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别山精神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今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继2014年4月到大别山区、安徽省金寨县考察调研后,再次来到同属大别山区的河南省新县考察调研。

大别山区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孕育了著名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重要讲话中提到大别山的光荣革命历史,他的心中一直牵挂着大别山革命老区。

2016年4月在金寨考察调研时,他深情地说,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回想过去的烽火岁月,金寨人民以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听取有关县情和大别山精神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深受感动,并和大家一起朗诵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表述语。

当天下午,在金寨县花石乡大湾村,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们一起座谈脱贫攻坚工作时,先后几次提到大别山精神,他特别强调打好脱贫攻坚硬仗,必须继续发扬“大别山精神”,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基层干部都要勇于牺牲、甘于奉献,千方百计地加快脱贫攻坚步伐,确保老区人民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迈入小康社会。

今年9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纪念堂内,认真听取了革命烈士事迹介绍,高度评价他们的历史贡献。

他强调,这次考察第一站就到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目的是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缅怀革命先烈,告慰革命英灵。我每次到革命老区考察调研,都去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就是要告诫全党同志不能忘记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就是要宣示中国共产党将始终高举红色的旗帜,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先辈们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1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听取河南省委、省政府的工作汇报后,对河南省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他指出,鄂豫皖苏区根据地是我们党的重要建党基地,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都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

倍受习近平总书记关注的大别山精神,究竟应该用哪几个关键词来表述?究竟用哪几句话来表述大别山精神更科学、更全面、更准确、更贴切?长期以来,同属大别山区的湖北、河南、安徽三省几十个市县都在进行积极地探索、认真地研究,并且在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沟通和交流。

在此方面,安徽省六安市进行过很好的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2016年4月,就在习近平总书记离开金寨、离开安徽之后,中共六安市委在金寨县总结提出的“坚贞忠诚、牺牲奉献、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表述语的基础上,面向全国开展了一次广泛征集“大别山精神表述语”活动,后经市委常委会议研究、并报中共安徽省委主要领导审定,提出了“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的大别山精神表述语。随之,在金寨、在六安、在安徽广泛宣传、大力弘扬,《党政周刊》《炎黄春秋》《铁军》《党史纵览》《大别山干部学院》等几十家媒体先后对此进行了宣传报道。

我们认为,用“坚贞忠诚、牺牲奉献、一心为民、永跟党走”这4句话16字来总结和表述大别山精神很准确、很适宜。因为:

“坚贞忠诚”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本质。无论是在革命的初始阶段、高潮时期,还是在革命遭受挫折的危急关头,大别山军民始终对党无比热爱、无比忠诚。面对敌人反复多次的“围剿”、“清剿”,大别山军民义无反顾地坚持革命斗争不动摇,临危不惧、初心不改,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红色政权。面对第四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主力撤离的严峻形势,大别山人民依然顽强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保证了革命红旗不倒、革命薪火相传。面对敌人的残酷迫害、血腥镇压、威逼利诱,广大党员、群众大义凛然、誓死不屈,在生与死、血与火的考验面前,舍生取义、视死如归。面对组织的误解和蒙受的冤屈,革命前辈们凭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心,逆境不改初心、冤屈不变忠心,生命不息、战斗不止。

艰难方显本色,曲折逾显忠贞。这就是大别山精神的本质核心所在!正是因为有了对党的无比忠诚,大别山人民才使得革命的星火燃遍全国、革命的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

“牺牲奉献”是大别山精神的鲜明特征。革命战争年代,大别山区有200多万人民投身革命,近100万人为国捐躯。仅金寨县就牺牲了10万人,占当时全县总人口的百分之四十。解放后,被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就有11000多人,占安徽省烈士总数的五分之一、全国烈士总数的五十分之一。

在漫长的革命岁月里,大别山人民节衣缩食、积极奉献,把最后一粒米当军粮、用最后一块布做军装、将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以巨大的牺牲换取革命的胜利。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大别山人民为治理淮河水患、支持国家建设,再次作出了巨大牺牲和奉献。仅金寨境内修建的梅山、响洪甸两大水库,就淹没了三大经济重镇、10万亩良田、14万亩经济林,10万群众离开故土、移居深山。

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舍小家、顾大家都是大别山军民的自觉行动,勇于牺牲、甘于奉献一直是大别山精神的最鲜明特征。

“一心为民”是大别山精神的根本所在。无数先烈闹革命、打天下、求解放的最初目的就是为了有饭吃、就是为了让广大无产阶级革命兄弟能够过上好日子。

大别山区党组织和苏维埃政府从诞生之日开始,就一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与人民群众同甘共苦、患难与共,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把百姓冷暖温饱放在心上,从最具体、最直接的事情做起,真真切切地、实实在在地解决群众的困难和问题。为了使广大贫苦农民能够获得梦寐以求的土地,党领导广大军民建立红色政权,打土豪、分田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为了保卫和巩固鄂豫皖苏区、改善群众生活,党和苏维埃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策,努力发展根据地经济,千方百计地帮助群众搞好生产;为解决根据地内劳动力缺乏问题,党领导农民群众建立劳动互助社、耕田队、换工队、耕牛站、耕牛合作社等互助合作组织,建立红军公田制度,帮助群众克服困难、发展生产。

“永跟党走”是大别山精神的永恒主题。早在1920年,大别山区就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1922年就建立了党组织。

土地革命时期,大别山区相继爆发了著名的黄麻起义、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组建了50支主力红军队伍,其中金寨就组建了12支,位居全国第一。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大别山军民精诚团结、浴血奋战,面对困难和危险,他们坚忍不拔、百折不挠,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在红四方面军撤离鄂豫皖的艰难时期,一些被分散安置的红军战士,对党、对军队依依不舍,一直从金寨跟到川陕。三年游击战争期间,在与党中央失去联系、被敌人分割包围的情况下,红28军紧紧依靠大别山人民的鼎力支持、主动配合,在极端困难的环境中,拼搏奋战、辗转迂回,坚持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留住了革命火种、保存了革命实力,大别山上的革命红旗永远不倒!在张国焘分裂党、分裂红军的危急关头,红四方面军广大将士与其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保证了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体现了人民军队对党的无限忠诚。西路军广大将士不畏强暴、舍身成仁,与“马家军”进行了殊死搏斗,谱写了悲壮的凯歌,一些被打伤打散的红军将士,怀着一定要“找到部队、回归组织”的坚定信念,历经千辛万苦、沿途乞讨回到陕北。

在大别山区,有很多整村整庄、整个家簇都参加革命、血洒疆场的红色典型,有很多家庭一家几代都参加了红军,为了革命的胜利,他们前仆后继、英勇献身。漫长的斗争历程、无数的革命史实,见证了大别山人民不屈不饶、永跟党走的坚定信心和顽强意志。

我们认为,大别山精神是一面鲜红的旗帜,在团结人民、战胜敌人、征服困难、取得胜利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革命年代,她坚定了党和人民群众的信仰,汇聚起一股强大的革命力量,推动中国革命顺利前行直至取得最后胜利。她是我们党带领人民继往开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是凝聚民心士气、振奋民族精神的强大动力。它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精神载体,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深知,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大别山精神,加快脱贫攻坚致富小康步伐、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同样离不开大别山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设征程中,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大别山精神的时代价值,充分发挥大别山精神的独特功能,切实增强弘扬和传承大别山精神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努力为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让大别山精神在新时代、新征途中熠熠生辉、永放光芒 !

(胡遵远 作者系中共安徽省金寨县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主任、金寨县档案馆馆长,金寨县政协委员、常委、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主任;六安市政协委员、作协会员、党史教育宣讲团成员;安徽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巡讲团”成员、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