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潮是一种怎样的“潮”?让成都话变得“潮”起来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抵拢倒拐”、“相因货”、“哦豁”……这些耳熟能详的成都土话正在日渐出圈,成为全国都能听懂的一种文化象征,这或许得益于最近几年的国潮文化与文创兴起。 所谓“国潮”,是old school的中文表达,即年轻人喜欢的复古风。当然,它在国内的兴起也与国产品牌突破桎梏接轨国际有关。在中国,以有文化认同感和一定经济基础的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为主要人群,“国潮”范儿正在成为一种新兴时尚表达。 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成都创意设计周上,不少“国潮”类作品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他们喜欢具有记忆感的、具有中国复古风的物件或元素,如回力、飞跃、海魂衫、梅花、龙凤图腾等,这些延伸出来的带有传统文化符号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东西。”创意设计周“成都话国潮系列”展位负责人、域上和美集团创意研发部经理王垚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让成都话“潮”起来 探索文化内涵是关键 在许多90后的心中,广东话无疑是潮流的代言,一个不会唱粤语的麦霸不是一个好麦霸。但近年来,许多说唱歌曲开始频繁使用四川话,越来越多的四川方言说唱曲目开始代表年轻的观点和态度。除了四川话的发音节奏与说唱契合外,开始出圈的“川话潮”似乎也在暗暗发力。 在创意设计展览会上,那些带着自嘲趣味和不羁态度的“成都话系列”文创摊位总是能吸引大批目光。一名手里拿着“妖艳儿”镜的外地游客告诉记者:“朋友告诉我‘妖艳儿’在成都话里是臭美、爱美的意思,把它做成一面镜子,绘上这种‘妖艳儿’的图案,简直太贴合有趣了,就像镜子会说话似的。” 这些会说话的文创产品还有“脑壳上有包”帽、“瘟丧”发带、“装神打腾”钥匙扣等。 “成都话系列”国潮文创的负责人王垚是地道的成都人,进入文创领域以后,一直在致力成都话系列产品的研发。“成都话是一种有温度、有特点、诙谐幽默、寓意强的语种,是成都复古元素代表,为什么成都话不能像粤语或上海话一样成为文创的代表元素,年轻人为什么不能以说成都话为自豪?”在王垚看来,近些年兴起的“国潮”风是不错的机遇,也是展现成都话的一种载体。 文创,重在文化,更重在创意。搭上“国潮”的东风,不少文创产品采用的是“最常见的成都话+简单的标签粘贴”的形式,在王垚看来,这种探索是远远不够的,“成都话的国潮化,最重要还是要探索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展示成都话的历史演变。”王垚拿了一顶“脑壳上有包”的创意帽子举例,这句方言本来可能是骂人的,但当它成为帽子扣在自己头上时,却暗含了成都人惯于自嘲的心理,也暗含了成都人的调侃闲适生活习惯和态度。 成都话“出圈”,必须要引起外地人的共鸣 但这对于想要深入挖掘成都文化内涵的王垚而言,还远远不够。目前王垚已暂停文创产品的制作,接下来将用一年时间专注于成都文化挖掘疏导。他试图跳出熊猫、辣椒、成都话等常见元素的包围圈,让外地人更多元化地了解成都。“本地元素国潮化的弊病之一是很难引起外地人共鸣,这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外地人感兴趣的点,以此吸引他们了解背后的成都文化。” 成都话、成都人、成都历史、成都天气、成都味道……成都有太多东西可以表达。王垚认为,成都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与现代时尚的链接,使它成为中国最有底气做国潮的城市之一。 自2014年以来,成都创意设计周已成功举办5届,累计接待观众超过200万人次,在全国文创同类型活动中,已稳居第一方阵。 本届创意设计周活动期间还将举办金熊猫天府创意设计奖、iF成都创意设计论坛等主体活动以及丰富的配套活动,吸引了德国、芬兰、美国、意大利、荷兰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机构代表参加。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抵拢倒拐”、“相因货”、“哦豁”……这些耳熟能详的成都土话正在日渐出圈,成为全国都能听懂的一种文化象征,这或许得益于最近几年的国潮文化与文创兴起。

所谓“国潮”,是old school的中文表达,即年轻人喜欢的复古风。当然,它在国内的兴起也与国产品牌突破桎梏接轨国际有关。在中国,以有文化认同感和一定经济基础的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为主要人群,“国潮”范儿正在成为一种新兴时尚表达。

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成都创意设计周上,不少“国潮”类作品受到年轻群体的追捧,“他们喜欢具有记忆感的、具有中国复古风的物件或元素,如回力、飞跃、海魂衫、梅花、龙凤图腾等,这些延伸出来的带有传统文化符号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东西。”创意设计周“成都话国潮系列”展位负责人、域上和美集团创意研发部经理王垚告诉封面新闻记者。

让成都话“潮”起来 探索文化内涵是关键

在许多90后的心中,广东话无疑是潮流的代言,一个不会唱粤语的麦霸不是一个好麦霸。但近年来,许多说唱歌曲开始频繁使用四川话,越来越多的四川方言说唱曲目开始代表年轻的观点和态度。除了四川话的发音节奏与说唱契合外,开始出圈的“川话潮”似乎也在暗暗发力。

在创意设计展览会上,那些带着自嘲趣味和不羁态度的“成都话系列”文创摊位总是能吸引大批目光。一名手里拿着“妖艳儿”镜的外地游客告诉记者:“朋友告诉我‘妖艳儿’在成都话里是臭美、爱美的意思,把它做成一面镜子,绘上这种‘妖艳儿’的图案,简直太贴合有趣了,就像镜子会说话似的。”

这些会说话的文创产品还有“脑壳上有包”帽、“瘟丧”发带、“装神打腾”钥匙扣等。

“成都话系列”国潮文创的负责人王垚是地道的成都人,进入文创领域以后,一直在致力成都话系列产品的研发。“成都话是一种有温度、有特点、诙谐幽默、寓意强的语种,是成都复古元素代表,为什么成都话不能像粤语或上海话一样成为文创的代表元素,年轻人为什么不能以说成都话为自豪?”在王垚看来,近些年兴起的“国潮”风是不错的机遇,也是展现成都话的一种载体。

文创,重在文化,更重在创意。搭上“国潮”的东风,不少文创产品采用的是“最常见的成都话+简单的标签粘贴”的形式,在王垚看来,这种探索是远远不够的,“成都话的国潮化,最重要还是要探索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展示成都话的历史演变。”王垚拿了一顶“脑壳上有包”的创意帽子举例,这句方言本来可能是骂人的,但当它成为帽子扣在自己头上时,却暗含了成都人惯于自嘲的心理,也暗含了成都人的调侃闲适生活习惯和态度。

成都话“出圈”,必须要引起外地人的共鸣

但这对于想要深入挖掘成都文化内涵的王垚而言,还远远不够。目前王垚已暂停文创产品的制作,接下来将用一年时间专注于成都文化挖掘疏导。他试图跳出熊猫、辣椒、成都话等常见元素的包围圈,让外地人更多元化地了解成都。“本地元素国潮化的弊病之一是很难引起外地人共鸣,这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外地人感兴趣的点,以此吸引他们了解背后的成都文化。”

成都话、成都人、成都历史、成都天气、成都味道……成都有太多东西可以表达。王垚认为,成都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与现代时尚的链接,使它成为中国最有底气做国潮的城市之一。

自2014年以来,成都创意设计周已成功举办5届,累计接待观众超过200万人次,在全国文创同类型活动中,已稳居第一方阵。

本届创意设计周活动期间还将举办金熊猫天府创意设计奖、iF成都创意设计论坛等主体活动以及丰富的配套活动,吸引了德国、芬兰、美国、意大利、荷兰等30余个国家和地区机构代表参加。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