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官员争论,开国还是禁海?焦点原来是这两件事

明朝中后期,逐步有东南沿海的商贩开始开展与其他国家的海上贸易,但是这种海上贸易并没有经过官府的正式批准。所以说经常有举报信告到当时的东南沿海地方政府手中。对于如何处理这方面的情况,当时的官府官员内部形成了两股主要意见:一派主要认为是应该全面禁止;另一派主要认为应该全面开放。他们之间争论不休,斗争非常激烈。

欢迎评论,点赞,转发,收藏。请关注秋月文艺范儿。后续有更多精彩内容持续发布。

关于开放海洋贸易和固定的法律之间的矛盾冲突。

这些守旧官员非常不喜欢改革开放。他们所采用的一个最主要的武器,就是说祖宗之法不可变。番邦小国长时间定期地向天朝大国进贡贸易。来的时候东方大国也积极地请他们非常开心的做生意。为什么还要再重新的多此一举,下令开放国门呢?

相反来说,如果外来的客商没有番邦小国官府的认定,那如何认为这些外来的客商他是朋友而不是敌人呢?如果这些敌人假冒客商的名义,为非作歹,祸害乡间老百姓。那应该怎么样呢?

所以把这些客商区分开,分成两种:官府认定和官方未认定的,进行分开管理也是可以的。绝不能够一次性全部放开。

关于开放海洋贸易时间和朝贡时间之间的矛盾冲突。

禁海派官员一个更加主要的观点就是,在每年番邦小国进贡的时候,有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开放贸易的。外国客商在这一段时间内如果想买早就买过了,如果不买的话也就不买了。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耗费漫长的官府管理资源和精力来管理他们。

在没有进贡开市的情况下,他们这些人也并不会参与市场买卖。单纯的开放市场、打开国门只是凭空的增加了政府的工作负担而已。按照既定的法律来说,在进贡期间可以开放贸易。进贡开市期间以外,就不要再进行国际贸易了,没有必要。

当时也有很多开明官员主张打开国门积极贸易的好。因为这些官员主要是从地方上逐步累积机工晋升上来的,他们对于地方上的形势有比较深刻的认识。

在经历过明朝开国以来数百年的贸易之后,明朝国内与番邦小国之间的贸易往来联系都已经有个深深的发展。国内外形势相比较当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有了更大的发展进步。各国客商之间的贸易往来交流也是比较多的,每天都有。普通的朝贡方式,每年或者只有几年或者几十年才进行一次。这远远满足不了普通客商的商业贸易需求。

因为国家政府之间的相互往来并不是很频繁的。只有间隔数年或者是十几年,才会国家元首或者是官方正式派遣使节。在这个期间普通老百姓之间的贸易需求和生活物资需求供给是不能够完全充足的。

例如,当时的日本的服装和平常的生活用品的都是从中国购买的,如果有几天缺失的话,就会对日本当地的市场和人民群众的生活造成比较大的影响。当时的日本就已经非常依赖于中国的商品生产了,完全等不了十年一次的朝贡贸易。而且每次来朝贡只能用三艘船只运输货物,远远满足不了实际需要的。

但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对于中国大陆的商人来说,人都是倾向于利益,只要有利益就会有人去做。哪怕官家政府法律非常严格,把私自开展对外贸易判处死刑,但是也有很多老百姓宁愿冒着死刑也要去做。因为对外贸易可以赚到很多钱,可以养家糊口。如果只是局限于海滩上面,全家人都无法过活。

如果完全按照既定的法律来做事,禁止中国大陆与其他国家进行相互贸易,实践上是非常难以做到的,而且也不能够满足普通老百姓的生活需求。所以应该酌情处理,根据事实需要,适当的放宽互相贸易的条件。官府正式的给予对外开展贸易的许可。

可以加强对这些客商的管理,适当的收取一些税收。在明朝时期,这些官员的观点虽然现在来看,还并不是完全的比较开放的贸易观点,但是也是有很多人主张开眼看世界,从而推动中国的发展前进。

欢迎评论,点赞,转发,收藏。请关注秋月文艺范儿。后续有更多精彩内容持续发布。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