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与左宗棠是死对头,他死后,左宗棠送一副挽联却让人潸然泪下

古往今来,在历史长河中能留下姓名的人物,都非等闲之辈。而能力出众之人,多多少少都会有些傲气,能真正做到上善若水,愿意处于人下而利万物的人是比较罕见的。因此,这样一帮人在一起共事,互不相下,难免会产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

在晚清时期,就出现了这样几位不相上下的人才,彭玉麟与李鸿章,以及湘军首领曾国藩和左宗棠。

彭玉麟和李鸿章真算得上是冤家对头,李鸿章要买铁甲舰,要修铁路,彭玉麟反对;面对外敌入侵,李鸿章主张妥协,彭玉麟也反对... ...因为说了一句“安徽人不会打仗”两人差点拳脚相向,这件事情虽然没有闹大,但是,却成了彭玉麟、左宗棠之后与李鸿章争斗三十余年的导火索之一。

俗话说:“不是冤家不聚头,不是朋友不相守”,在这些人之中,曾国藩和左宗棠的关系,可是不一般的。曾国藩可以说是左宗棠这匹千里马的伯乐,对左宗棠有知遇之恩。在曾国藩的提携下,左宗棠才踏上了晚清的官场,成为当时朝廷最重要的官员之一!

年轻气盛的左宗棠,在当时也享有很高的声誉,他天赋异禀,在湖湘一带有着“第一才子”的美誉。拥有这般卓越天资的他,其实,并不是很服气他的老师曾国藩。然而,曾国藩却是一个大器晚成的人,年幼时的他,算不上聪明,甚至,有点笨,但是,他的毅力却十分惊人。

有记载说:他在学校上学的时候,为了背一篇文章挑灯夜读,有一个毛贼躲在他家的房梁上,准备等他休息熟睡后,进行偷窃。然而,等了一整晚,曾国藩都不能将课文熟背,毛贼眼看天色见白,行窃不成,勃然大怒,跳下房梁,将曾国藩手中的书夺了过去,在曾国藩面前,把课文从头到尾地背了一遍。

然后,嘲讽曾国藩,说:“你读了一夜,尚不能背下,而我听了一夜,却背了出来,你如此愚笨不必再读了!”而后,将课本丢下,扬长而去。所有的事情,都害怕遇到一个执着的人,而曾国藩就是这样的人。在与太平天国起义军战斗时,他屡败屡战,可是,他从来没有任何的退缩。

另外,曾国藩也是一个非常有气度的人,他对左宗棠十分赏识,不止一次向皇帝推荐左宗棠,并称赞:“左宗棠吃苦耐劳,处理起军事兵务来得心应手,朝廷如果委以重任,他势必会效犬马之劳。”

即便满身傲骨的左宗棠,时常顶撞他,他也淡然处之。

与曾国藩截然不同的是,他的弟子左宗棠眼高于顶。在他的眼里,除了林则徐和他的老师曾国藩,没有人值得一提,就算如此,他也一度与他的老师交恶。甚至,在镇压太平天国之后,和曾国藩再无往来。

两人交恶的直接导火线,是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中洪秀全之子是否身亡一事。在太平天国的起义军溃败之后,洪天贵福下落不明,曾国藩属下为了邀功,向元帅禀报:洪天贵福已经死于乱军之中。于是,信以为真的曾国藩,便向朝廷上奏说:金陵城已被收复,并说明洪天贵福已经死在了乱军之中。

然而,此时的左宗棠,却得到了密报,不仅知道洪天贵福没有死,还知道他的确切下落。但是,左宗棠为了保密,并没有及时向曾国藩禀报,而是将此事上报给了朝廷。朝廷一时之间难以分辨,便要双方解释。曾国藩是一个忠心的人,其它事情他无所谓,但是,这种欺君罔上的罪名,他是绝对不能背负的。

所以,他认为:所谓洪天贵福没有身亡的事,不过是太平军的余孽想假借名号再次闹事罢了。

然而,这件事却让左宗棠听到了,他认为:曾国藩讽刺自己有故意邀功之嫌。心高气傲的他,怎么能忍受这样的侮辱,于是,上书自辩,双方一时间你来我往,针锋相对。而朝廷也乐见其成,曾国藩镇压太平天国之后,声势和权势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朝廷巴不得有人跳出来压曾国藩一头。

后来证实,左宗棠所言不假,朝廷为了削弱曾国藩的权势,更是大肆宣扬左宗棠的光明正大,有意贬低曾国藩,自此,师徒二人再无交集。对于曾国藩来说,他并没有过多憎恨他的弟子,尽管交恶之后再无书信往来,但是,作为左宗棠的顶头上司,他从没有给左宗棠使绊子。

那时的左宗棠,正担任甘肃巡抚,而曾国藩,则主管他的粮草,只要曾国藩想,故意停他粮草几日,左宗棠也无可奈何。左宗棠一度因为此事忧虑,但是,曾国藩从没有利用职务之便,故意为难左宗棠。不仅如此,在左宗棠出征新疆之时,曾国藩还极力为他筹备粮草和军饷,还将自己得力的将领出借。

可以说,若是没有曾国藩的鼎力相助,左宗棠的出征,怕是没有那么容易取得胜利。同时,曾国藩也从不掩饰他对左宗棠的赏识,即使在交恶之后也没有停止。

对此,曾国藩曾说道:“军事方面我比不上左宗棠,国家能安定多亏了左宗棠啊!”这样的气度和胸怀,在当时是无人能敌的,也着实令人敬佩!“人逢知己精神爽”,后来的左宗棠,也颇有悔意,但是,却顾及身份不肯向自己的老师低头道歉。

在曾国藩死后,他特地写了一副对联,来表达自己对曾国藩的尊敬和无尽的歉意:

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

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欺无负平生。

这一副挽联足矣让人潸然泪下,话说,知己难逢,在官场上能遇上与自己旗鼓相当的对手,这也是一种无比的荣幸。

参考资料:

【《曾国藩家书》、《清史稿·左宗棠传》、《国史本传》】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