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冈县临江坝区:四季轮作不停歇 “积水坝”变“致富田”

冬日,凤冈县临江坝区仍上演着丰收大戏。

站在坝区最高处九龙栈道俯瞰,满目翠绿,宽阔平坦的机耕道纵横在坝区中。蔬菜种植地里,萝卜、蒜苗、白菜、香葱、香菜等各类精品时蔬应有尽有。田间地头,处处是辛勤劳作的群众,采摘、装运、称重,热火朝天。

位于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的临江坝区,凭借着“稻+菜”四季轮作的发展模式,让1491户7455名村民在近4000亩土地上找到了增收致富的门路,其中100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当上了产业工人。

“那么低产的积水坝,没想到还有大季种水稻、小季种蔬菜的种法,更没想到小山村来了大公司,大米、蔬菜卖出了凤冈。”村民们感叹道。“稻+菜”轮作低洼地成“聚宝盆”

多年来,当地群众认为,临江坝区地势低洼易积水,发展经济作物收入没有保障,习惯于种包谷、洋芋解决温饱。找不到致富门路的难题,一直像一块石头压在群众心上。

“周边的村寨都靠种植茶叶富起来了,我们也想过种茶叶。但种茶叶的土地得有坡度才行,临江坝区不适合。”临江村党总支第一书记罗启明说,当时全村只有一条路况不好的通村路,落后的交通设施让想来临江发展产业的企业止步。

依靠通村、通组公路的修建,2018年,临江村借势改变发展思路,由凤冈县农业农村局派驻技术干部实地调研临江村地理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提出发展“稻+菜”四季轮作农业的思路。

然而,让村干部没想到的是,不少村民认为不种包谷、洋芋,种水稻、蔬菜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怕没得了包谷、洋芋的收成,水稻、蔬菜也长不出来。

为了打消村民顾虑,临江村村支两委请来凤冈县农业农村局的技术员详细讲解坝区发展“稻+菜”四季轮作的优势和效益。同时,积极派驻村干部进行一家一户走访动员。在开了上百次群众会后,大多数村民表示愿意加入到“稻+菜”四季轮作农业发展模式中来。

通过四季轮作模式,临江坝区土地年均亩产值1.5万元以上,“甜头”让越来越多村民加入到种植中来。如今,临江坝区的水稻种植规模已发展至1300余亩,蔬菜种植面积2000余亩,去年临江坝区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超万元。利益相连企业带动添活力

最近,山东老板孙伟在坝区忙得不亦乐乎。30亩香葱正是采摘季,孙伟每天和数名工人一起穿梭于田间地头,拔葱、洗葱,还要对接前来收购的客商。

“一亩地能产1500多公斤香葱、每公斤能卖3元左右,一年下来毛利润近18万元。”孙伟喜笑颜开地向记者算起了香葱丰收账。

不光有香葱,在孙伟流转的280多亩土地里,同时还栽种有40亩蒜苗、40亩香菜、30亩萝卜、40亩白菜……用工高峰期时,一天有20多人在他的基地打工。

47岁的村民李良琴,是基地的熟练工人之一,她家流转了4亩土地,每年有2400元的土地流转费。

让李良琴看中的,不只是一天100元的务工工资和土地流转费。“其实我是想学技术。看到身边的乡亲都种起了水稻、蔬菜,收入不错。但是,我前些年在外打工没有种植技术,不敢贸然发展。”李良琴直言。

孙伟介绍,去年,他被坝区的自然条件和基础设施吸引,以每亩600元的价格流转了280多亩土地,创办贵州鲁黔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水稻、蔬菜种植。现在,公司帮助群众就业,群众也为公司提供劳动力和产品,大家形成利益共同体,缺了谁都不行。

如今,临江坝区土地流转面积达1402亩,7家龙头企业入驻,培养起16户3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带动了400多户村民种植水稻、蔬菜,让1000余人实现就近务工。产销对接群众致富有奔头

临江村村民朱德毅是坝区的种植大户。去年8月,朱德毅在村里流转了100多亩土地,今年上半年种了60亩水稻、40多亩蔬菜,下半年种了100亩油菜。

“水稻、蔬菜亩产量都在1500公斤左右,产量上去了,要在以前,还要愁销路。”朱德毅说,现在都是订单种植,销路都不愁。“100亩油菜刚栽下地,就有客商打电话预订了。”

进化镇农业服务中心主任安宣刚介绍,临江坝区内大多水稻种植户,都与凤冈县原农米业签订了订单种植合同,由原农米业负责收购稻谷,这让水稻种植户们都吃了一颗“定心丸”。

在蔬菜销售方面,今年以来,临江坝区依靠凤冈县“校农合作”政策支持,积极与凤冈县各中小学、事业单位签订蔬菜订单销售合同,销售蔬菜达1000余吨。

除此之外,临江坝区在省监狱局的帮扶下,将蔬菜送到贵州各大监狱厨房,并积极与重庆、贵阳、遵义等地的客商开展合作。

目前,临江坝区的水稻年销量已达1200余吨,蔬菜年销量达4500余吨,依靠“稻+蔬”四季农业发展模式,越来越多的家庭奔上了小康路。(来源:贵州日报 记者:李洋 钱诚)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