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慢形而下的脚步安静等待灵魂

文/杨剑坤

2018年,中央政府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建设除了消极地救济乡村之外,更要紧的还在积极地创造新文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乡村建设运动先行者梁漱溟似乎早就拿捏到了乡村振兴的命脉——乡村振兴不单单是物质层面的救助与重建,更重要的是人和其内在精神文化的振兴!

人的“形而上”是一种“精神的真实”,所以,人无论身处市井或是乡村,倘若无法寻求到存在的意义,必当沦入存在的虚妄和盲动。无数哲人都指出:人只有与万物相互成全、相互默契才能与整个宇宙达到高度的和谐。这种始于精神,又归于精神的实践,同样适用于规模空前的当下乡村变革现实。

我们都知道,这是一个空前的充满客体和事物之间关系的世界。功利化巨轮之下,“人对自然表现出毁灭式的掠夺,人对社会表现出被动的付出、主动的索取,人对自己表现出盲从物质、排斥精神的分裂。”

当代人类的最大良知就是对人的精神的救赎和疏引。这也是我们的办刊宏愿和不懈修持。人,该如何更真实地存在?本期《中国周刊》试图通过形而下的呈现,从形而上的层面关注一位云南本土艺术家的身心回归之旅,并期望通过乡村在地艺术的全新解构和重建案例,为中国宏大的乡村振兴竖立一面别样镜鉴。

艺术家彭涛是一位有着诗人气质的思想者。十多年前,他逆流而动,毅然回到故乡云南罗平,花了十多年的时光,在故乡山野里漫不经心地建造出体量巨大的“柏涛塔”综合体。

康德曾说:“仰望星空,就会获得一种愉快,这种愉快只有高尚的心灵才能体会出来,在万赖无声和感官安静的时候,不朽的精神的潜在认识能力就会以一种神秘的语言,向我们暗示一些尚未展开的概念,这概念只能意会不能言传。”

这个建构在荒野中的当代建筑,仿佛是野生菌一样自然而然生长出的高原景观。著名艺术评论家管郁达先生这样评价:柏涛塔不仅使日常生活成为一种诗意的栖居方式,而且也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寻根和精神还乡。

将宇宙人生统一成整体,放慢形而下的脚步,安静等待灵魂。彭涛在形而下的塔里体悟、静思冥想、倾听自然的暗示和宇宙的脉动。我们相信,这样的诗意地栖居必将随着时间的位移,体现出一种生命的深邃与优雅,也必能给当下世俗的乡村振兴和乡村建设树立一个优雅的精神追求和物质构筑范例。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