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雨林║枞阳名门望族张家宗祠

世人皆言“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提名时”,是人生四大喜事。我可不以为然,我认为人生最大的喜事莫过于“失而复得”。我亲身经历“失而复得”时,喜出望外、百感交集、欣喜若狂的心情,外人是无法体会到的满满的幸福享受!

我失而复得的东西,不是黄金、钻石;也不是乌金、白银,更不能用金钱来衡量有多贵重的东西!我失而复得的是一座有传统文化底蕴的 建筑; 张氏宗祠(锡类堂) ,张氏宗祠又与现代文化情景交融的“岗西学校”联系在一起。我在“余家祠堂”读完小学三年级后(余家祠堂只有三年级),就升到张家祠堂读四年级,在张家祠堂从四年级,读到一九七四年初中毕业。

毕业那年,张家宗祠拆迁到狮子山背后,新建“岗西学校”。我也参加建校劳动,就是砖匠砌墙时,我们学生把土基、青砖传递到“木挑”上,供砖匠使用,记得当年我表现好,张贤候老师奖给我一本“练习本”,上面写着,“奖给建校积极分子张雨林同学,以资纪念”等语。

学校还没有竣工时,我就毕业离校了,我对新建的学校没有一点感情,因为,我没有在新建的学校上过一堂课,但是,对张家祠堂却魂牵梦绕,往往梦见在张家祠堂读书的快乐时光,离校时,对张家祠堂被折毁,还没有什么感觉,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年龄的增长,对张家祠堂有割舍不了的亲情和无限思念,愈久弥香。张家祠堂,我的母校没有了,是连根拔走了,要想再见到张家祠堂的面貌,只有在梦中。

岁月如流、时间如箭、迅速流逝,瞬间几十年过去了。现逢太平盛世,政通人和。《锡类堂》张氏于2014年与连城张氏同一时间,成立续修宗谱委员会,重建宗 祠“锡类堂”连城重建宗祠“望贤楼”皆被提上议事日程,从2014年开始,我心中就有一个盼头了,在有生之年能否有机会再见到张家祠堂,我一定旧地重游,那就是此生最满足的心愿!

我把这个愿望 告诉张毛弟先生, 他是我的朋友,网名“戴冲大户”,他承诺,一定能满足我的心愿!从此我就生活在日夜的期待中。时间一点一点的流逝,到了2019年10月3日,我期待已久的美梦,终于实现了。

10 月3日早上8点 ,张毛 弟先生十分热情,特开专车来接我,此时人在车上,心里像浪潮翻腾,难以平静,百感交集,心想:我早就已永不期待,永不假设,不可逆转、不可能再现我想要的历史画面了,但是:可能是老天怜悯,真的又给我来一次历史的回放,不,不是回放,是活生生的实实在在的历史再现,人们常常怀念那些过去的事情,不是因为它有多美好,多么重要,只是因为它再也回不来了,但是,我却十分幸运,大家都认为再也回不来的张家祠堂,我的岗西母校,却又活龙活现的回来了,马上就要呈现在我眼前,合浦珠还,试问我的心情能平静么?如果是你,你的心情能平静吗?

到了张家祠堂,虽然还没装饰好,但主体轮廓,却与老祠堂一模一样,顿时,我有穿越时空的感觉,我好像又回到了少年时代,进了祠堂大门,有一照壁,四十多年前一个欢快的画面,立刻在我脑海里回荡。

记得当年,在那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一个春天的中午,我刚跨进(祠堂)学校大门,就听到照壁后面欢声笑语,不绝于耳,走近一看,见张贤候老师站在木梯上,掏麻雀窝里的麻雀蛋,因为,这窝麻雀,每天在上课时,唧唧喳喳!分散学生注意力,为了让学生专心听课,不受麻雀的叫声干扰,张贤候老师就想把这窝唧唧喳喳的麻雀除之而后快。

老师上梯掏鸟窝的举动,招来一些同学围观,鸟雀窝筑在照壁木穿枋与柱子交界处,缝隙很小,用手掏不出鸟蛋,张老师就拿一个木尺,把鸟蛋捣碎,此时,有一个学生很大胆,他带头说:“张老师在捣蛋。”惹得围观的学生哄堂大笑,张老师在梯子上,一边掏鸟蛋,一边笑着说:“你们这一班小淘气蛋,敢拿老师开玩笑,等我把麻雀蛋捣坏了,下来非把你们罚站不可”,众学生听到老师这么说,大家更兴奋的说,“老师坏蛋了,老师扯蛋了”,又惹来笑声一片,张老师从梯子匆匆下来时,学生们早就一哄而散了,现在想起,脸上不由自主的还露出开心的笑呢。

我和张毛弟先生来祠堂的中厅,以前中厅前的天井里,左右各种一棵甜竹,据说,甜竹是做筷子的好原料,现在, “ 甜竹一毁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 中厅左边的走廊上,(进门靠右边)以前挂有一口几百斤重的大钟,大钟佐证张氏 “ 钟鸣鼎食 ” 的辉煌时代,在我读书时,学校把它当上、下课铃用,此钟声音悠扬、回荡、遥远。 有时我们走到方桂庄时,隔了一座桂山岗,也能听到学校打预备的钟声,我们听到预备钟声后,就加快步伐,一路小跑的到学校,正好赶到打上课钟,没有迟到,现在那口不可再生的历史文物,不知落到何处了,令人惋惜。

我站在中厅张望,四处搜索着,又一个欢乐的历史画面在我脑海里回放,当年学校响应政府号召,办起了 “ 五七工厂 ” ,我们学校办起了 “ 草帽厂 ” ,时任校长张良诗先生,在生产队收割小麦的季节时,收集大批没有淋过雨的洁白麦秸杆,每逢周六下午上劳动课时,(当年没有双休,周六正常上课)学生们都到中厅去编草帽辫子,女 老师们用缝纫机,把草辫子缝成成品 “ 草帽子 ” ,整个祠堂中厅,欢声笑语,胜似天庭。

我在中厅环视四周,张良鹏、张贤候、王述明、方翔高、何孔科、方实龙、方志明、倪 念慈等贤师的身影,就像播放幻灯片一样,一一在我眼前闪光回放。天井周围好像同学们在跳橡皮筋,踢毽,打陀螺等课间活动,我正在一点一滴的回忆着,被张毛弟先生的声音打断了我的回忆,他说:“张先生,这是后厅”

后厅右边的厢房,就是我当年读小学毕业班五年级的教室,(当时政府号召,学制要缩短,小学只有五年级,从五年级就升到初中,初中也没有初三年级,初二就初中毕业了),我用眼光盯着教室西边的墙壁,又沉浸在深深美好的回忆。

忆当年,王述明老师代毕业班语文课,有一次,贤师布置作文题是《新人新事二则》,我写一个 “ 拖拉机 ” 下田犁田,社员的喜悦心情; 另一则写 “ 脱粒机上稻床,社员心里喜洋洋 ” ,其内容还记忆犹新,意思是,有了拖柆机,再也不要牛犁田,有了脱粒机,再也不用黄牛拉“石滚”在稻床上转圈脱粒了。这二则故事,符合时代,得到王老师表扬,把我的作文,贴在教室的墙上,供全班同学们学习,师之恩情,永世不忘。

当时的张家祠堂,叫岗西学校,岗西学校名字由来,是因为张家祠堂座落在方桂山岗的西边,所以取名“岗西学校”,岗西学校因有初中班,人们习惯称岗西学校有“戴帽子”初中。

重游失而复得的张家祠堂,我觉得时光倒流四十多年,我却又回到那青春年少的学生年代,心情十分激动,情不自禁、手舞足蹈,说不完的当年逸闻趣事,在朋友面前,我就像小孩子一样,有些失态,年过花甲的我,身手敏捷,我走遍张家祠堂各个角落,拼命的用大脑搜索当年的行踪轨迹,梦中的画面,留连忘返。高兴过后,心情也十分沉重,因为当年教过我的老师、大部分已经作古了,就是当年掏麻雀窝的张老师,听说也得了帕金森病了,如果与恩师一道旧地重游,那更是锦上添花的美事,哎,可叹的是,“古人不见今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人们常言:失去就让它失去吧,因为失去的东西,再也不能回来了,特别是失去的是大型建筑,再想见到它,更是难上加难。张祠堂拆毁了,一所消失几十年的母校,给我留下了无穷尽的思念,怀念,往往从梦中还梦见它,张家祠堂还是从前那个样子,我在里面快乐读书的样子......

但是,世事难料,时局逆转,我失去的东西,死了心不再去想它的东西,又神奇般的呈现在我面前,魂牵梦绕多次在梦中见到的张家祠堂,犹如神话般的巍然屹立在原址上,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一件事啊,世上像我能遇上“失而复得”的最、最、最、幸运的事的人,恐怕少之又少吧?

写到此,读者可能这么问我:“你对张家祠堂情深似海,因为你也姓张”,我在此简单解说一下, 我与张家 祠堂的渊源吧,小文章里有大历史,保证各位大感兴趣。

我是连城张氏,早在清朝顺治七年,由我八世祖期凤公(桐城道光续修县志上赫赫有名)出资,在连城山麓建立连城张氏宗祠《望贤楼》。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时间里,连城股、戴冲股、官桥股、双河股,史称四大股皆在“望贤楼”合祀祖先。而后,锡类堂张氏,在仓湾(现叫张家湾)建有宗祠,因“仓湾宗祠”其地欠吉, 并碍于二世祖茔,清嘉庆八年(1803年),张氏在张楼庄南重建宗祠,堂号为“锡类堂”,至此,锡类堂与连 城才开始分祠祭祖。

张氏宗谱

连城张氏,一世祖本姓梅,名讳继祖,元末明初为避战乱,携子名梅琳,从婺源迁徙到桐城南乡戴冲卜居,与国学张道荣先生是好友,连城张氏宗谱写道,张公恩德,永世不忘。

当时朱元璋建立明朝,天下刚刚安定,命令各地总兵官配合户部收集并核实府、州、县三级上交的元代户口簿册,来推行户贴和里甲制度,通过编造“赋役黄册”作为管理户口、征派赋税和徭役的主要依据。严厉打击“漏口、脱户、隐瞒丁产”,任何人不得妄自更改变乱,违者重罪。民众惧怕远迁服役,纷纷加入朋户。

而当时梅继祖只剩下一子梅琳,恰娶国学生张道荣先生的独女,为躲避追杀而保存血脉,于是便以“朋姓”为张,至今有七百多年了。朋姓后,张道荣先生有三子一女 ,后分成四大股,舅舅兄弟三人分别为“戴冲股、 官桥股、双河股、姑娘家叫连城股(世人皆称连城张),合称四大股,七百年来,四大股都合修宗谱,共派字、共祀祠堂,一脉相承。

我只知道梅股的发展史,仅明清两朝就培养了1108位邑(郡)庠生、太学生,519位贡生,三文一武四位进士。开创“五里三进士,隔河两状元”又一经典,更有“乙卯两经魁竹林济美,丙辰双进士花萼联芳”之美誉,如此说来,重建的“锡类堂”是我们外婆家祠堂,怎能不是情深似海呢。

在有生之年,能圆我重游张家祠堂我的母校的美梦,此生足矣!我在此悄悄告诉你:“大家认为不可能的事,梦中见到的所想的事,都能一一梦想成真心情,比做皇帝还感到满足矣”。

作者简介:

张雨林,男,枞阳县官桥乡官山村人,1956年生,1983年开始到广州、深圳从事外企高层管理工作。喜爱文学。作品多见各媒体平台。

编辑:自由行

注:文章首发六尺巷文化,平台授权转载。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