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新机遇与路径

【摘要】中国文学“走出去”是对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随着移动互联网、数字科技和移动智能终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数字文化产业呈蓬勃发展之势,阅读的数字化转型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一个新机遇。塑造具有自身优势和特色的国家软实力是中国文学肩负的重要使命,应利用大数据细分读者群体,在社交网络中构建阅读空间,从而实现文化传播的最佳效果。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 数字阅读 中国文学 “走出去”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文学“走出去”是对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可以塑造中国文化新形象,构建正面的国际影响力,让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焕发光彩。自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增强国际话语权”以来,我国文学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取得许多富有价值的成果。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但是在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中,中国文化传播的效力与欧美文化输出强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且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同我国现阶段综合国力相比也有很大差距。其中表现之一在于我国文学的国际传播力不强,在海外产生的影响力远远低于我们的预期,这成为制约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关键因素。因此,若想在新媒体时代推进中国文学加速走出国门,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就必须不断适应时代发展,依托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探索中国文学海外传播新路径。

阅读的数字化转型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新机遇

随着移动互联网、数字科技和移动智能终端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呈蓬勃之势,阅读这一获取信息的传统方式也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阅读平台、阅读行为模式、图书出版形式和内容以数字化呈现。数字化阅读变得越来越便捷,并逐渐成为一种主流阅读方式。阅读的数字化转型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

首先,文学作品资源获取平台发生改变。数字技术使文学作品的载体从印刷出版物走向数字化平台,改变了人类原本获取阅读资源的渠道,全民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的持续增长推动了数字阅读平台的建设和发展。互联网世界的数字图书馆使人们可以更广阔、更便捷、更快速地获取阅读资源。据西班牙“阅读推广计划2017-2020”官方网站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4岁以上的西班牙人中有76.3%在数字媒体平台上进行阅读,比2012年增加了18个百分点。传统的实体图书馆和书店受到数字阅读平台的冲击,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各类读者的阅读需求,尤其是对于外国读者而言,对纸质书籍的搜索和获取极大地受到时空的限制。因此,要为外国读者构建能够承载中国优秀文化理念的数字化阅读平台,助推中国文化“走出去”。2015年7月,覆盖“一带一路”沿线40个国家和地区、支持14种语言的掌阅海外版ireader(APP)诞生。它将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和中国文学作品推广到世界各地,甚至在一些国家掀起了追捧中国文学作品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因此,数字化阅读平台构建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新方向。

其次,文学作品呈现形式发生改变。数字阅读的本质是阅读方式和阅读对象的数字化。近年来,电脑、手机、专业阅读设备等电子阅读终端不断发展,人性化的设计和底层技术的变化成为数字化阅读的核心驱动力,新兴技术与文学内容的融合形成了数字化阅读的新框架,在此基础上,文学传播和消费正经历着深刻的观念变迁和全面的市场转型。与此同时,数字化电子出版物以其容量大、检索快、灵活方便等优势在世界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据统计,电子书在美国、欧洲、中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出版市场中占据着核心地位,2016年收入为108亿美元,占全球数字出版总收入的71.1%。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成本低廉的电子书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着大众的阅读行为模式。智研资讯发布的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图书海外销售线上渠道销售459亿元,占比57%。在全球化、市场化和数字化背景下,电子书在海外读者群体中受到热捧,与纸质书相比,电子书更易于“走出去”,这为探索中国文化的海外传播路径提供了新的视角。

最后,文学作品与读者的关系发生了改变。互联网冲破了人际关系所受的时空局限。由作者、作品和读者构成的传统文学传播线性模式也发生了改变。作品不再是固定不变的客体,而是成为具有可塑性的开放性文本,这一点尤其表现在网络文学创作中。读者已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作品,逐渐产生了积极参与作品交流的意愿,要求阅读的自主性和互动性。由于文学文本物质载体和传播方式的变化,任何读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计算机、手机、阅读设备等媒介接触文学作品,从而打破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时空束缚。此外,经典文学作品海外传播的译介也成为读者可参与、并对文本最终形态产生影响的环节。读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网络平台发布关于作品的实时动态评论,从原本单一的角色中分化出多元角色,读者同时是作品传播的推动者和文学作品的批评者,参与了文学作品传播的各个重要环节。传统上互相分离的作品和读者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变得能够互相影响。由于数字化阅读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文学生态的整体样貌,所以中国文学在“走出去”的策略制定中也必须将读者这种社交化阅读的新需求纳入考量范围。

中国文学助力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应注重的两个方面

文化软实力是构成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它可以为生产力发展创造和谐的文化生态,提高人民的思想意识,为社会和经济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助力社会经济发展。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文化成为各国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方面,美国、日本、英国、俄罗斯等世界强国都已经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力求在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权。文化输出正是各国加大本国文化影响力的有效手段,而互联网的发展成为全球竞争的新场域,成为各国改革和创新文化传播方式的最重要途径。自古以来,中国文学就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因此,中国文学“走出去”肩负着增强我国文化竞争力的使命,探索如何使中国文学在文化软实力的塑造上发挥积极作用是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重要使命。

第一,我们应选取真正具有软实力的中国文学内容。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能否走向世界,一方面要看文学作品的整体实力和传播策略,另一方面也与一个国家已经形成的对外形象及其在国际上被接受的程度密切相关。随着中国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整体形象日益提升,但仍有一些西方媒体对中国存有偏见,毫无根据地排斥中国文化。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中国文学“走出去”的一大阻力。因此,在新时代互联网的浪潮中,如何更及时、更有效、更科学、更合理地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竞争力并且在国际视野中塑造中国形象,是中国文学“走出去”需要完成的一个重要使命。互联网给人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丰富的信息资源,但大多数海外读者对互联网中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不具备鉴别能力,一些落后、腐朽作品鱼目混珠,不仅会阻碍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削弱中国文化的竞争力,甚至会使海外读者对中国文化产生误解,最终与传播中国文化形象的初衷背道而驰。只有经典文学才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的鲜活载体,才能真正代表中国文化理念。为此,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若想真正实现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目标,就应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基础上对传播内容的质量进行严格把控,选取真正具有深刻阐释力和高超艺术创造力的文学作品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走出国门,让世界看到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文化。

打开APP阅读更多精彩内容