海民族乐团演奏的吉纳斯特拉作品《马兰波》,看到中国民乐与阿根廷民间舞蹈音乐元素美妙碰撞。在音乐节官网,这场音乐会还被特别圈出来,被称为“尤为特别的亮点”。

11月20日,上海民族乐团还将在清迈西北大学进行交流演出。与此同时,上海民族乐团又将派出小分队奔赴曼谷,11月22日、23日分别在曼谷中国文化中心、曼谷甘拉雅尼音乐学院上演《海上生民乐》。

不管是在中国澳门、俄罗斯还是泰国,上海民族乐团在传播和分享海派民乐时,《海上生民乐》始终是演出重点。

《海上生民乐》是上海民族乐团最有号召力的原创品牌之一。这台音乐会首演于2016年的上海国际艺术节;2017年6月首出国门,作为中国希腊建交45周年的专场演出亮相希腊比雷埃夫斯港;2018年2月登台法国巴黎爱乐音乐厅、英国巴比肯艺术中心、德国柏林爱乐音乐厅、德国易北爱乐音乐厅,在欧洲4国8城成功亮相;2018年10月又走进墨西哥塞万提斯艺术节,为来自世界各地的5000多名观众献演,也为中国民乐圈了一大波粉。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